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有为(—)

康有为(—)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有为也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维新派领袖人物。康有为避难于海外。但是康有为却在激流中落伍了,他坚持顽固派的保守立场,很快堕落为保皇派、复辟派,声称“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康有为和梁启超曾经并称“康梁”。

康有为(1858—1927)

张平海

img5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清光绪进士。清末维新变法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康有为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历程,以戊戌变法失败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他是趋向进步的,是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弄潮儿”;后一阶段,他逐步落后、落伍,成为保皇派。康有为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从小就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深厚的旧学根底。他17岁开始接触西学。随着阅历的增长,神往资本主义制度,深信西人“治术有本”,于是大讲西学。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使他对社会弊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为其走上维新变法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甲午战争的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正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义愤填膺。他与梁启超等人联络了各省应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愿,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起点,提高了康有为的知名度,奠定了他步入上层社会的政治基础。

屡次上书受阻,使康有为深感守旧势力的强大,于是,康有为等人就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等报刊,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成立了“强学会”,企图组织、团结一部分要求或拥护变法图强的社会上层人士,壮大变法维新的力量。由于顽固派的恐惧和仇视,强学会及报刊被查封。但此时议政的风气已经开创,各地成立的学会和出版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正是在康有为等人的积极鼓吹下,维新运动逐渐发展为一种广泛性的政治运动。康有为也因此成为名噪一时的维新派领袖人物。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一次上书并得以面见光绪帝陈述变法维新主张。他批驳了荣禄“祖宗之法不能变”的顽固思想和李鸿章维持现状的保守思想,阐述了变法的具体主张,又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这次面见,在一定意义上坚定了光绪变法图强的决心。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开始变法,任命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之后又下发了多道变法诏书,但是受到了顽固派的疯狂反扑,仅仅持续103天就告失败。康有为避难于海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失败后不久,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1911年又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是康有为却在激流中落伍了,他坚持顽固派的保守立场,很快堕落为保皇派、复辟派,声称“共和政体不能行于中国”。辛亥革命后,他在上海主编《不忍》杂志,陆续发表反对共和、保存国粹的言论,并任孔教会会长,积极策划、参与张勋复辟,成为历史的绊脚石。

康有为作为一名思想家、改革家,其主要贡献在于参与并领导了维新运动;作为一个教育家,其主要贡献是系统表述了变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思想,并在《大同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大同空想社会主义教育蓝图。

康有为和梁启超曾经并称“康梁”。由于他们对时局的看法分歧越来越大,康有为不能像梁启超那样与时俱进,“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后来逐渐落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