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鼎力支持康有为改革的清末词坛领袖王鹏运

鼎力支持康有为改革的清末词坛领袖王鹏运

时间:2022-04-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鼎力支持康有为改革的清末词坛领袖王鹏运王鹏运,字佑遐,一字幼霞,号半塘老人,后又号鹜翁、半塘僧鹜,临桂人。在清末政治风云变幻之际,王鹏运是主战派和改良派。他把李鸿章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告知康有为,从而引发爱国知识分子向皇室的抗议示威活动。王鹏运画像王鹏运被称为清代第一大词人,是晚清词坛领袖。此词风悲壮苍凉、慷慨激昂,有着雄壮的气魄和浩然气势,历来被认为是王鹏运的代表作。

鼎力支持康有为改革的清末词坛领袖王鹏运

王鹏运(1849—1904年),字佑遐,一字幼霞,号半塘老人,后又号鹜翁、半塘僧鹜,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是同治九年(1870年)的举人。后来连续考了6次进士都落第,直到35岁时才登第。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光绪十九年(1893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为礼科掌印给事中。

王鹏运为人正直,敢于弹劾权贵,并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上疏反对慈禧兴建颐和园,请办京师大学堂等。他弹劾不避权贵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从而声震朝廷内外。康有为在受到光绪帝赏识之前所作奏折,也是由他代为上呈的。戊戌变法失败后,他险遭杀身之祸;后弃职南下,讲学于上海南洋公学。晚年游历开封、南京、扬州等地,1904年病逝于苏州。

在清末政治风云变幻之际,王鹏运是主战派和改良派。他寄希望于政治改革,推崇维新派变法,争取变法强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变革现实的愿望,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春,康有为发动上京赶考的举人联名上书朝廷,要求光绪皇帝拒签《马关条约》。上千名举人聚集奔向都察院,揭开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而鼓动这次著名的“公车上书”活动的人,正是当朝大臣——晚清词坛领袖王鹏运。他把李鸿章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告知康有为,从而引发爱国知识分子向皇室的抗议示威活动。

王鹏运画像

王鹏运被称为清代第一大词人,是晚清词坛领袖。他与况周颐、朱祖谋、郑焯四人,在晚清词坛最负盛名,时称“晚清四大家”。其中王鹏运和况周颐都是广西临桂人,他们致力词学,创立了“临桂词派”。王鹏运为词主张“重、拙、大”,在清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词作和词作理论也对当时和后世的词家带来了很大影响。

王鹏运胸怀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敌愤慨,虽身为国家臣子却报国无门,家国之忧和愤慨郁积于胸,一旦爆发就好像火山岩浆喷发一样。他的《味梨集》《鹜翁集》《庚子秋词》等词集作于1893—1900年间。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1897年胶州湾被德国强占、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接连的家国之辱使国家到了兴败存亡之际。面对着外敌的入侵,清王朝却衰败至极。因此,王鹏运在词作中流露出忧心国事的沉痛心情,真是长歌当哭。

王鹏运的词作在对景物描摹时,往往不为状景而状景,而是深有寄托,对景物进行传神刻画,在景物描写中渗透强烈情感,使“景语”出“情语”,深受人们喜爱。例如,他在《虫秋集》中的《念奴娇》一首写道:“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接襟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此词风悲壮苍凉、慷慨激昂,有着雄壮的气魄和浩然气势,历来被认为是王鹏运的代表作。王鹏运不仅自己致力于词的创作,而且继承和发扬了南宋词风,丰富了词学理论,团结当时较有影响的词人,推动了晚清词坛的发展,开创了词坛一派繁盛的局面。朱祖谋在《半塘定稿序》中是这样评说王鹏运的:“君词导源于碧山,复历稼轩、梦窗,以还清真之浑化。”龙榆生认为,王鹏运“其词承常州派之余绪而光大之,以开清季诸家之盛”。王鹏运的词集有《袖墨词》《虫秋词》《味犁集》《鹜翁词》《蜩知集》《校梦龛词》《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等,后删定为《半塘遗稿》。

桂林骆驼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