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健康与职业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就业健康与职业心理健康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个概念不仅阐明了生物学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而且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把道德修养纳入健康的范畴。

一、大学生就业健康与职业心理健康

(一)健康新概念

健康是生活素质的支柱,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是从古至今人类生命史上一个令人不断追求的共同目标。然而什么是健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理解的。20世纪前,人们认为“身体没有病,不虚弱,就是健康”。其实,这样的认识既不准确,也不全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与死亡谱的变化,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对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78年,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这个概念不仅阐明了生物学因素与健康的关系,而且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理完美状态是指身体各系统无疾病。心理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和社会功能。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把道德修养纳入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病症而折寿。善良的品性、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促进人体内分泌更多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促进人们健康长寿。

新的健康概念告诉人们,健康不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病痛与伤残,它涵盖了生理、心理、社会及道德健康。这是一个整体的、积极向上的健康观。新的健康观念说明人们对健康的理解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对自身的健康要求越来越高,对幸福的追求也越来越趋完美。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深入了解,对疾病的理解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疾病不再是由单纯的生物因素(如遗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所引起,许多疾病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及肿瘤等)多由心理行为与社会因素所致,有些疾病甚至由他人的不良行为(如吸烟等)所致。因此,只有在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各层面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和良好的状态,才能称得上完全的健康。否则,虽体壮如牛,但心理缺陷、生活质量低下,也就谈不上健康。

我国古已有云:“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也早已对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提出了身与心的辩证关系

(二)职业心理健康标准

职业心理学家发现,职业生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人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及个性等因素,职业心理素质对职业生涯的成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职业对从业者职业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设计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与人为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们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及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及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能够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认识现实环境。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热爱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重负。他们还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是负担;同时也能把工作中所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贮存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5.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及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及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完整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与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与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常常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常用智力测验来诊断智力发展的水平,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