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是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在大多数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实验现象的差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猜测。学生做出猜想,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是CO2?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姚俊英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中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改进完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字]实验有效性思考实践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化学实验的有效性,是实施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1.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

化学概念是化学原理、反应规律的精炼概括。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感性认识化学概念,加深对化学物质特性的理解。例如,在讲分子性质时,通过氨分子扩散实验、酒精与水混合、用注射器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等一系列实验,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深刻了解分子的性质。其次,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化学实验中进行验证,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比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学生通过辨别真假(铜、锌合金)黄金的实验探究。认识金属能够与氧气、酸、某些盐溶液反应,从而使学生能准确掌握金属的基础理论和概念。

2.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

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初中生刚接触化学,通过实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兴趣,形成愉快、积极主动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化学实验课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勤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化学实验从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围绕化学实验层层设疑,逐步断深入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化学实验常用的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思维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自己尚未认知的“化学世界”。有效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学阶段化学实验主要以“模拟型”创新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品质,为以后的高层次创新实践打好基础。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完成实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常见问题

1.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

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为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先讲清实验方案、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再进行演示实验,学生只能坐在凳子上观察教师演示。最后,教师总结实验现象和知识,学生自己做实验几乎是空白,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死记硬背。对于中考明确要求的化学实验,学校一般会在临近中考前,组织学生加班加点搞突击,有重点地应付中考的几个有限化学实验。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失去了实践机会,还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既增加了学习负担,又失去了化学学习探究兴趣。

2.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

多媒体技术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当传统的实验教学,遇到一些要求高、难、仪器短缺的实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但是,一些化学实验装备好、条件好的学校,一些教师或因为演示实验效果不明显,或者实验仪器复杂、准备烦琐,或是自身实验操作掌握不充分、没把握,往往用多媒体代替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形成、科学态度的培养过程则是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尺度把握不好,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3.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深度不够

目前,在大多数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教学流程和教学安排,往往选择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有时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少数学生来到讲台前看实验,学生扮演的仅是一个“实验公证人”的角色。比如,在课堂上叫一个学生上来观察实验中是否放热,气体的颜色、气味等,而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中,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深度不够。

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1.构建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优化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化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去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对实验保持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比如,在复习酸碱盐时,可以设计如下一节课:

第一个环节,情境创设。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用酚酞试液分别检验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将实验后废液倒入小烧杯中。烧杯中的废液呈现不同的现象,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无色的。实验现象的差异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讨论分析原因,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猜测。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这杯废液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具体验证方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

第三个环节,归纳提高。学生设计的验证方案应用了酸碱盐的相关性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归纳,使学生系统理解并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第四个环节,应用创新。让学生思考实验显酸性或碱性的废液可以直接排放吗,实验结束废液该怎么处理?学生再一次应用酸碱性质进行思考,找方法,并亲自动手处理废液。

这种依托实验的探究教学模式,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增强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注重优化改进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也要富有创新精神,不断优化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合理,效果更明显,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从中学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一些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改进实验,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教材上设计的四朵紫花对比实验已相当完美,但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我做了如下修改。

实验质疑:

提出问题,(1)二氧化碳通入水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

学生做出猜想,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是CO2?(2)是水(H2 O)?(3)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再让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实验一,向干石蕊小花上喷蒸馏水看是否变色;实验二,向二氧化碳气体中放入石蕊干石蕊小花看是否变色;实验三,向干石蕊小花上喷蒸馏水,再放入二氧化碳看是否变色。

img56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变红的。

再追问:新物质是什么物质呢?做如下实验。

img57

由上述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石蕊具有遇酸变红的特性,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用实验解答疑难问题,加深知识的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把学生遇到的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以及能拓宽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典型问题,尽可能精心设计成化学实验,在实验的启发下,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发地去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如何验证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设计的实验方案。对学生设计的验证方案进行归纳如下:

针对以上4个方案,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个方案最合理?其他方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先演示如下启迪实验,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实验一: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img58

实验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

由启迪实验,学生不难得出结论: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要想用酚酞试液验证氢氧化钠的存在,必须排除碳酸钠的干扰,且不能再引入碱性物质;②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浑浊现象。

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可以得出:方案(1)和(2)碱性物质的存在对氢氧化钠的检验有干扰,方案(3)氢氧化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是浑浊现象,对碳酸钠的检验是干扰。所以方案(4)是最佳实验方案。通过以上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作为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将演示实验做得更加完美,让学生成为化学实验活动的主体,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实现高效的化学实验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