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实践贯通历史:关于新闻史教学的思考

以实践贯通历史:关于新闻史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以为,这是源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史认识上的错位。看一下形形色色的中国新闻史教科书,在论及自五四以降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时,往往是大书而特书中共的报刊,对于国统区的报刊则简略提及,甚或忽略不计。所幸,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新闻史的认识及态度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史的本真面目正在被还原。

以实践贯通历史:关于新闻史教学的思考

张淑芳 黄建军

【摘要】文章针对新闻史在教学和实践中面临的尴尬地位,分别从新闻史本质的还原、史实与史论的关系、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的融合等方面论述了新闻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强调了实践在新闻史教学中的地位,纠正长期以来对新闻史的错误认识,还新闻史在新闻教学与实践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新闻史 教学 客观要求

一直以来,新闻史的教学都被认为是枯燥的,甚或有人会质疑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的地位,因为没有学过新闻史的新闻工作者大有人在。笔者在教学中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希望能为这个质疑作出一个全面的答复,或者说能够真正为新闻史的教学提供一个坚实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基点,进一步地,从实践上去说明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还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为什么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会变得枯燥呢?为什么本该对新闻实践产生重要指导作用的新闻史会与新闻实践看似无关呢?笔者以为,这是源于长期以来对新闻史认识上的错位。

(一)从斗争史到传播史——新闻史本质的还原

“人们的记忆常常是按照一种历史积淀的标准和当下需要的价值来筛选事件和人物的,这种标准和价值也许并不见得那么永恒和准确。”这种现象在新闻史中表现尤为明显。看一下形形色色的中国新闻史教科书,在论及自五四以降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状况时,往往是大书而特书中共的报刊,对于国统区的报刊则简略提及,甚或忽略不计。在这里我们不是说中共的报刊就不重要,但是当我们本着客观的、秉笔直书的史学态度去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的理性不允许我们这样来书写新闻史,因为中共的报刊及各种新闻媒介的新闻活动只是当时中国整个新闻事业的一部分,甚或是一小部分。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受众状况来看,国统区经济富足,受众文化知识水平均达到了较高层次,而与之相对应,绝大部分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受众大多为大字不识的农民。在这种状态下,试问哪一个地区的传播效果更好?哪一个地区的传播影响力更大?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新闻理论及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工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受众知识水平的高低都是新闻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而如今,人们看到的大部分新闻史教科书都是在阶级性的意识形态指导下呈现出来的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而不是本真意义上的新闻史,这些教科书为了顺应“主流”、跟上“主旋律”的节拍而边缘化了本该浓墨重彩书写的新闻史,成了因忽略历史客观性而离开“新闻事业发展”这条主线的新闻史。事实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的话,无论是解放区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还是国统区的新闻事业都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发展历史都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部分。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中总结对日本的印象时说:“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去看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点,而不应该仅凭感性去否定别国、特别是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戴着滤镜,因为它在滤去人们主观上认为消极的因素之外,往往还会滤去一些客观上积极的因素,而这些往往又是我们需要的。对待历史也是这样,人们大可不必用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对历史进行过滤,特别是当这种过滤可能会滤去历史主体的时候。这样说决不是要人们失去立场,恰恰相反,是要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更加坚定立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理论界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将阶级分析方法简单化、绝对化,以为世界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斗争”就是两大营垒的较量,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不是革命的就是反革命的,其他的历史现象都是应和着这一“斗争”铺筑排搭的,两大营垒的划分可以解决全部问题。因此,在传统的新闻理论、新闻史论著及教材中,凡涉及无产阶级部分,其内容必定集中在对无产阶级先进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的赞誉和称颂上,而对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弱点和尚待改进之处,却绝口不提;相反,凡涉及对立力量(资产阶级、官僚阶级等)部分,其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地集中在对它的反党、反人民本性的揭露、批判方面,至于它在宣传方法、经营管理、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及可资借鉴之处,往往避而不谈。可以说,当时的新闻学缺乏学科研究色彩,所谓新闻理论,不过是阶级斗争理论,新闻史也就成了一部记录并参与阶级斗争的历史。

人类的突破首先是观念的突破,一旦突破,先前的知识盲点就会豁然开朗。当新闻史被当作一门学科看待,不但去研究新闻事业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过程,同时也研究它的其他社会职能的发展完善过程以及新闻传播手段的演进、变化过程,例如新闻控制、管理机制是如何形成的,新闻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一步步更新和完善的,新的传播手段是如何运用的,它对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那么人们就会看到新闻事业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着自身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性,而这些都应当成为新闻学考察和研究的内容。有了这些,新闻史才会成为具有丰富内容的一门学科。相反,如果仅仅把目光聚焦在两大营垒的对峙上,以阶级属性作为衡量新闻事件、人物的标准,就必然忽略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的研究以及对新闻媒介自身规律的探讨与把握。改革开放以后,对新闻及新闻史认识的变化正是对这种范式的突破,这种突破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阶级性不是新闻事业最根本的属性,阶级斗争也不是新闻事业的唯一职能,它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规律性。

