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兵员的历史历史地位

嘉峪关兵员的历史历史地位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兵员编制明以武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嘉峪关明代属肃州卫管辖。有掌堡官一员,驻于相关之堡。除嘉峪关外,还在野麻湾堡设把总一员,马战兵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嘉峪关加其周围堡、烽燧,共有兵员约八百人左右。清经略新疆战事结束,嘉峪关防守兵员逐渐减缩,到嘉庆以后,嘉峪关不但兵员大减,各种给养也大量缩减。
兵员编制_嘉峪关志

第一节 兵员编制

明以武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在京设留守卫指挥使司,在外省设都指挥使司。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卫所军的主要来源为从征、归附、谪发。从征军指随从朱元璋的诸将所率领的军队,归附军指投诚归降的诸群雄和元蒙军队,谪发军指因犯罪而被罚充军役的官吏和军民。凡卫所军皆有军籍,世代为军,又称为军户。

军队的调遣、军官的任免权属于兵部。如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委命五军都督府官,或公、侯、伯出任总兵官,朝廷发给其印信,征集部队;战事结束后,总兵官回朝复命交印,军队各还卫所。

明初,北部、西北部边地战事较多,朝廷任命的总兵官,如挂平羌将军印甘肃总兵等逐渐变成总领一方军务的固定官职,称为镇守,下又有协守、分守等。总兵分正、副,下又有参将、游击等员。总兵官是由朝廷派出的,比原来的都指挥使司等地方长官位高权大,故后来都指挥使司为总兵官的下属。

当总兵官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之后,遇有战事,朝廷又派巡抚,多以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充任,又加以提督军务、赞理军务,或参赞军务名义。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要受其节制,就是总兵官亦要听其指挥。随着北边形势紧张,蒙元势力多处侵扰,边境烽火此起彼伏,防敌、修边墙非一镇所能独任,需要调动几镇或数镇之力来协调作战。为了调节、统辖各镇统一行动,明廷又派出六部尚书或大学士之重臣出任总制或总督、总理之职。这样总督又成为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

甘肃镇在肃州卫置右参将分守,置肃州兵备道统辖肃州卫、镇夷千户所等十八座城堡。嘉峪关明代属肃州卫管辖。嘉峪关即是肃州兵备道管辖的巨关、城堡之一,设守备防守官一员、把总官一员,辖管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边外险要四处:捆柴山口,系火酋从西海往东北由川底透狼心山要路极冲,离关三百里;赤金湖滩,离关二百五十里,系虏由走要路极冲,钵和寺湖,系贼由住歇水头极冲要路,离关三百里;白水河,系虏从西海由捆柴山口极冲要路,离关三百里。明前期部署有轮戍并充发军一百七十名,招募军三百四十三名,共五百一十三名,加周围一些营、堡、烽燧兵力不下一千余人。嘉靖十九年,关城南关北长城重修,嘉峪关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后,巡抚陈卿出巡至嘉峪关,奏设防守官一员,添兵500名,当为嘉峪关兵员最盛之时。据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张雨著《边政考·肃州图卷》载,当时嘉峪关有把关指挥一员,管队官员齐全,防守官军388人。另有按伏官一员驻金佛寺堡,驻按伏军200人。有掌堡官一员,驻于相关之堡。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总督王崇古言,嘉峪关三面临戎,势甚孤悬,宜设守备防御。于是设置守备官。到万历后期,由于形势缓和,嘉峪关兵员缩减为二百六十三名,马骡一百二十八匹头。周围邻近的野麻湾堡原发马步军一百五十名,内设防守官一员,后改把总,万历末有军丁一百三十名。新城堡原发马步军三百名,步兵一百名。万历末有军丁二百一十九名,马一百三十四匹。内设防守官一员,后改把总。卯来泉堡马步军一百二十五名,番夷四十九名,马五十九匹,内设防守官一员,后改把总。另:小钵和寺、石关儿营、骟马城、文殊山口亦都有一定数量的军丁驻戍。有明一代在嘉峪关防线内兵力部署有一定规模,防御的范围也是广阔的,幅员有二三百里的范围。

清朝前期仍继承明朝卫所制,并在肃州建镇称肃镇,同时在安西建安西镇。由于嘉峪关外西域大部入版图,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因蒙古准噶尔部和回部多次叛乱搞分裂,破坏西疆统一稳定,使清廷非常重视新疆,把肃州、嘉峪关作为经略新疆的战略要地和前哨,地位特殊,发挥着重要作用。

清初肃州因明旧制,惟以右参将改设副将,改为肃州协。至康熙三十年,裁副将,设总官兵,改为肃州镇,设有中、左、右营。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添设前营(雍正四年裁),添设游击、守备、千、把总若干。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把共官八十四员,坐马二百六十八匹。马、步战、守兵共九千六百一十四名,兵马四千七十九匹。驮炮马、驼一百匹、只。

明隆庆三年嘉峪关设守备等员,清顺治朝因之。康熙十三年,改设游击,驻扎嘉峪关,兼辖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马战兵一百四十六名,步战兵一百三十六名,守兵一百四十四名,兵员共四百二十六名,官马十二匹,兵马一百四十六匹。

清乾隆元年改设嘉峪关营绿营兵,兵员四百二十九名。

除嘉峪关外,还在野麻湾堡设把总一员,马战兵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官马二匹,兵马十匹;

新城堡把总一员,马战兵十名,守兵三十九名。官马二匹,兵马十匹;

卯来泉堡把总一员,马战兵十名,守兵四十九名。官马二匹,兵马十匹。

清朝入关后,招募汉人和收编汉族地主武装建立绿营兵,以营为建制。兵种有马兵、步战兵、守兵。在各省由总督管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镇标,由将军统辖的称军标,还有河标、漕标等。就编制而言:督、抚、提、镇等标统辖本标各营;提、镇兼辖者有协,由副将统率;协下为营,系绿营兵的基本编制单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绿营兵额时有增减。咸丰时镇压太平军,以绿营兵缺乏战斗力,不得不依靠“勇营”(地主团练的乡勇,如湘军、淮军等),绿营形同虚设。同治、光绪年间,兵制变更,绿营被大量裁汰。……清代营制兵约五百人左右。嘉峪关加其周围堡、烽燧,共有兵员约八百人左右。

清经略新疆战事结束,嘉峪关防守兵员逐渐减缩,到嘉庆以后,嘉峪关不但兵员大减,各种给养也大量缩减。《甘肃通志》在《嘉庆以来绿旗兵马》一节中说:“嘉峪关司关设游击一员(不另支薪)分兵扼守,把关丁役所需薪烛、油炭、纸张等费,自同治十三年起,每月额支银八两,共发需银九十六两。”

清代自乾隆中期版图巩固。嘉峪关即失去先代防御作用,故其兵员减缩是很自然的。但在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嘉峪关营还有马、步、守兵二百六十五名,左宗棠称其为“抱关老卒”,要求护游击(代理游击)路林裁减老弱,酌留健壮兵丁一百名保护城池,以资防守。在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陶保廉过嘉峪关时,犹有守关之兵丁一百零七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