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昆明_在中国考察的第一站_抗战故事

昆明_在中国考察的第一站_抗战故事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_在中国考察的第一站_抗战故事“老天爷”给了他机遇。他前往中国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从英国驻昆明总领事奥顿那里得知,昆明有一所西南联合大学,人才济济,中国很多第一流的学者都聚集这里进行教学和研究。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家出于爱国而自甘清贫的高尚品格感到由衷钦佩。论文找不到出路,这是中国科学家们极为苦恼的事。李约瑟认为,“这些事实对于中国科学家同人之精神实已构成一种很大的威胁”。

昆明_在中国考察的第一站_抗战故事

“老天爷”给了他机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著名科学家前往中国,给坚持抗战的中国知识分子作些讲演,给予道义上的支持。李约瑟因精通中文,是英国科学家中唯一能以中文讨论中国哲学问题的人,而被任命为英国科学访华团团长、英国驻华大使馆顾问。他前往中国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1942年年底,李约瑟经印度飞抵昆明。从英国驻昆明总领事奥顿那里得知,昆明有一所西南联合大学,人才济济,中国很多第一流的学者都聚集这里进行教学和研究。于是他立即开始对西南联大及昆明的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

当时昆明形势紧张。城市四周“各个通路都封锁了,不知明日将会如何”。日机不时空袭骚扰,防空警报频频响起。李约瑟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帮助中国科学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www.guayunfan.com)李约瑟乘车前往城郊的西南联大,该校理学院院长吴有训陪同参观。只见一排排砖砌简易平房,屋顶覆以青瓦或铁皮,间有一两幢房子尚有雕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吴有训向客人介绍,这就是各系的教室和实验室。李氏所到各实验室,均置有一个空的大汽油桶。他不明所以,便问陪同的吴有训,吴向他解释说:西南联大没有防空洞,拉警报时,研究人员须以最快速度,把贵重仪器放置桶中,然后疏散至附近山上。只要不是直接中弹,可保仪器无损。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家在战争环境中“用尽心思和智巧”坚持科学研究,表示佩服。

在西南联大,李约瑟分别会见了物理、化学等系及清华各研究所的科学家,跟他们进行了深谈。他们目前在从事什么研究,有什么重大发现,有什么论著,遇有什么难以克服的困难,李约瑟都详加询问,一一记下。在会晤的这些中国科学家中,他特别欣赏华罗庚等人,说华是“很出色的青年数学家”。他还非常推崇杨石先、曾昭抡两位教授领导的有机化学的研究,说他们从事中国古药方中治疗疟疾的药物所含植物碱与配醣物类成分的研究,“在目前世界奎宁缺乏情况之下,至关重要”。

在化学系图书馆,李约瑟发现书架上放着英国牛津大学赠送的一整套《化学会杂志》及其他杂志。图书馆管理员告诉他,联大化学系的学者们特别珍视这些杂志。李约瑟一听此言,“深感愉快”。他说,因为战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几乎隔绝,西南联大能够收藏英国的整套化学杂志,“这实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这次访问使他了解到,图书尤其是国外新近出版的科技书刊,对中国科学家们来说是多么珍贵。

为访问西南联大的清华统计与调查研究所,李约瑟来到离昆明数小时行程的一个小镇。陪同人员将他带进一座孔庙。这是一处保护得较好的古建筑。穿过几道别致的回廊,李约瑟等人进入一个大院子,院中有几株参天古松,树荫下是一个大平台。院子后面是正殿。进入殿中,只见神龛内供奉着贴金的孔圣人牌位,周围则为其门下弟子的牌位。神龛下面,放着计算机及统计学家的卡片箱。李约瑟感触颇深,对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

“你们很会利用这座古建筑。孔圣人看到他的屋子被你们用来为众多乡民服务,料想他一定很高兴。”

李约瑟在西南联大用餐时,发觉米饭碜牙,便问起科学家们的生活待遇。陪同人员告诉他:云南的生活费用提高的幅度很大,科学家们的薪金增加的幅度很小。在目前条件下,他们能吃上黄米、霉米、碜牙的米,就是不错的了。如果他们不是教书、搞研究,而是改行经商,将不致如此穷困。李约瑟对中国科学家出于爱国而自甘清贫的高尚品格感到由衷钦佩。他深情地写道:

“许多很有科学造就的男女都住在东倒西歪的不易弄得很清洁的老式房屋中。他们的待遇只增加七倍,而云南生活成本已增加103倍。常常有人名闻欧美尚不得一温饱。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愿意过这种放逐的生活而不愿在侵略者统治之下过一种较为舒适的生活咧!”

李约瑟又参观了国立云南大学及中央研究院(三个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等。在北平研究院,曾致力于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钱临照博士为他讲解了《墨经》中的光学问题。该院几位科学家还陪同他参观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厂中央机械厂。该厂建于山谷之中,有数千名工人。李约瑟惊异地发现,厂内有许多大学工学院毕业的学生跟工人们一起参加劳动。他说大学生跟工人打成一片是“中国很有希望的预兆”,表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正在努力摆脱“不屑与手艺人为伍之传统的观念”。

李约瑟所到各研究所,随处可见科学家们的案头堆积着科学论文手稿。这些论文国内出版无望,寄往国外发表又有种种困难。论文找不到出路,这是中国科学家们极为苦恼的事。李约瑟认为,“这些事实对于中国科学家同人之精神实已构成一种很大的威胁”。他说,作为“英国科学使者”,他有责任“把这些应受称许的论文介绍到英美科学杂志上去发表,直到中国复原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