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活在山丹,死在山丹”_抗战故事

“活在山丹,死在山丹”_抗战故事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活在山丹,死在山丹”_抗战故事路易·艾黎将学校取名为“培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个美国朋友约瑟夫·培黎。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是他在中国从事进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同山丹人民亲密关系的纽带。艾黎虽然离开了山丹,但心依旧留在这片热土,至死不渝。山丹的人,山丹的事,山丹的天,山丹的地,山丹的一切,没有他不关心不过问的。

“活在山丹,死在山丹”_抗战故事

路易·艾黎将学校取名为“培黎”,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个美国朋友约瑟夫·培黎。约瑟夫·培黎曾在上海培训贫苦家庭出身的中级技术人员,并将他们送到美国去实习。艾黎佩服培黎注重实际的教育思想,故以其名为校名。二是借喻培黎工艺学校是“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

山丹学校的前身是工合组织在陕西双十铺所建的一所技术训练学校,后因国民党插手,同时考虑到日军已经进逼陕西,为保存这所学校与学校的生产设施,故决定迁址。

那么迁往何处呢?1943年冬,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博士应邀前往玉门油矿讲学,路过双十铺时邀路易·艾黎同行,往返途中均在山丹停留。他们考察了山丹的地貌和资源,调查了这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这里虽穷,但自然资源丰富,可为开办工厂、作坊提供有利条件;还有大片荒地,及祁连山丰富的雪水和地下水,农牧业也大有前途;此外,这里古建筑和空闲房子多,加以修缮即可利用,住房问题易于解决,粮食也便宜。同时,山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国民党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这里的劳动力富足,有非常朴实的劳动大众,他们是中国大地的希望。通过实地考察,他们决定就在这里安家落户。经宝鸡中共地下党员赵叔义去重庆请示周恩来同意后,路易·艾黎将学校迁往山丹。

1944年11月底,双十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全体师生在主持学校工作的英国年轻记者乔治·何克的率领下,把设备行李用胶轮大车拉上,向兰州进发。经过五六百公里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顺利到达山丹。(www.guayunfan.com)全校师生一边上课,一边投入紧张的建校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战,一个破烂不堪的古寺庙旧貌换新颜,一所技工学校在这里建立起来。

转眼半年过去了,年轻的校长乔治·何克不幸染疾去世。悲痛之余,路易·艾黎决心像何克一样,“活在山丹,死在山丹”。他欣然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遗嘱:“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并郑重请来了几个学生在上面签字做证。

从此,路易·艾黎亲自主持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她。

为工合培养技术人才,并通过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探索理论联系实际培训年青一代的经验,特别是为将来在中国农村发展工业探索解决技术人才的途径,就是路易·艾黎办学的深层目的。为此,他提出了教育口号:“创造,创造,创造。”

在办学的同时,路易·艾黎积极同社会各界联系,寻求海内外对学校的支持。在脱离重庆工合总办事处领导的情况下,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要在国统区生存,首先必须取得合法的地位。在友人甘肃省建设厅长张心一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在兰州成立了一个培黎学校董事会,并由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兼任名誉董事长。

创业是艰难的。学校要迅速发展,就需要大量经费和设备。怎么办?除了自己动手苦干外,还必须大力争取外援。路易·艾黎积极向欧美、亚太国家的进步团体和国际友人募集资金。他那助人为乐的敦厚品质和容易使人接近与信赖的魅力以及他的活动能量和国际影响,使得他的每一份工作报告和信件都成为一篇有力的呼吁书。路易·艾黎把新西兰政府给他母亲、亲属的抚恤金中他应得的9000美元全部资助给学校。在国内,宋庆龄在上海通过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也向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提供了许多经济援助。

有了经费,有了设备,路易·艾黎又设法通过各种关系从国外聘请各方面的专家。一时间,外籍教师、医生、工程师云集山丹,这是前所未有的。

在学校工作开展的同时,路易·艾黎继续招收饥寒交迫的穷苦孩子、孤儿和受灾儿童,在当地收留穷苦孩子近200人。

经过路易·艾黎的多方努力,山丹培黎工艺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1945年年初,该校在册学生仅为100人左右,教职员二三十人;两年后学生就达300余人,教职员工约200人,学校形成了半工半读式教育体系。学生根据年龄的大小、进校的长短分为若干个班,一半上午上课下午生产实习,另一半则相反。开设的课程多达十门,实际的技术训练分别在2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办工厂(场)、作坊内进行,内容十分广泛。生产出来的产品,有的基本能保证学校自给或半自给,有的还销售于市场。

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她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育体系,“不仅当时在国内没有,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这是一个新的教育实验”。它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不少英美人士前来山丹访问参观,其中一些还是著名的政界人物,像英国工党议员胡特、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等。

1945年,艾黎在山丹培黎工艺学校为学生讲授柴油机的构造原理

1947年以后,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因财政原因陷入困境,一方面深受国民党通货膨胀之害,另一方面国际援助减少。尽管如此,路易·艾黎还是带领全校师生发扬工合精神,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与此同时,为了集中海外给中国工合培黎学校的援助,他与兰州工合磋商,停办了兰州培黎学校,将其合并到山丹培黎学校。另外,他还凭借个人关系,以协作的方式,从当时美国政府和国民政府合组的乡村工业示范处农村复兴委员会获得大批的物资和其他援助。

路易·艾黎创办的山丹培黎学校,是他在中国从事进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同山丹人民亲密关系的纽带。在此后30多年的岁月里,路易·艾黎对山丹的深情和眷恋始终不减,直到他长眠在四坝滩上。

艾黎虽然离开了山丹,但心依旧留在这片热土,至死不渝。

在艾黎所出的著作和诗集中,有很多涉及山丹和山丹人民,他曾五次故地重游,每一次访问,都十分关心山丹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山丹的人,山丹的事,山丹的天,山丹的地,山丹的一切,没有他不关心不过问的。

今天,在山丹县,谈起路易·艾黎对山丹的厚爱、关怀和期望,人们会如数家珍,一件件、一桩桩向你诉说。

1977年12月2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宴会,庆祝路易·艾黎八十寿辰,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到会祝贺

路易·艾黎与山丹息息相通,这个伟大的名字和他的业绩,将永远铭刻在山丹人民、甘肃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间!他留给山丹、甘肃和全国人民的,是他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屈不挠奋斗的坚强意志,是他始终不渝地热爱中国人民、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1982年,艾黎接受焦若愚市长代表北京市人民授予他“北京市荣誉市民”的称号

一个外国人,背井离乡,来到中国,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个国家的土地和人民联结在一起。他品尝了许多痛苦,但感受更多的是甜蜜和幸福,没有什么能比为中国革命多做些工作更令他感到欣慰。

1982年12月2日,北京市决定授予这位革命老人以“荣誉市民”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这样的荣誉授予一位外国人。这天,气氛非常热烈,人们祝贺他的八十五岁寿诞,同时祝贺他荣获这一称号。邓颖超等老朋友到会,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专程远道而来。新西兰驻华大使马尔也出席了盛会。

路易·艾黎只身来到中国时才29岁,风华正茂。而此时,他已走过55个春秋,已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且依然孤身一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事业,其崇高的精神,怎能不令人敬佩!鲁迅曾说过,有几个外国人,他们之爱中国是甚于我们自己同胞的。路易·艾黎,不正是这样一位吗?

(韩文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