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欢迎校长张含英”

“欢迎校长张含英”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欢迎校长张含英”1947年9月24日,茅以升校长从沪到平,26日来津,校园里到处贴满了红绿色的标语,“热烈欢迎茅校长返校主政”,“反对代校长制度”。11月18日下午,在学生自治会的组织下,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会场上大家一致喊出“要经费,要校长”的口号,并决定12月份开始罢课。教育部答应了全部条件,随后,张含英出任北洋大学校长。

“欢迎校长张含英”

1947年9月24日,茅以升校长从沪到平,26日来津,校园里到处贴满了红绿色的标语,“热烈欢迎茅校长返校主政”,“反对代校长制度”。茅以升在讲话中,一方面感谢同学们的深情厚谊,并表示了一番歉意,另一方面婉言谢绝了同学们的要求,表示将辞去校长职务,旋即南下。同学们对此大为失望,一年多来的日思月盼,顿成泡影。由于经费无着,办学困难,仅坚持了两个月的钟代校长,终于10月间提出了辞呈。10月15日教育部训令,一方面批准了钟世铭的辞职要求,一方面委派陈荩民院长代理校长职务。然而陈荩民惟恐影响与李书田院长的关系,没有受令就职。茅以升回京后,也深感北洋大学没有正式校长问题的严重性,遂促教育部聘刘仙洲教授出任北洋校长。《大公报》报道这一消息后,全校师生极为兴奋,同学们马上派出代表去北平欢迎。但刘仙洲拒绝了同学们的来意和教育部的任命,他说:“现在的政府腐败到极点,谁也办不好教育。北洋的症结在于经费困难,不解决经费问题,绝不去北洋。”于是,校长问题又落了空。学生们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维护这个有光辉历史的北洋学府,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11月18日下午,在学生自治会的组织下,召开了全体学生大会,会场上大家一致喊出“要经费,要校长”的口号,并决定12月份开始罢课。

教育部迫于压力任命水利专家张含英担任北洋大学校长,张含英提出到北洋大学的三个条件:第一,要保证经费;第二,对教授聘任不能干涉;第三,对学校日常业务要少过问。教育部答应了全部条件,随后,张含英出任北洋大学校长。

张含英,字华甫,山东省荷泽县人,生于1900年,1918年入北洋大学土木系,后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21年,张含英留学美国,专攻土木工程学,1924年获伊利诺大学土木工程学学士。接着,他又到康乃尔大学深造,1925年获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他一直在教育和水利部门工作,曾任青岛大学教授、山东省建设厅技正科长并兼山东运河工程局局长、北洋工学院教授、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科科长、葫芦岛港务处主任工程师、北方大港筹备委员会主任工程师。1933—1936年,张含英历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员、秘书长、总工程师等职。抗战期间,他曾先后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副处长、扬子江水利委员会代委员长等职,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img30

水利工程专家张含英

1948年2月1日,张含英来到天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乘十来辆大汽车到火车站热烈欢迎张含英校长的到来。张含英刚一下车,便被蜂拥而至的同学们拥起抬出了站台,场面之热烈,使他深受感动,当即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同学们!既然叫我来,不管怎么样,我也要负起责任来,大家一块把学校秩序恢复起来,把学校办好。”张含英来校不久,教育部拨来1948年的经费8亿元,设备费12亿元,修建费30亿元。9月间,又拨来建筑及改良费800亿元。经过两个月来的“要经费,要校长”的斗争,在各地尤其是天津、上海、南京的北洋校友大力支持下,在社会舆论界特别是天津《大公报》的声援下,终于取得了胜利。

有了校长,有了经费,一度沉寂的北洋学府又有了生气。首先恢复了教学秩序,更动学历,缩短假期,增加上课时间,使因罢课影响的课程得到补偿。购置委员会函请上海中央银行总行开发纽约汇票五纸(7500美元)寄美国五大书店,按照图书订单,添购理工两院各系所需最近出版之新图书杂志1000余册。扩大了图书馆阅览室,给师生提供了查阅图书资料的条件。同时,南北大楼和图书馆装置了电灯。有了这些条件的改善,北洋读书的风气又活跃起来。经教育部批准,开始筹划先设两个系的管理学院,以完成大学组织。除行政院批准泰兴纱厂全部设备,连同房屋地基全部拨归学校外,小营门外的老校址(己被胜利中学占用),由财政部、内政部、司法部、交通部四部研究,按其产权所属,决定归还北洋。南邻交通部的苗圃农场,亦准备拨给北洋作为学校扩充之用。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屋十几间,暂缓了学生宿舍拥挤紧张的局面。根据校舍建筑委员会提出的修旧房子尽力因陋就简,因为迟早要拆掉;盖新房子,尽力求其与将来的计划相配合;计划将来的则尽力求其接近理想三条原则,修建扩充教职工和学生宿舍、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饭厅及修整体育场和围墙等13.39多万平方米。到解放前夕,北洋校园已具有相当规模。1949年天津解放时,北洋大学在原来占有348亩的土地上,校舍建筑面积达33121平方米。

总之,北洋大学复校后的3年,是多灾多难的3年,然而,学校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坚持在艰难困苦中维系校务、跋涉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