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教育见习的有效模式

四、教育见习的有效模式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见习形式。如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正在探索以下几种教育见习形式。教育见习的评价是教育见习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加强教育见习的管理、提高教育见习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见习的有效模式

(一)加强教育见习基地的建设,增强与一线教育机构的广泛联系

以前的高师院校普遍存在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陋习,我院初等教育系借鉴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和基础教育机构的联系,组织召开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会议,还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及科研合作等各方面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为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与指导,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中小学幼儿园建立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建稳定的实习基地,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二)扩展教育见习的内容与形式,强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把教育见习的内容,扩展到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备课和实用教案的编写;课堂教学;答疑辅导与批改作业;第二课堂活动;班主任工作;教学研究活动;教育和教学调查。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见习形式。如四川文理学院初等教育系正在探索以下几种教育见习形式。

1.综合见习与专题见习。这是依据见习内容的不同所划定的两种见习方式。综合见习的特点是内容广泛,所需见习时间较多,组织难度较大。采用这种形式见习,一般需在学生基本学完教育学科全部课程和学科教学法之后、并有一定的见习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题见习是相对综合见习而言的,这种见习方式的特点是内容单一,相对集中,时间较短,便于总结,效果明显。

2.集中见习与分散见习。这是根据见习时间安排和人员分配区分出来的两种见习方式。集中见习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时间集中,一个是人员集中。见习时可将学生集中到一个学校或一个班进行见习,听示范课或专题报告即属此类见习,其特点是便于组织指导,便于评议总结,获得某种共同性的收获。分散见习的含义也有两个:一个是时间分散,一个是人员分散。即可将见习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散到若干个学校和不同的班级进行见习。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灵活性高,活动面广,内容丰富,便于交流,易于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和见习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此外,见习还可利用影视设备和微格教室等现代化手段进行。

在见习的实际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方式交叉进行的,校内校外、分散与集中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师范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接触和了解教学实际。

(三)加大教育见习时间的比重,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与传统,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见习的时间,强化未来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增加1~4年级的教育见习时间,每学期必须到一线学校至少观摩听课8学时,学科教学法老师必须带学生到教学一线听评优质观摩课3次,从大一开始,让学生深入到教学一线、实习基地了解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四)规范和完善教育见习的管理与评价,切实提高教育见习的质量

学校应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及基础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强化对教育见习的计划、组织、指导、考核、评价及研究。

规范教育见习就必须管理好教育见习,应安排专人指导、管理,教育见习学生应进行分组,每组应设见习组长一名。见习组必须在所在学校的实践导师和本系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虚心学习,认真观察教学,学习班主任工作,完成见习任务。

教育见习的评价是教育见习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加强教育见习的管理、提高教育见习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见习的评价,使他们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也可以从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发现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课程设置、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促使学校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评价体系应完整,要有考核内容、考核步骤和方法,并将教育见习的评价作为学生教育实践或学生学科教学法的成绩,提高教育见习的质量和实效。

参考文献

[1]郭保中.改革教育见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159-162

[2]沈卫华.教师职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模式的反思[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0):106-109

[3]许建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2(3):58-59

[4]孟洁.新教师入职培训新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74-78

[5]李德龙.浅谈高师教育见习的几个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2(5):48-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