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凡语文教师,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教学中,“写”恐怕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导致作文教学死水一潭,毫无生气。一是老师本人的写作文水平不高。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中师生位置的关系,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学生的写作,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一旦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会视作文为天下第一难事。

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汪少春

大凡语文教师,恐怕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的教学中,“写”恐怕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最近观摩了几堂高中作文教学的优质课,更加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曾经有一段时间刮起一股“韩流”风,一位17岁的高中生竟能写出一部非常不错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另外还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文章。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对“韩寒”本人的褒贬,尽管世人众说纷纭,但我们得承认,他的作文水平很高。可不幸的是,他的作文水平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按他自己的说法,初中以后就没有认真地听过语文课了。他的话是否完全抹杀了语文老师的功劳,我们也不去讨论。只是我们许多的和韩寒相反的、在教室里认真仔细地聆听语文教师的讲解、分析写作方法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之低实在是令人担忧。许多学生的作文人云亦云,众口一词,言之无物,矫情造作;甚至一篇文章错字连篇,废话连连,使人看后,不知云里雾里。这些问题的产生,毫不客气地说,与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不无关系,我们的语文老师应付很大的责任。我这样说的理由有如下几条。

第一,有些老师,特别是高中语文老师,从实际出发,认为高考中作文得分的评定上主观性太强,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合理,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也不一定就能拿高分。何况作文的训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是努力了也不一定奏效;就是不训练,只要按照几种文体写作的基本方法,根据作文题目的要求,四平八稳地写,也能拿一个基本分,不大会影响高考的语文成绩。因而产生麻痹心理,对作文的训练也就忽视了。作文就被放到了一边,有的老师除了是考试谈到作文以外,几乎就不上作文课,即使是上,也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而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放在那些评分较客观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的训练上。据我了解,目前许多高三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有些老师重视作文课的教学,但是上起课来还是有很大的问题。要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要么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多了理性的分析而少了感性的认识。不注重教学上的创新,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套教学方法教了几代人,数十年不变。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导致作文教学死水一潭,毫无生气。

第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在作文教学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师本人的写作文水平不高。尽管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告诉学生如何构思,如何立意,如何谋篇布局。但真正要我们写的时候,那些被学生奉为圭臬的话,我们自己却不知如何运用,这就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动笔写作的老师却去指导学生写作,一个不会构思文章的老师却让学生去琢磨如何构思文章,这样做算不算是“误人子弟”“误尽苍生”。二是学生“胸无点墨”。写作的源泉来于生活,可我们学生的生活又怎么样呢?每天“三点一线”或“二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枯燥,根本就谈不上有丰富的阅历和积累,甚至可以说是“虚、无、空”。我们满眼看到的是他们一道道完不成的习题,一摞摞看不完的书,一张张憔悴的脸,一颗颗沉重的心。看不到少年的朝气和活力,看不到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繁重的压力,作文就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那么,激发他们内心创作灵感的精神家园又在哪儿呢?这就难怪我们学生的作文言之无物,情绪低沉,牢骚满腹了。

这些问题绝不是我在危言耸听,而是当今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面对如此尴尬的境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彻底地改变我们的作风,从自身做起,改变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要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我们要改变作文教学中师生位置的关系,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学生的写作,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一旦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会视作文为天下第一难事。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如何写作文,更别说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了。至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无须一个固定的方法或模式。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增加文题的针对性和趣味性。比如对于初中生,由于他们心理上还不成熟,处于好动的少年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对充满童趣的时光恋恋不舍,而对未来又充满了憧憬。所以,我们在选取文题的时候,就设计一些诸如“假日趣事”“镜中的我”“假如我登上月球”“与外星人对话”等易于以形象或想象来反映客观世界的话题。此类习作往往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或真实想法,学生都会有很多话说。对于高中生,由于他们的知识面和生活面都有拓宽,对问题的看法有了一定的深度,并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所以我们除了要求他们写复杂的记叙文以外,还可以给他们一些理性化的话题。比如:“朋友,请急刹车!”“男儿有泪不轻弹”“巾帼不让须眉”“感悟”等。这类文题可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让他们把生活感受抒发出来。同时,还可以赋予文题文学趣味性,可采取比喻、拟人、呼告、双关等修辞手法和形象的语言来命题。如“感受阳光”“讲台上的风景”等,这样的文题犹如夏日的习习凉风,能在学生的心中吹起层层涟漪,使其思绪兴奋起来。由于主观感受不同,出发点也就不一样。语言形式和形态表现上就不一样,文章的风格也会大异其趣,由呆板变活泼,由单一变多样。第二,注意批改方式的灵活性和讲评的典型性。教语文的老师辛苦就在于作文的批改上。一篇文章从头改到尾,标点、错字、错句、句段的调整、首尾的呼应、过渡的自然等等,面面俱到,一次作文改下来,已是筋疲力尽,疲惫不堪。但可气的是,学生并不领情。作文本发到手上之后,认真点的,看一下老师的批改意见,纠正一下文中的简单错误;马虎点的,就扫一下评语,看看得了多少分;最可气的是看也不看就把作文本打入“冷宫”,直到下次作文才再打照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张作文批改可以灵活的和讲评相结合。采取“轮次面批”“互批”“抽样批”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而不是老师说了算。讲评时,可以由老师和学生推荐出代表作,采用“自评”“他评”“老师讲评”的方式进行,老师要把握好差作文的比较,找出原因,归纳总结,在比较中学到知识。这样,不仅老师本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而且学生也在轻松愉快当中获得知识。第三,采取鼓励或奖励的机制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人是需要表扬的,学生更是如此。我主张语文老师一旦发现了学生作文的进步或文章中的闪光点,就要不失时机的进行鼓励或奖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激动不已,更加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我们可以把平日写得好的作文张贴出来,并选编成集;定期举行作文竞赛,设定一定的奖品,优秀的作品向上或向外推荐;鼓励作文水平高的同学积极向外投稿。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提高写作兴趣的方法。只要有了兴趣,就不怕作文水平不会提高。

