首页 名人故事 读《中华根与本》千虑一得_我与名人

读《中华根与本》千虑一得_我与名人

时间:2022-07-23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读《中华根与本》千虑一得_我与名人李行健怀沙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辛劳,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写出具有开创性的奇书《中华根与本》。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华传统文化,何以经久不衰,并且还是五大文明起源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活文化,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他们应该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

读《中华根与本》千虑一得_我与名人

李行健

怀沙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辛劳,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写出具有开创性的奇书《中华根与本》。自然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或闲暇无事时游戏之作。其用力之勤,收集资料和探究隐微之苦,反复修改之严肃认真,不难体会,文老自有其深意存焉。

我认为该书是治国传世之作。首先具有开创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空白,作者在长期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廓清了中华民族起源史上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其筚路蓝缕之功,发人所未发的宏论,是永不可没的;其次,先生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呈现腾飞之势;而蕴涵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正是一个民族崛起所必需汲取的伟力之源。基于此,我们建构‘宝学’旨在从古老的历史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支撑点,弘扬民族精神,重铸民族之魂。”因此,怀沙先生希望“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华文明进行逆向回溯,产生群体性的文化认同,进一步体认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寻根、固‘本’,产生更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显然,文老把自己的著作看做是“对中国现代化事业本身所提出的巨大历史课题的回应。”

对待传统文化,历来有两种决然不同的错误态度。一种人数典忘祖,一味强调与传统决裂,全盘西化;另一种人,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拒绝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一切都是老祖宗的好。自然,他们都不可能正确地发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两种思潮都是在学术思想不健全,社会畸形发展,人的正常思维被扭曲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应引以为鉴。要摆正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必须端正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态度。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而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切都好。我们的任务是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用以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这是我国思想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www.guayunfan.com)实践证明,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其优良传统,对于现代化建设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从汉文化的辐射圈看,受中国传统文化重大影响,并以它来解决现代化中许多问题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就有力地向世人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化不仅不是不相容的,而是完全可以结合促进现代化的。因此,正当我们梳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向国人教育普及。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预计,文老的新著必将在我们向全民族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怀沙先生在书中,通过分析论证。全面而准确地归纳出中华民族六个方面的美德,如开创进取、自强不息、务实乐天、兼容大度、重德好仁、精忠报国等等优秀传统。这些崇高的思想道德,无疑是我们今天要继承发扬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何以经久不衰,并且还是五大文明起源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活文化,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它至少证明中华文化中有极强的凝聚力、容纳力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机制。关于这个问题,怀沙先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难得他认为“其关键在于它本身具有充分的新陈代谢能力,能够不断汲取外族文化的因子丰富壮大自身,然后在外族文化的横向冲击下,不断激活自身内在的生命机制。从而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文化系统。”或者说,“中华文明正是在各种文化面前从容应战与再创文明的双重努力中,历史地形成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宏气度和开放精神。”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一方面觉得文老这些话说得非常精彩,另一方面我也是有感而为。五年前在日本东京的一个会上,日本某些人把1945年战败投降,羞羞答答地用“终战”来粉饰。当时我说,日本战败投降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一大幸事,应直截了当叫“战败投降”,不必为战犯们讳。侵略者的目的,是占领掠夺别国,进而妄想通过武力征服别的民族。联想到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即将到来,而日本某些所谓的政治家还一再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行径,对侵略战争的失败总有一点旧梦难圆的遗憾而悻悻然。个别为“皇军”侵略招魂的所谓作家,还在用小说的形式通过幻想去续军国主义者的残梦,岂不很可悲吗!他们应该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征服的民族。

怀沙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学者,又是热情洋溢、嫉恶如仇的具有浪漫潇洒气质的文学艺术研究、教育家。文如其人,信非虚言。文老的书自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学问渊博,就能站得高,看得准,引喻取例,古今中外皆能左右逢源,写来洋洋洒洒,令读者大开眼界。书中蕴涵的热情奔放的感染力和严密的逻辑力量,使读者不知不觉成了怀沙先生的“俘虏”。能把描述盘古开天般的远古神话和枯燥的考古史实同热火朝天的现实结合,用生花妙笔,娓娓道来,让一般读者爱不释卷,文老确乎不愧是一位文章巨擘,学问大家。我们应该衷心感谢文老为中华民族做的这件大好事。

怀沙先生是我的师辈学者。他的大著本不应由我来说三道四。由于先生的错爱,真诚地期望我写几句话,雅意难拂,先读为快,我只好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说了上面那些可能是无知妄为的话。我能当面聆听先生教诲不足十年,但先生的著作早年拜读过,先生的风貌和人们的议论也早有所闻。老实说,先生过去在我心目中并不是一个高大的形象。毁随誉来,社会的习惯势力对先生自然也不会例外。但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古训,应该说还是包含了许多可贵的真理。对我来说,能从怀沙先生学,是一件幸运和愉快的事情,使我逐步认识了真实的文怀沙先生。我认为最能概括怀沙先生个性和品格的,莫过于周谷城先生题赠文老的“相与无町畦,相与为婴儿”了!对怀沙先生的评论,我读过的文章中,峻青先生的《沙翁复活记》是最好的。凡想真正认识怀沙先生的人不可不读此文。历史是一条不舍昼夜滚滚奔流的长河,无论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出现的人和事,不管怎么伟大,都是有局限性的。怀沙先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人。他是一位我崇敬的长者,他不是十全十美的圣人,因为这样的人是并不存在的。

谨祝怀沙先生大著问世,“宝学”诞生。文老不老!

1995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