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药学科优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科优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各高等院校的努力,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为教学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保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说法,再次列举其中最有影响的四种定义。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中医药学科优质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吴喆珺 廖正微

(湖北中医药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湖北武汉,430065)

摘 要:文章结合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分析了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依据,阐述了中医药学的教学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习评价等方面对中医药学科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环节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中医药学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网络课程 中医药学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

Teaching Design of Quality Network Curriculu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Wu Zhejun Liao Zhengwei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 Hubei,430065)

Abstract:Combining the theory foundation of network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bje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network curriculum and expounded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 of TCM subject.The teaching design steps of TCM network course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eaching ai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earning evaluation.Teaching design basic ideas and strategy of TCM network curriculum were proposed also.

Key Words:network course;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bject;teaching design;constructivism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各高等院校的努力,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已具有一定规模,为教学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保障,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医药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本文旨在对中医药院校的网络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和中医药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如何设计中医药学科的优质网络课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定义

1.目前有关网络课程的几种定义

什么是“课程”?总结国内外关于课程概念的各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到比较科学的关于课程的定义为:“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当代著名教育家李秉德曾在课程定义中指出,教学内容是指“课程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所以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应当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环节所设计的内容和与这些教材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计划”则是指预先为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1]

了解课程的概念以后,对于什么是网络课程也有相应的理解。目前关于网络课程国内外有多种不同的定义与说法,再次列举其中最有影响的四种定义。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这是从学习的工具和手段来定义;第二种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这是从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来定义;第三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这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2]。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第四种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这是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的。这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又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较为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

通过将上述四种定义进行进一步的综合,可以得出较为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如下:“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3]

二、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药学发展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医学科学,中医药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独特优势。

1.中医药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科学可分成两大类,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医药学与两者都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物质本源以及物质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中医药学研究的是人,是生物个体及其组成的群体,因此它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属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人是社会的主体,具有思维和意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给人以不同的影响。中医药学在二千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人是由形(体)和神(精神)两方面构成的,人人都在社会中担任一定“角色”,社会“角色”的转变,纷繁的人际关系都能引起一些身心疾病,从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学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所以中医药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中医药学注重通过外在的表象揣摩内在的病理变化,认为内外相连,司外可以揣内。

2.中医药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基础学科的任务是探索物质的本原、本质,着眼于揭示物质生成、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应用学科则是以基础学科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为理论指导,运用具体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生命、健康、疾病的奥妙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对这些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根本问题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带有明显的基础学科特征;同时,中医药学应用其基础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分化发展乃至学术交叉,成绩斐然,显示了中医药学的应用科学特征。

3.中医药学模式的整体性

中医药学的医学模式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将其放在自然界及社会环境中进行考察,以整体的观点进行诊疗,关心患者整体的机能变化,关心时间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变化对患者的影响。中医药学的医学模式同现代医学目前所提倡的环境—社会—心理—生物—人伦等多元的医学模式显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中医药学的辩证逻辑特点

辩证逻辑是中医逻辑方法的重要特点,在我国古代的《易经》、《道德经》、《墨辩》、《易传》中有丰富的辩证逻辑内容,是中医诞生的方法论基础。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科学的背景之下发展起来的,通过对中医学术体系的方法论研究可以确认,哲学方法是与医疗实践相对应的中医方法论的两大基石之一。但是哲学不能解决自然科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哲学对医疗实践经验的整理与统括必须借助于它所延伸的具体手段——逻辑学。因此,中医许多概念具有辩证的属性,运用概念于判断、推理过程中,辩证逻辑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中医药院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阶段,决定了网络课程的质量。教学设计主要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的设计,本文将通过围绕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以期改进和完善中医药学科的网络课程教学,推动中医药院校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1.分析学习者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的前提基础。教学设计应该力求达到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生成之间的平衡[5]。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是网络课程中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视听能力、认知特点、兴趣需要等相吻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使意义建构成为学习的最终目标。

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主要由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衡量,因此教学目标是网络课程设计的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和整体性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结合教学大纲,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习者了解教学总体情况,明确学习目的等,以便制定自主学习的计划。

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对于中医药学的了解十分有限,而中医药学又是一门需要进行长期运用与积累的学科,因此学生大多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中医药学的学术特征和优势,更谈不上建立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科的网络课程设计应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入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通过对祖国传统医学产生于发展的人文背景、哲学思想的分析,对生命观、疾病观和诊疗技术与应用实践的介绍,使学生明白中医药在大量疾病治疗上具有优势,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激发其对于中医药学探索的欲望,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在教学目标上,中医药学的网络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为基础。基于中医药学的整体性和辩证逻辑性特征,中医思维在中医药学科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理工科的考生为主,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辩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医的理论特色和优势,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医药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

2.分析教学内容,组织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知识载体,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和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组织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网络课程的质量。合理安排的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体现出学科教学的特点、展示出知识结构的功能,更易于学习者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难易适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能提供新的知识点,又能够与已有的知识有联系,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真实性与科学性;在课件的编排和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表现优势,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网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一般有以下步骤:

img114

图1 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

在中医药学科的网络教育中,我们应针对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和学科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点,以临床实践为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选择教学媒体,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时应依据认知规律,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媒体表现形式并合理处理媒体。中医药学的课程相对更抽象,实践性强,内容繁杂,相对授课时数少;基本原理部分内容深奥抽象,常见疾病的诊断难度不一,有的直接明了,有的复杂难懂。因此采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事物的关键特征是中医药学教学的必要手段与方法。在多媒体形式与内容的选择上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媒体,使用媒体时要恰当、合理和适时,同时更要确保媒体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教育性。在中医药学网络课程中,可采用文字、图像阐述基本概念和发病原理;用动画和声音来说明解剖与生理功能、操作步骤等;采用视频、图像和影像技术来说明治疗示教、临床症状和表现及病理分期等等。

4.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是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的保障。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是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保障。与传统课程相比,网络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方便、快捷地访问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在网络课程中,配置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和讲授教材及相关资源,指明每一章讲的学习重点、难点、作业和参考资料或者网上教学资源;在每一单元中配置了相关资源,例如视频、图形图像、文本等相关素材,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特点来选择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计划;网络课程提供了提问、作业、测试等模块,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自主、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系统发布作业,发布公告和答疑等,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通过该系统完成作业、测验和讨论等自主学习。

5.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网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检验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坚定的功能,对“教与学”的双方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学科网络课程根据学生的特征及网络教学的特点,应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案。

网络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系统,对教学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远程教育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因此,在中医药院校中,对网络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中医药学网络课程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医药学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国大学教学,2005(1):16-21.

[2]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4.

[3] Building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vism.Classroom Compass.Volume 1Number 3.Winter 1995.

[4]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http://www.edu.cn/20020305/3021721.shtml.

[5] 唐清安,韩平,程永敬,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