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嘉峪关的历史由来

嘉峪关的历史由来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建关筑城日映雄关明太祖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于是决定在“九眼泉”坡上冈塬,依山傍水,修筑嘉峪关城,以加强捍卫西北边防。冯胜决定修筑嘉峪关城后不久,即班师回朝了,并未亲自参加建城工作。关城是在当地镇守官员负责指挥下,经过士兵和服役民夫的艰辛劳作,于冯胜班师后在嘉峪山西麓的隘口上用黄土筑修了一座周围二百二十丈,高约二丈,阔厚一丈多的有关无楼的土城,结束了嘉峪关有关无城的历史。
建关筑城_嘉峪关志

第一节 建关筑城

img35

日映雄关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远征朔漠。大军分三路:以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出中路;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出东路;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出西路。是年正月二十六日,大军出发,冯胜出金兰,取甘肃(今河西走廊地区)。五月,征西将军冯胜、左副将军陈德、右副将军付友德率师至兰州。付友德率骁骑5000先趋西凉(今武威市),击败元失刺罕之兵,至永昌,又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刺罕口,大获其辎重牛马。六月,付友德兵至扫林山(在今山丹县东),冯胜率大军亦至,共击元平章不花,降元太尉锁纳儿加等。元将上都驴知大军至,率所部吏民830余户迎降。冯胜等抚辑其民,留官军守之。遂兵进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守将卜颜帖木儿率全城军民降。师次别笃山口(即宾都山,在蒙古国境内),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马驼牛羊10余万。随后,师进瓜、沙二州(今甘肃敦煌、瓜州),又败元兵,获金银印及马驼牛羊2万而还。至此,冯胜下河西,甘肃皆平。十一月明置甘肃卫于甘州,又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于庄浪(今永登),统河西诸卫。是年,宋国公冯胜西征平定河西,在行军途中路经嘉峪山西麓,踏上冈塬,看到冈塬开阔,下有“九眼泉”喷涌。这里正是河西走廊中西部南北山系拱合的狭窄处,是黑山山麓与嘉峪山麓之间形成的岩冈谷底,亦是河西的咽喉要隘之地。于是决定在“九眼泉”坡上冈塬,依山傍水,修筑嘉峪关城,以加强捍卫西北边防。冯胜决定修筑嘉峪关城后不久,即班师回朝了,并未亲自参加建城工作。关城是在当地镇守官员负责指挥下,经过士兵和服役民夫的艰辛劳作,于冯胜班师后在嘉峪山西麓的隘口上用黄土筑修了一座周围二百二十丈,高约二丈,阔厚一丈多的有关无楼的土城,结束了嘉峪关有关无城的历史。城址依冈坡,东西二门各有瓮城,无有关楼、长城之属。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六《晷度一》记载:清代乾隆年间曾用“日晷”仪测得嘉峪关的地理位置及夏至、冬至昼夜时间变化:“嘉峪关北极高三十九度四十五分,据京师偏西十七度三十二分。夏至昼长五十九刻五分,夜长三十六刻十分。冬至昼长三十六刻十分,夜长五十九刻五分。”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八月,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盖洛博士实地测得:嘉峪关位于北纬39°51’,东经98°14’。与现在测得的数据北纬39°48’,东经98°13',基本相符。

嘉峪关因修建于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又因是明初弃瓜、沙地以其为华夷(少数民族)之分界,作为边境巨防,成为明代甘肃镇守西部边陲的军事要地。因明初军力强大,经冯胜、邓愈、沐英三次西征,元蒙、西蕃势力衰弱,明初在嘉峪关西建哈密、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沙州、罕东,罕东左关西七卫。关西形势平定,嘉峪关边境亦较为平静,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有关而无楼。但从当时的军事形势上看,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是为了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

img36

九眼泉

img37

旧嘉峪关城

img38

雄关夕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