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战斗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_抗战故事

战斗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_抗战故事

时间:2022-07-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战斗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_抗战故事1939年2月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西安,受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热烈欢迎。柯棣华等人在拐峁八路军医院工作期间,多次提出奔赴抗日前线的请求,但为了他们的安全,中央领导婉言谢绝。他决心继承白求恩未竟的事业,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8月17日,柯棣华和巴苏华正式到河北唐县葛公村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工作。

战斗在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_抗战故事

1939年2月2日,柯棣华一行到达西安,受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热烈欢迎。十天后,他们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延安。

到达延安的第三天,当地各界代表齐集在八路军卫生部大礼堂,为他们举行盛大的欢迎会。毛泽东主席和边区领导参加了大会,亲切地嘘寒问暖,对他们的援华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同观看了表演。最后,热情的边区人民把医疗队的五位医生请上台,他们用中文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天,柯棣华高兴极了,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

柯棣华(右)与爱德华(左)在赴延安途中(www.guayunfan.com)柯棣华和其他医疗队员在延安参观访问了一个月,这期间,毛主席再次接见了他们,一方面询问印度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印度人民反帝斗争的形势,印度各政党的主张等,一方面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斗争以及根据地的现状。他对印度友人说,中、印两国人民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有许多共同之处,应当团结起来,互相支援,相互学习。毛泽东友好的举止和幽默的谈吐,使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们见到了一位任何国家的人民都会引以为豪的领袖。

一个月的时间过得虽快,但医疗队员们收获很大,他们结识了许多参加长征的老革命,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人员,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边区的境况,从而对其抗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柯棣华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感慨道:“我在此间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我觉得充满了活力和愉快,我热爱中国,热爱正以无穷的威力摧毁法西斯的英勇抗战的军民。”他坚信,英勇的抗战军民是中国共产党抗战力量的源泉,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有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这样的人民,即使面对再强大的敌人,最终也一定能取得胜利。

3月18日,柯棣华与爱德华、巴苏华被派往拐峁八路军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另两位则到卫生学校任教。

柯棣华和其他两位印度大夫来到这里后,正赶上医院扩建,他们立即投入劳动之中,一起挖土、抬土,干得满头大汗。

扩建工程一结束,柯棣华就接到聘书,正式成为外科医生。

投入工作后,他的执着便凸显出来了。尽管设备简陋,但每次动手术之前,他总是反复观察伤员的伤势,或者与中国同事一起认真研究,看看是骨伤还是肌肉糜烂,他常常亲自闻伤口上的脓血,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动手术时更是小心翼翼,尽力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手术后,他还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体贴。

柯棣华说:“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是我们的亲兄弟,他们打日本法西斯负了伤,我们应该像关心自己亲人一样关心他们。”多好的医生,多么质朴的言语啊!

正是因为这样,柯棣华和大家都相处得很好,他经常在工作实践中向年轻的医生、护士讲解外科技术,边做手术边教。一次,一个年轻的女护士给病员灌肠,没弄好,病人的粪便淌了一床,也沾了柯棣华一身,可他非但没生气,没批评她,还非常耐心地安慰她,手把手地教她。工作之余,他与病员谈心,听他们讲抗日故事,向他们学习汉语和抗日歌曲,有时还一起做游戏。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同志”“国际友人”“自家人”。

柯棣华等人在拐峁八路军医院工作期间,多次提出奔赴抗日前线的请求,但为了他们的安全,中央领导婉言谢绝。但柯棣华他们决心已下,又到杨家岭毛泽东住地面谈赴前线的事,这一次他们如愿以偿。

11月4日,柯棣华同爱德华、巴苏华和德国医生米勒一起,离开延安,经西安、渑池,过黄河,走垣曲,多次穿越日军封锁线,于12月21日到达山西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

1939年3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会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全体成员。右起:卓克华、爱德华、姜齐贤(八路军卫生部长)、毛泽东、木克华、救护会工作人员、柯棣华、巴苏华

朱德总司令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通过翻译,向他们介绍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敌后战场的概况。爱德华代表柯棣华和巴苏华谈了他们来晋东南的目的和想法:一面做医疗工作,一面学习八路军建军与作战经验。朱德亲自为他们制订了详细的计划。

12月24日,在八路军总部召开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的追悼会,柯棣华一行应邀参加。会上,总司令高度赞扬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并说,不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不起白求恩和一切热情帮助我们的同志。

1939年12月21日,朱德总司令在山西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接见了柯棣华等人,右二为柯棣华

这深情的话语拨动了柯棣华的心弦,他站在白求恩遗像前默哀时,心中暗自宣誓:白求恩同志,你就是我的榜样!

