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天大人

新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天大人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天大人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7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总之,这批建国初步入石油工业行列的“天大学子”,会同早年已在石油行业努力工作的“北洋学子”一起,为祖国的石油产业的奠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转折点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1960年石油工业部决定会战大庆,积极调集精兵强将。建国后发展石油工业组织的10次石油大会战中,到处都有“天大人”的足迹。

新中国石油工业中的天大人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7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总局首先与北洋大学建立了联系,在校领导支持下,机械系主任潘承孝、采矿系主任刘之祥、化工系教授甘怀新,动员了所在几个系的一些学生,于1950年暑期到我国唯一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矿实习。1951年初学校放寒假时,石油管理总局又组织这些学生到北京进行短期学习,由严爽(采矿学家、石油管理总局副局长)、姜辅志(局钻井总工程师)、王敬(局采油处处长)等十来位石油专家给学生们开设讲座。通过学习,极大地激发出这些同学学习石油的积极性。回校后,在青年教师陈如恒(1950年北洋大学机械系毕业)、王鸿勋(1950北洋采矿系毕业)、李集田(1949年北洋化工系毕业)、臧福禄(1950年北洋化工系毕业)等以及采矿系学生樊世忠,化工系学生邢汝霖、张润玲、邱护国、刘静瑜,机械系学生赵国珍、吴振江等人积极推动下,在北洋大学成立了建国后最早的石油学术组织———石油学会,并以此组织动员更多的“北洋学子”学习石油。1951年7月北洋大学机械系正式设立了石油组,并将首批石油组的20名志愿学习石油机械的四年级学生,经教育部同意派到玉门油矿实习一年,在石油工业实际中进行学习。这20个学生1952年毕业,有的分配到石油部门工作,如赵国珍(后为西南石油学院院长)、张振华(后为抚顺石油学院院长)、余国安和黄建邦(两人后为西安石油学院副院长)、方华灿(后为石油大学副校长);也有的分配到石油管理部门工作,如李天相(后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杨景瑞(后为洛阳炼油设计院院长)。总之,这批建国初步入石油工业行列的“天大学子”,会同早年已在石油行业努力工作的“北洋学子”一起,为祖国的石油产业的奠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奋战在玉门油田的邢汝霖,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化工系,1951年毕业时他坚决要求到玉门油矿,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石油事业。1960年他被推选为甘肃省和全国的教育先进单位代表,参加了省及全国的文教群英会,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和周恩来总理的宴请。

1951年,北洋大学采矿系、化工系、机械系转学石油的学生中,就有9名在毕业后自愿报名到新疆工作,他们是采矿系的王炳诚、张毅、张从哲,化工系的姜国清、戴菊生、李淑贞、刘静瑜、王国才和机械系的吴振江。这批“北洋人”扎根新疆几十年,为独山子油田的发展以及克拉玛依油田和塔里木油田的发现与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化工系的李淑贞为例,她是1947年考入北洋化工系的,是当时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李书田的女儿。1951年毕业时她被分配到西安,她主动申请要求到新疆独山子。为建设炼油厂她抛开家里的两个5岁以下的孩子,在远离基地的荒野上,晚上一个人住地窖,夏天杂草中孳生的大量蚊蝇不断侵袭,冬天冻得睡不着觉,但她就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迎难而上,从废料堆里捡来大油桶,焊接成蒸馏塔,到各个单位去找能用的闲置设备,终于建成了以女职工为主的“三八”炼油厂,日处理原油100多吨。这个土法炼油的“三八”厂,完全自力更生,没要国家一文钱。朱德副主席及夫人康克清亲临视察参观,并给予了她高度评价,而这一土炼厂的建成正好为后来克拉玛依油田的大炼油厂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毕业生王炳诚到井队顶岗和20几个工人一起住在大炕里,冬天冷得晚上睡不好,但第二天清早又要穿上半湿的工衣、工鞋去上班,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坐卡车跑几十公里去上井场,有时,到达井场时腿脚都冻麻木了。王炳诚通过实践锻炼,当场地工、钻工,做井架工、副司钻,又做副钻井技师、钻井技师。1955年成立新疆石油公司时,他被任命为独山子矿务局的钻井总工程师。就在他任总工程师时,曾先后应用独山子钻井时处理无控井喷的经验,成功处理过克拉玛依1号及2号井喷事故,从而使1号井及2号井成功钻成出油。后来,他又集中了20多台大、中型钻机,在短短几个月内,又钻成了多口探井,而且口口出油,因而在1956年“十一”国庆游行天安门前的方阵队伍中出现了“发现大油田克拉玛依”的巨幅标语牌,宣告了我国建国后第一个大油田的发现。王炳诚也被评选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特等劳模,同年在北京参加了首都“十一”国庆观礼。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转折点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开发。1960年石油工业部决定会战大庆,积极调集精兵强将。1960年2月,来自新疆、玉门、四川、青海等地各路石油大军,很快地在大庆长垣北部的萨尔阁、杏树岗和喇嘛甸子三个构造上布井钻探。其中,任新疆探区副指挥兼总工程师的王炳诚,亲自指导喇嘛甸构造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的钻井。该井于3月28日开钻,4月25日完井试出高产油流,该井钻穿53.4米的厚油层,9毫米的油嘴,日产油150吨。与此同时,萨尔阁的萨66井及位于杏树岗的杏66井,也都先后出油,日产量很高,这三口井出油被人称为“三钻定乾坤”。1963年1月,王炳诚担任了大庆会战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同时还有“天大人”刘树人和史欠光担任了大庆石油会战的总工程师,大庆油田20世纪60年代的八位总工程师中有三位北洋大学校友。此外,辽河油田总工程师蒋麟湘、辽河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杨禄、胜利油田总机械师沈瑞麟和总工程师万仁溥、大港油田钻井总工程师李克向、机械动力处处长袁申、江汉油田的李天相和白世荫、华北油田主任工程师张从哲和总地质师关鹏昌、渤海海上油田副总工程师董恩环等都是“天大人”。建国后发展石油工业组织的10次石油大会战中,到处都有“天大人”的足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