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县白马文化与乡村旅游

文县白马文化与乡村旅游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白马文化的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县白马村寨的文化资源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文县白马村寨灾后的新农村建设。建议抓住白马河流域灾后重建的契机,将文县白马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与白马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将潜在的资源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陇南市委、市政府也在深入研究探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利用。
文县白马文化与乡村旅游_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卷

文县白马文化与乡村旅游

金 蓉

摘 要:甘肃白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因思想认识及外部条件限制,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在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认为文县白马文化开发具有资源组合好、内容丰富、影响广、客源市场潜力大、政府重视等有利条件。基于白马文化的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县白马村寨的文化资源价值,而且还有利于促进文县白马村寨灾后的新农村建设。建议抓住白马河流域灾后重建的契机,将文县白马文化资源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与白马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将潜在的资源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关键词:白马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 甘肃文县

白马文化历史悠久,原始古朴,特色鲜明,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文县白马民间民俗文化的类型品种齐全,具有多样性和立体性。白马面具舞曾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表演,产生了轰动效应,池歌昼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民族学、民俗学、文艺学等学科角度,研究白马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和论著国内外已有不少,如顾人和等[1]阐述了白马人村落的地域特色,刘红艳等[2]以四川白马藏区为例探讨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整合,张益琴[3]就白马民歌演唱进行了分析。片断的有关白马文化游记文章也有不少见于报刊,但是从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角度和价值来论说白马人民俗的文章尚不多见,仅有连玉銮[4]对四川平武白马社区旅游开发做过实证研究。本文拟在此前众多学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白马人民俗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文县白马旅游资源的特点

1.资源丰富。一是白马经济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和消费生产习俗。如独具特色的白马建筑、颜色斑斓的白马服饰、保健养颜的“咂杆酒”、身着白马服饰的“二牛抬杠”劳动场景、白马人的“十大碗”习俗等。二是社会民俗文化,包括“家庭、亲族的传承关系、人生礼仪习俗传承、乡里往来习俗与当时习俗的继承”,如婚丧习俗、诞生礼以及节日习俗等。三是原始宗教习俗,白马人崇拜山水树木日月等自然万物,对这种信仰活动,可选择有一定参观价值能引起游客兴趣的祭祀活动加以合理组织、利用。四是文艺游艺竞技民俗,文艺民俗主要指在民间世代被人们口耳相传的文艺。白马人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民间诗歌、戏曲、歌舞等可以适当加以利用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观或参与。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具有文化旅游价值,还具有较强的参与性。文县白马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特点对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必将成为甘肃省开发旅游资源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亮点。

2.分布集中。白马人主要分布在甘肃和四川两省,四川省的白马人主要分布在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松潘县。而甘肃白马人主要生活在甘肃省陇南文县白马河流域铁楼乡的13个村寨。其中立志山、麦贡山、迭堡寨、强曲、枕头坝、腰坪山、尖石山7个村寨几乎全部居住的是白马人,阳尕山、草河坝、入贡山、案板地、中岭山和竹林坡则汉族和白马人杂居。其较为集中的分布为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有利于白马民俗文化村寨的建设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另外,文县石鸡坝、中寨等地也有少量白马人,甘肃白马人总人口约有5000人。

3.意义深远。从文化角度看,白马民族是古代氐人的后裔,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社会结构中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公社制的痕迹,从服饰、宗教、语言到建筑、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均有显著区别,沿袭了古代氐人的文化传统,被称为“民族活化石”。同时,白马人又是非常弱小的一支,现存数量不大,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在西部的文化格局中,白马地区位于汉、藏两大文化圈的交接处,是典型的边缘文化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自然和文化生态都十分脆弱的地区搞开发,如果采取大规模的、粗放的开发方式,给白马河流域白马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带来的可能会是灭顶之灾。况且,从考察的结果看,文县白马河流域白马人人均耕地少,且耕地多分布于阴湿区,产量不高,当地也没有工业基础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靠外出务工的收入可以暂时解决温饱,但不是长久之计,走发展旅游之路是白马河流域的现实选择。因此白马文化资源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利用和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探索意义的文化开发模式,对白马文化的保护、利用及白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深远影响。

二、文县白马文化开发的有利条件

1.资源组合好。白马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民俗资源有机结合,如白水江自然保护区邱家坝生态园就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保护区,区内有大熊猫栖息繁衍地、白马人风情寨阳尕山,还有记载铁楼发展史的廊桥。走进白马河流域,耳畔传来反映各种劳动事象及内容的白马人劳动歌,来到白马山寨,享受了他们独具白马特色的迎客仪式,可与“白马人”共跳“池歌昼”、“圆圆舞”,感受白马人悲壮沧桑的民族发展史,夜宿白马木板阁楼,聆听欢快的“白马敬酒歌”和“休闲歌”,体味白马人的豪情与热情好客。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资源的有机结合,将为白马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利用以及白马河流域的可持续开发找到新出路。