其次,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本质,不要矫揉造作,不要虚情假意,鼓励学生真实为文。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是克制文章矫揉造作、虚情假意的“法宝”。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出内心的真实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文如其人,一个学生写作如果不讲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而是一味地制造“假、大、空”,那么,他在为人上也就渐渐地失去了“真、善、美”。不仅没有文格,也因此而失去人格。这就是教育的失败。要做到真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指导学生就“近”取材。文章材料的来源是生活,而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体验。尽管学生的读书生活平平常常,但却也不是平平淡淡的,他们也能接触到各种不同身份的人,也可以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他们身边也会发生各种事情,我们就要鼓励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的题材,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常人常情,从中选择作文的角度,用自己的笔,把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出来,或长或短,或庄或谐,记录下自己心灵的历程。第二,鼓励学生写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要从“真”入手,避免假话、套话。不要刻意的追求立意而唱高调,无病呻吟。鼓励学生敢于说真话,写真事。再难堪的话,再害羞的事,都可以放开来写,怎么想,怎么做,一一道来。心态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文章自然就能真实动人。这样的文章比起那些为博取老师的同情而虚构一些虚情假意的故事的文章不知要好多少倍。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中,不少考生的作文胡编乱造,有的为了证明自己战胜脆弱,就编出父母双亡的苦难背景,不知如今健在的父母看后作何感想。这恐怕就不是简单的一个如何作文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

再次,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能力。作文要有创新的意识,不能老是遵循那一套写作的“法宝”。要用新的观念和方法代替原有的一切。如果不寻求写法上的突破,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后果就不堪设想,创新乃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文章的立意,材料的选用,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新颖的立意,使文章充满了魅力。老师要要求学生尽量摒除范文的框架,跳出三界中,不落窠臼。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增强创新意识。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选择怎样的材料才是文章的关键。一般的学生由于知识面不广,使用在作文中的都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材料,雷锋就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焦裕禄就是“廉政爱民”的代名词。我们的学生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老学究。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就要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源头活水不断涌入,深入生活,与时俱进地获取时代气息浓又活生生的材料,把他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文章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作文当然就受欢迎了。立意有了,材料也选好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用语言来谋篇布局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要抛弃那种平铺直叙,一竿子打到底的结构,而来一点曲折,设一些波澜,给一个悬念吊吊读者的胃口,对人物的描写也不妨来个欲扬先抑、欲贬实褒,增大一下人物的魅力。语言也要用一些新鲜的、生动活泼的、雅俗共赏的,尽量不用那些干瘪的、苍白无力的语言。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高度凝练、读者喜闻乐见的词语一旦进入习作,就会使文章言简意赅,增色不少。另外,在句式的选择上,可以下一番工夫,恰当地使用常式句和变式句,整句或散句,长句或短句,奇句或偶句,使文章的句式多变,读起来舒缓有致,抑扬顿挫,体现出一种美感。以上几点或许可以作为作文创新的尝试方法。

最后,就语文老师自身而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布鲁纳说:“教师不仅是传播者,而且还是模范,看不到语文妙处及其威力的教师,就不会促使别人感到这门学科的内在刺激力。”老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老师要教学生写作,自己就应该是写作高手。从道理上说,语文老师能写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不仅能指导学生写作,还能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教师能写出好的文章,学生便能写出好的文章。因为能写的人往往比一般的人要理解深刻些,对写作的知识也能顺手拈来。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现在的语文老师,能写的没几个,就是真能写的,也很少有静得下心去写的。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没有写作的真实体验,上起写作课来更多的是对教材表面的理解,或按教参的说法照本宣科,整堂课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对教材的再创造理解,课堂气氛不热烈,学生反映不积极,老师在前面讲得津津有味,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刻板,乏味。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语文课,不受学生欢迎那是自然的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最好是自己也要动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生的示范,多写一些“下水作文”。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相比较讲评,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自己的形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高大起来。教与学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亲爱的同行,这样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就是我对当今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浅显的看法,仅供同仁们参考,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教。

(荣获省中语会论文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