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历史古迹(二)

嘉峪关历史古迹(二)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址新考杨惠福1987年,我参与了本市的文物普查工作。(三)嘉峪关外正西10华里处的五墩山墩,实为大草滩墩;而非“永兴后墩”。现“永兴后墩”遗迹犹存,坍塌成一园形沙石堆,高约5米,底边约30米。嘉峪关以西30华里处的双井子堡,亦有称“木兰城”的古城堡遗址,史书中没有找到记载。明初又另筑嘉峪关,于是“天门关”遗址更被湮没殆尽,至清代才又在“天门关”故址上筑起现存的城堡,作为嘉峪关的前沿哨所。
遗址新考_嘉峪关志

遗址新考

杨惠福

1987年,我参与了本市的文物普查工作。这项工作历时三个多月完成后,1988年我们又进行了一次“回头看”,对一些有疑问或没有走到的地方作了补查、复查。经过这一段考查工作,颇觉有点心得。在这里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並谈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探讨本市文史问题的资料。

(一)新城乡草湖中的“李陵碑”,实为清代泛沙泉墩。清乾隆二年《重修肃州新志·烽堠》载,“泛沙泉墩:亦去城四十五里。先年无墩,此处有沙湾藏虏,因添筑此,虏不能伏,而嘹望近便”。查其地理位置与地貌,与史载相符。此墩为黄土夯筑而成,结构松散,夯层不一,夯层多在20厘米至30厘米之间,有的厚达34厘米,与明代墩台的夯层整齐而较薄的特点差别甚大,实为清代初期新添筑的泛沙泉墩。当地人称此为“李陵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此墩筑在高出水草的一块台地上,人无法靠近。又因夯筑松散,并正当风口之中,被风蚀成上大下小的形状,远望斜而不倒,故有了神秘色彩。二是李陵为汉代名将,因与匈奴苦战而败,降了匈奴的故事,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烩炙人口。后人牵强附会,把与李陵故事稍能粘边的文物古迹都称之为“李陵墓”、“李陵碑”。

(二)新城乡野麻湾村的“十营庄子”,应为明代以前的小钵和寺。小钵和寺,当地人称“十营庄子”,亦称其为“膏油庄子”或“石油庄子”。如是称,是因其修筑在古代自酒泉沿新城一带,经野麻湾到石关峡去西域的大道旁。清代以来,边防渐废,驻兵城堡被利用而成为过往木轮车膏油的所在。考“十营庄子”为明以前小钵和寺根据有3条。1.此城堡现保存基本完整,座北向南,单开一门,门外有瓮城遗迹,墙体很厚,上部有女墙痕迹,应是一座驻兵城堡。2.地望与史志记载相符。《重修肃州新志·关隘》中记载:“小钵和寺:在新城堡西三十五里。钵和寺有湖,在堡西北百里。山口有榆树泉,可以饮马”。现实地查新城乡到小钵和寺正好35华里。这段记载中有二点需要研究:虽称为“寺”,但记在关隘条中,并且前面记载着卯来泉堡、野麻湾堡、新城堡,其后紧记两山口堡、下古城堡等。由此而见,它是明代前期的军事防御建筑。“钵和寺有湖,在堡西北百里”。“堡”应指新城堡。堡西北百里的湖,不知何指。如果指今玉门市花海乡境内的花海湖,方位正对,但要超过一百华里。3.小钵和寺后为一山岗,其上东西向排列着七座烽火台。《重修肃州新志》烽堠条中记述:“钵和寺东墩:去泛沙泉西一十五里,离城五十里”。又“董家沟墩:在钵和寺东墩之西”。“钵和寺后墩:在董家沟西,离城五十五里。”其后记述着“钵和寺西墩”。前面考证过“李陵碑”即泛沙泉墩,上述四墩又都记述在泛沙泉墩之后,并且与地望中的实际墩台极相符合,城墩后面山岗上与城堡正对筑有一墩,相距仅百米左右,应该就是“钵和寺后墩”。

(三)嘉峪关外正西10华里处的五墩山墩,实为大草滩墩;而非“永兴后墩”。《重修肃州新志·烽堠》:永兴后墩“在关西,离城八十里,参将刘勋添筑,以备西夷烽火。今改並大草滩”。据实地考察,“永兴后墩”在大草滩墩(今称为五墩山墩)西面50米处,并非改並为大草滩墩,而是将“永兴后墩”废弃后移地另筑了大草滩墩。现“永兴后墩”遗迹犹存,坍塌成一园形沙石堆,高约5米,底边约30米。

(四)双井子堡为五代时的“天门关”遗址。嘉峪关以西30华里处的双井子堡,亦有称“木兰城”的古城堡遗址,史书中没有找到记载。从遗址的布局和墙体夯层结构看,应为清代中晚期的建筑。城堡东南和东北两处墙基下均有一米多厚的红烧土,烧土中杂有兽骨、陶片、粗瓷片等,城墙夯土中也夹着大量的红烧土和夹沙粗陶片及粗瓷片。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北墙基的烧土中出土一件长98厘米、宽42厘米的花冈岩石范,为三股叉状兵器范。由此,我们认为这里可能就是五代时在黑山脚下设有“天门关”的“天门关”遗址。论据仅一条,且是推论,但信其成立。五代至宋元之时,河西战乱纷繁,王朝更迭,特别是少数民族王权较多,因此,这一阶段记录、留存下来的史册甚少,五代时建在黑山脚下的“天门关”的具体情况无从查考。“天门关”至迟到元代时无疑已被废弃,明代万历年间修著的《肃镇志》就已无法记述了。明初又另筑嘉峪关,于是“天门关”遗址更被湮没殆尽,至清代才又在“天门关”故址上筑起现存的城堡,作为嘉峪关的前沿哨所。或清代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牙木兰犯关,威胁肃州,后被安抚,留收于关外大草滩一带,在其祖先栖息过的故城址上筑起新城,亦末可知。后有人称此城堡为“木兰城”可作一证。

(选自《嘉峪关文史资料第一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