柯棣华三人很快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们也像白求恩一样,把医疗队设在最前线,以便紧密配合战斗,及时有效地救护伤员。一次,日军一个旅团2000余人向我晋东南根据地进犯。八路军在长治西南的张店沿公路设下埋伏,以优势兵力围歼这股敌人。柯棣华就在战地设立了救护所,炮弹落在附近,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同事们担心他的安全,劝他把救护所搬远一点,柯棣华摇了摇头说:“我们到前线来是为了及时抢救伤员,如果我们的救护所离敌人很远,对我来说是安全的,可对伤员来说,不知要增加多么大的痛苦,又是多么的不安全!”他谢绝了同志们的好意,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中连续工作46个小时,给80多名伤员治疗,使许多重伤员转危为安。

1940年,柯棣华与巴苏华告别朱总司令,告别太行山,前往华北抗敌的前沿——晋察冀根据地。

这里曾是白求恩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柯棣华一到这里,就体会到白求恩的伟大,当地军民对这位加拿大医生的诚挚感情溢于言表。在白求恩陵墓的揭幕仪式上,柯棣华把一个写着“印度援华医疗队敬挽”的花圈放在白求恩大夫的墓前,决心用实际行动学习这位异国长者和同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由衷地感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抗日战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每一个人包括外国人去关注、献身。他决心继承白求恩未竟的事业,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

8月17日,柯棣华和巴苏华正式到河北唐县葛公村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工作。这里是白求恩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当地百姓像当年欢迎白求恩一样欢迎他们的到来。在隆重的欢迎会上,柯棣华表示:决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也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要像他一样,献身于你们的和我们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

9月中旬,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战斗打响,柯棣华与巴苏华分别率领两个医疗队奔赴前线。柯棣华随军从阜平一带南下到了三分区前线。临行前,校长再三嘱咐同去的同志要注意柯棣华的起居,要劳逸结合。可到了前线后,柯棣华把这一切都抛至脑后,他在前线工作了13天,共医治了800余名伤员,为其中的585人施行了外科手术,有一次他一连工作三昼夜。当返回白求恩卫生学校时,人都变了样。校长了解情况后,埋怨随行的同志没能照顾好柯棣华,这位同志委屈地说:“你来试试看,他那犟劲,你能说服得了吗?”

1940年10月以后,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其他同志因服务期满相继回国,只有柯棣华一人要求继续留在晋察冀。由于工作需要,他担任了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外科教员。

不久,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原来附设在白求恩卫生学校的医院扩建成“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柯棣华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并继续兼学校教员。接受任命时,聂荣臻司令员转告他:希望他“成为第二个白求恩”。这使柯棣华受到极大的鼓舞。

上任后,他处处以白求恩为榜样,以百倍的努力去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医院的状况迅速得到改善。一位英国教授在参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后,盛赞:“在如此艰难困境中,能创造出第一流的成就,这才是第一流的医学家!”

八路军依托长城天然工事抗击日寇

柯棣华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伤员无微不至,有口皆碑,在晋察冀边区,还流传着柯棣华拯救母子两条性命的故事。

有一次柯棣华到军区司令部办事,归来的途中,路过娘子神村时,从一间破旧的、被烟熏黑的小屋里隐约传来一阵轻微的呻吟声。他走上前去推门一看,只见一位面色苍白的妇女痛苦地躺在炕上。他上前询问,才知道她的丈夫上前线打鬼子去了,她正临盆,而且是难产,已经躺了三天三夜,别的乡亲都撤走了,可她因失血过多,无法离开。柯棣华深知产妇再拖下去生命十分危险,想马上解除她的痛苦,可又没有手术器械和药品,而敌人随时会来“扫荡”。他立刻跑到附近的一个村子里找来几个民兵,用担架把产妇抬到葛公村,连夜为她做了手术,把母子俩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

担任院长职务的柯棣华,处处以八路军普通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要半点特殊照顾。过度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潜伏在他身上的癫痫病开始发作,这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领导和同志们知道后都极为关心他,除了尽可能地给予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上也关爱有加。但是,柯棣华总是推辞,他说得是那么感人,那么动情:

