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坝区舞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坝区舞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坝区舞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居坝区的契丹人和当地汉族至今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的舞蹈基本上是同一舞蹈语汇和艺术的统一,总共有《龙狮灯》《耍龙》《耍蚌》《耍狮子》和《耍麒麟》等。龙狮灯 主要流行于昌宁县右甸镇、大田坝、卡斯镇、温泉、漭水等契丹人和汉族聚居区。耍龙 施甸坝区契丹人和汉人的“耍龙”,有耍大龙和耍小滚龙两种。舞龙者必须步伐一致,配合默契。结束时,由喜头和狮子造型亮相后退场。

坝区舞蹈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居坝区的契丹人和当地汉族至今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的舞蹈基本上是同一舞蹈语汇和艺术的统一,总共有《龙狮灯》《耍龙》《耍蚌》《耍狮子》和《耍麒麟》等。

龙狮灯 主要流行于昌宁县右甸镇、大田坝、卡斯镇、温泉、漭水等契丹人和汉族聚居区。据《昌宁县志》载:“五月二日,街巷间爆竹响声不绝于耳,龙灯、狮子花灯亦于是夜开始,直至元宵后夜始止。”右甸坝的龙、狮灯种类有《龙飞凤舞》《鹬蚌相争》《双狮献寿》等。其中狮灯又分皮狮子和毛狮子两种。龙灯大龙十八节,小龙七节,也有二十四节的巨龙,每三年一谢龙(烧龙)。

图34﹣1 舞 龙(www.guayunfan.com)龙狮灯表演,是由乡村自愿组合而成,人数二十至四十不等。分乐器组、龙狮舞组、武术组、表演组(均为男扮女装)。开灯时,先向乡村政府祝贺,然后到龙潭聚会,再向村民送灯帖,玩灯贺喜。

耍龙 施甸坝区契丹人和汉人的“耍龙”,有耍大龙和耍小滚龙两种。

大龙,也称“巨龙”。只有盛大的节日、龙会和庙会时耍。大龙有龙头、龙身和龙翼共六十二节,长约五十丈,要一百零八人耍,按颜色可分“黄龙”和“青龙”。舞龙者必须步伐一致,配合默契。大龙出场,配上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器,舞动起来极为神奇壮观,振奋人心,大大烘托了节日气氛。常用的队形有圆场、卷心菜、倒回龙、龙摆尾等。

小滚龙舞,也称“滚龙”。有龙头、龙身和龙尾共十二节。因龙小巧玲珑,无论是丧事、节日、龙会、庙会的场合中都可表演。小滚龙由一球形“龙宝”引舞,龙身随龙头翻滚抢宝,群众称“节节滚”,进步灵活,快而不乱,使人目不暇接。

耍蚌 由蚌(小旦)和白鹤(小生)组成。一般在玩灯之间,团场进行。偶尔也作为一个节日单独表演。蚌率先以双手扇动蚌壳走“錾子步”(云步)出场,由白鹤追上,四处张望,伸嘴欲啄蚌,舞蚌者沿舞场分四个方向稍停,称“啄中间”,然后鹤追蚌下场。在耍蚌时,蚌穿花旦服装、白鹤穿秧歌服装,伴舞乐器用堂鼓、大铓、小铓等。

图34﹣2 舞 蚌

耍狮子 多在节日、祭祀、丧礼日举行。舞狮是由“喜头”,俗称“大头宝宝”,笑和尚和一对麻布狮子(又称金狮)组成。一般程序为抢宝开场,由喜头对节日或丧事即兴致词。

舞狮时,先由喜头引舞狮者上场,步伐多以走步为主,是用左右腿轮换深蹲,跳秧歌步等。结束时,由喜头和狮子造型亮相后退场。喜头着装头戴面具,身穿翻毛皮衣,手拿文帚,舞狮者穿着便服,身披“狮皮”,伴奏乐器与大龙同,即用大鼓、大钹、大锣、小锣等。

图34﹣3 舞 狮

耍麒麟 又称“青狮舞”。程序和舞步均和舞麻狮一致,但伴奏乐谱是采用滇戏武场乐谱。舞麒麟时,喜头服饰与舞狮同,身披麒麟皮,伴奏乐器是堂鼓、钹、铓等。[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