2.客源市场潜力大。白马河流域自然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能吸引大量中老年游客回归自然、休闲度假,这些游客多以本地游客和省内游客为主,乡村休闲度假型的游客重游率高,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其次,白马人的服饰(如沙嘎帽、毡靴、腰带等)、以土墙板屋的“杉板房”为代表的民居以及“池歌昼”等民间民俗不仅对于民俗调查和实习的研究者、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对普通游客也因参与性较强而有持续的吸引力。在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且其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3.当地政府重视。白马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近年来日益受到甘肃省政府和陇南市政府的重视。2007年,文县在石鸡坝乡薛堡寨村成功举办了白马氐族风情文化推介活动。2008年,受汶川“5·12”地震灾害的影响,文县在灾后重建计划中已经将三个村寨规划为白马民俗风情寨,并加大了对白马河流域民俗风情的保护力度。陇南市委、市政府也在深入研究探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抢救、挖掘、保护与利用。

三、乡村旅游与白马文化耦合

1.白马文化是文县开展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白马河流域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白马村寨之所以能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进而实施旅游活动,其视觉动因在于其独特的村寨聚落格局、别致的乡村建筑风格、恬静的农牧文化氛围等异质景观,而心理动因则在于其乡土文化和精神。可以说,正是以有形的、自然的乡村生态、建筑群落和无形的、纯朴的民风民俗、特色文化为特点的乡土性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微观资源要素,使游客通过乡村旅游,体验到当地民众对自身生活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理解,这正是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之要义所在。在客观自然环境和基础人文环境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情况下,旅游者更注重对微观环境的选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县白马文化具备了成为极佳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换言之,文县白马人造型别致、色彩和谐的建筑,好客的民风,崇尚自然、和谐、恬淡的乐观生活观正是这里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资源。

2.基于白马文化的乡村旅游有助于提升文县白马村寨的文化资源价值。乡村旅游是根植于乡村生活基质上的旅游形态,是一种原生态旅游,“乡村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社区民众参与性的特色。游客通过到村寨中去开展旅游活动,有条件直接接受当地社区村民提供的旅游服务,参与旅游服务的村民也可以从服务中直接获得报酬。[5]在村民与游客形成的直接经济交换中,村民能直观感受到游客的喜好与需求,能深切体会到自己身边的何种资源能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形成保护自身资源优势的自觉行为,实现村民收入增加,社区经济增长与村寨环境治理、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从文县白马村寨现在的情况看,许多村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只要将灾后重建与旅游规划合理结合,再将原有的自发娱乐项目(如“池歌昼”)加以合理利用,按照旅游产品要素构成的标准略加调整,就能形成具有自身村寨特色的旅游产品,再与旅游相关部门(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等)进行对接,就可以为村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与外部旅游者的直接接触、交往,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互动,实现自身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基于白马文化的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文县白马村寨的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最需要、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以村寨为基础的乡村旅游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使乡村具备能满足旅游六要素的条件,也就是说必须满足旅游接待的基本硬件、软件条件,这些条件的具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具有相当高的重合度。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就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过程,而“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则有待于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大力发掘白马文化资源来完成。如此看来,在文县白马村寨开发乡村旅游既能使村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理应大力倡导。

四、发展文县白马文化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举措

当前的不利因素主要有:资源分布在乡村,还未能与其他旅游资源实现整体规划,接待设施落后,接待人员素质偏低,当地居民参与不够和保护难度大等。其中乡村资金不足、筹资渠道窄、交通条件差、接待设施简陋是开发白马文化旅游资源的首要问题,而乡村旅游具有低成本、乡村性、参与性和回归自然等特点,游客对交通条件和接待设施方面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分布在乡村的白马文化资源看似地理位置不理想,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却并没有太大影响。

1.挖掘白马文化内涵,精心包装乡村旅游产品。用与白马有关的事迹、传说、实物等包装乡村旅游产品,如在强曲可讲述白马红海的故事;在麦贡山可用白马民俗村寨作为乡村旅游产品。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白马民俗博物馆丰富白马河流域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邱家坝可以建立生态植物园,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如竹木工艺品、绿色食品加工、竹雕、石雕、竹贴画等丰富乡村旅游内容,以此作为白马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补充。

2.扩大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对于文县白马文化乡村旅游这一旅游产品,可采用与四川联合营销的方式,通过媒体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利用名人效应,加大广告投入力度,充分利用流动广告载体,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文县白马文化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另外,可通过挖掘白马文化资源分布区其他的知名产品(如大熊猫的故乡)来联动促销。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旅游节、白马文化节、白马文化研讨会、“池歌昼”等节会活动,推动白马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联合促销,形成立体促销的网络。

3.加强资源及其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旅游开发要兴建旅游设施,可能导致对乡村景观资源及其环境的开发性破坏,开发后所带来的旅游者又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6]为加强对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文化环境的保护,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极为重要。首先,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地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村级公路建设要注意增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联系,聚落建设要注意与民俗和环境的协调,并适当投入体现当地农家特色的经济型农家饭店来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其次,积极倡导和扶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再次,对乡村旅游地居民及其旅游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素质,以自觉维护乡村景观资源及其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顾人和,刘晓玫,郭华等.试论藏彝走廊独立族群聚居地的文化景观——以白马人为[J].人文地理,2006,(5):66~69

[2]刘红艳,鄢和琳.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整合的探讨——以四川省九环线北端白马藏区与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7):30~32

[3]张益琴.甘肃白马藏族民歌考察及演唱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7,12(4):59~62

[4]连玉銮.白马社区旅游开发个案研究——兼论自然与文化生态脆弱区的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5,20(3):13~17

[5]郭山.乡村旅游、贝叶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20(1):91~96

[6]邓育武,席满玲.湖南省舜文化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

(作者简介:金蓉,女,1977年生,四川内江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旅游规划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