“既然把我当作一个八路军战士,就不能把我当作客人,我不能搞特殊!……还有,请同志们一定不要把我当成外国人,在这样一个艰苦的时候,把我从战士的行列中拉出来,我是十分难过的。”

身着八路军军服的柯棣华

尽管生活条件很差,但柯棣华对待医疗工作精益求精。他刻苦学习钻研,不断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一次,一个战士胃部受了重伤,要做胃吻合手术。在当时条件下,做这种手术非常困难:一是没有配合他手术的助手,二是设备极为简陋。但柯棣华下定决心要攻克难关,他反反复复,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最后制订出完善的手术方案。手术那天,他从上午8点一直做到下午4点,终于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胃吻合手术。

在工作中,柯棣华没有忘记八路军中的土医生,把他所学到的医疗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以便使大家尽快掌握技术,挽救更多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深受人们的爱戴。柯棣华没有辜负聂荣臻司令员的期望,他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一直像白求恩大夫那样工作着、战斗着。

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以自己特有的淳朴和热情接纳了柯棣华,盛赞他医术高明,待病人和蔼可亲,并真诚地用一副对联表达他们的心情:华佗转世白医生,葛公重现黑大夫。

1941年11月25日这一天,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里显得格外热闹。

宿舍区的一间房屋粉刷一新,门上贴着斗大的喜字,哦!原来是有人要办喜事。

医院的同事们都换上新衣,来参加婚礼。

新房里好不热闹,笑声不断,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都来了,把一间小屋挤得满满的。

新郎穿着整洁的新装,给客人们散发喜糖、喜烟。他是谁?他就是柯棣华。而新娘呢?则是中国姑娘郭庆兰。

郭庆兰是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护理教员,懂一点英语,她常常与柯棣华一起谈论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接触中渐渐对柯棣华产生了好感:他脾气好,心地善良,对工作充满热情,特别是一个外国人能来到中国这样艰苦的地方参加抗战,了不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心与心的沟通,撞击出了爱情的火花。

柯棣华因绦虫病引起的癫痫病不时发作,郭庆兰无时无刻不在为他担心。聂荣臻司令员得知他们相爱后,十分赞成,认为组织一个家庭对柯棣华的健康大有裨益,于是在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的撮合下,经过军区批准,他们领取了结婚证,卫生学校和国际和平医院的同志们喜气洋洋地为他们俩操办了婚事。

婚后,郭庆兰除了尽力分担柯棣华的一些工作,还无微不至地照料他。平时,尽可能给他做些可口的饭菜;空闲之时,他们则一同散步、谈心。

1942年8月23日,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产房中“哇”地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一个中印爱情的结晶出世了,他就是柯棣华与郭庆兰的孩子。因为是诞生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大家给他起了个乳名叫“白生”。后来,聂荣臻司令员知道了,非常高兴,亲自为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印华。

小印华长得又白又胖,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真是人见人爱,谁见了都要抱抱、亲亲。柯棣华指着印华对大家说:“这是印中友谊的象征呀!印华要学会中国话、印度话和英文,回到印度去打帝国主义。”长大了的印华很像他的父亲,并于1958年同母亲一道专程赴印度探亲,见到了祖母和其他亲人。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他在大学时由文科转为医学,不幸的是1967年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去世,时年仅25岁。

1942年2月,延安整风运动开始。这时,柯棣华还不是中共党员,但是,他并未因此而置身事外,更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他自觉地参加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卫生学校的整风运动。此前,他就读过不少毛泽东的著作,对于中国革命和时局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这次整风学习与讨论,他更加明确了走中国式革命道路的伟大意义。他在一次发言中说: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抗日事业真伟大,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事业和这块伟大的土地,我要和中国同志同生死、共患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直至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耳濡目染,亲身经历之后,柯棣华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认识,彻底把自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真诚地希望能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有一天,他终于向学校党组织郑重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36年春郭庆兰在汾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留影

郭庆兰与儿子柯印华

7月7日,对于柯棣华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经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介绍、支部大会通过和军区党委批准,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组织上把接收他入党的决定告诉他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面对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他庄严地举起右手:我已经下定决心,把我的一切献给中国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伟大事业。我将永远和解放区军民一起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一位外国人,放弃舒适的生活和个人美好的前途,远赴中国,献身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对中国共产党由了解、认识、理解到信任和崇敬,也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最终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中,成为一名忠诚的战士。

柯棣华确实这样做了,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