当人们读新闻史的时候,都希望看到它的本真面目,因唯其如此,才可以知古,才可以鉴今。而一部本真的新闻史应该是一部新闻业务发展史,一部新闻观念发展史,一部新闻自由发展史,一部新闻媒介发展史……但无论如何,它不应该仅仅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所幸,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新闻史的认识及态度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新闻史的本真面目正在被还原。

(二)史实与史论兼举——新闻史生命的所在

史学课程都有史实和史论两个方面,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是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前者是课程的躯体,后者是课程的灵魂。如果新闻史仅仅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简单罗列,那么从这样简单、空白、乏味的新闻历史中,人们将无法获得启迪而使思想更加深刻,也无法知道为什么一种新闻制度得以存续而另一种却很快消失,更无从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从而也无从理解新闻理论、新闻思想演变的持续性和一致性……总之,因为仅仅是一种事件、人物的简单罗列,新闻史便无法给人们以观念上的启迪和新闻业务上的指引。所以,新闻史不仅是对新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的纪录,而且更应是对新闻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和评述,是对新闻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概括,这两个方面统一在新闻观念和新闻业务的互动发展过程之中。

就新闻观念而言,任何新闻实践的出现,都是有一定的观念在支撑。西方的新闻自由史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在西方新闻会享有很大的自由度?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新闻自由观念的发展在西方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它又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新闻实践一方面得益于新闻技术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源于社会意识的新闻观念的支撑,新闻观念发展的脉络如何?它所依存的社会意识如何?这一切既是新闻实践必须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通过新闻史的学习,把握新闻观念与新闻实践的内在发展逻辑,是每一个真正致力于新闻事业的人必不可少的修养。于是,了解约翰·密尔顿的“观点的自由市场机制”和“真理的自我修正机制”及其自由理论对于掌握新闻观念的发展就成为必修课。

就新闻业务而言,新闻业务不仅是新闻观念的外在形式和传播载体,其自身就是新闻史的主体内容。对新闻业务的研究,要追溯其来龙去脉,诸如在西方被奉为圣杯、被奉为不死之神的客观新闻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发展到现在,为什么又会出现解释性新闻以及调查性新闻?种种新的新闻形式的出现都是有它一定的社会缘由的,而我们想知道这个缘由,想知道这种社会背景,因为只有知道了这些,才可以廓清新闻与其得以滋生的社会土壤间的血脉关系,才可以立足于今天的社会土壤更好地去去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要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作为研究新闻活动(一种思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活动)历史的新闻史更是如此。

(三)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融合——新闻史教学的客观要求

笔者一直在探索新闻史教学与新闻实践之间的契合关系,思考新闻史的学习究竟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有什么样的帮助。

也许囿于视野的狭窄,以往我们仅仅将新闻史的指导、借鉴作用限定在新闻业务方面,加之人们过于将注意力聚焦在现实的新闻生态环境,忽视新闻的历史传承性及新闻的历史视角,于是,历史对于新闻业务的指导作用被缩小了,以至于很多新闻专业的学生乃至新闻工作者都认为新闻史的教学无关紧要。

但是,当视野被放得更开阔一些的时候,人们将看到,新闻史能够提供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新闻业务发展史、新闻观念史的了然于胸,更有西方国家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工业化及社会化背景下对于宣传、对于公共关系的娴熟运用,而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了新闻活动的范围。20世纪初,在交往与传播领域发生了两件重大事情,一是宣传作为一项传播活动开始专业化,并逐渐由政治领域向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渗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运用的各种宣传技巧现如今仍然在发挥作用,而且形式更加精巧、运用也更加纯熟;二是出现了一门新的行业——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工作者以传播、宣传为基本手段,并借助于经济的、文化的等众多手段为公司、企业、政府部门等组织进行专业的策划与实施,帮助他们打造全新的组织形象。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新闻史中找到其观念的和实践的渊源。

当下,当新闻逐渐成为一种商品,经济规律日益作用于其间时,以经营的观念对媒介进行管理就成为必要,而新闻史恰恰在这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脉络。历史上,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媒介的管理都已经融入了浓重的经营理念,当今世界的几大著名媒体无不是在经营理念指引下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些媒体以往对于媒介的经营管理手段在目前运用更为普遍。

当前新闻专业的学生就业处于一种低迷状态,对于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除了谁都可以说出来的诸如扩招等因素之外,人们是不是也可以从更广的新闻观念的缺失来寻找原因呢?几乎所有新闻专业的毕业生都紧紧盯着新闻部门,缺乏开放的观念和宽广视野,而这种缺乏与对更广义的新闻活动的无知不无关系,与对新闻活动历史认识的缺乏密切相关。在这个越来越讲求形象的时代,更多的企业、政府部门等社会组织会越来越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因此会对这方面的人才有一种强烈的需求,新闻专业的学生会因为不仅熟谙新闻技巧,而且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新闻部门的操作流程,而成为这些组织的一种理性选择。

古话说:知古鉴今。历史能够提供一种洞察力:人们从研究前辈如何认识新闻事业中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兜售”他们的思想中获得收益:更好地理解创造过程。因为“创造性过程总是把概念从其传统的联系或含义转向新方向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将历史与现实相对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新闻史在整个新闻教学中原本应有的地位,推动新闻史以及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