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发现学生是否有创造的苗头,或创造的某些因素和特点,这就是创造思想的表现。另外学生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活动的成果得不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培养不好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能力的动力和保证。

5.3.4 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能力与自学能力一样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注意力、实际操作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概括地讲,创造能力就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结合,或者说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有机结合。什么叫创造?所谓创造就是新的意思,就是能够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等。所以,创造能力也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是保证创造任务胜利完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创造能力与智力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表现在:

(1)智力解决的是常规性的认识问题,而创造力解决的是未知领域里的问题。

(2)智力多依赖于求同思维,创造力多依赖于求异思维。

(3)智力遵循逻辑的强制性,而创造力则遵循的是迁移的可换性。其联系表现在:

都以思维作基础,都是与解决问题有直接关系的心理因素。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多疑善问和批判的精神

多疑善问是创造的前提,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多疑善问的精神,培养学生善于从所学的知识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对现有知识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批判的精神和能力。战国时期的孟子就主张要培养学生多疑善问的精神。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敢于对统治了300年之久的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同时性”原理产生怀疑,进行批判,并进而提出了他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导致了物理学的革命。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对当时的宗教神学的血液循环理论产生了怀疑,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正确的血液循环理论。华罗庚敢于向北京大学数学教授的数学定理提出疑问进行批判,并提出了他的正确定理,从此以后,华罗庚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这些事例,说明了多疑善问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创造的志向和创造的思想

创造的志向是创造的大门,创造的信心是创造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志向和信心,就永远也不会干出伟大的事业。志向和信心都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没有创造的志向和信心,就不会有创造的行动。而创造的志向和信心也不是生来就有或者是自发形成的,它来源于对国家、社会、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来源于造福于人类的思想,这些都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有了创造的志向和信心,他就不会安于现状,坐享其成,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他就必然要勇于创造,积极开创新事业,做出前所未有的新贡献。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伟大的创造志向和创造思想,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

要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还需要注意发现学生是否有创造的苗头,或创造的某些因素和特点,这就是创造思想的表现。如果发现学生中具有这种新奇性和独特性的思维特点,就要积极地扶持和帮助。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因此,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主要的环节。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前面已有叙述。

4.提供创造环境和开展创造活动

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创造环境,二是要有学生参加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没有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情绪是激发不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创造活动的时间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就得不到锻炼。另外学生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活动的成果得不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创造活动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培养不好的。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环境和创造活动的条件,并不断鼓励,才能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学生的创造活动,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组织和指导,对学生的创造成果应积极鼓励,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去参加创造性的活动,以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日本发明协会有专门的措施,如举办全国中小学生发明展览会,好的作品可以依次得到天皇奖、总理大臣奖、文部大臣奖等,作品还要在全国各地展出,组织学生参观,扩大其教育影响。同样,在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地,也曾多次举办少年儿童发明展览会,党政领导亲临指导,颁发奖品,以资鼓励,对于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发明创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创造能力强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伟大的创造者,进而为社会作出伟大的贡献。要使创造力强的人成为一个发明家,能为社会创造出新成果,还必须具备其它方面的因素。一个有作为的伟大创造者,必然同时还应具备许多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品质,例如,盲目性,焦虑感、不安全感等,则会影响创造能力的形成。有人对天才人物中150个最成功的人和150个最不成功的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人格因素是取得成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在最成功和最不成功的人之间的差别最大的四种品质是:取得最后成功的坚持力、为实现目的不断积累成果的能力、自信心和克服自卑的能力。达尔文说过:“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的成功不管他有多大,是取决于几种复杂的心理品质和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热爱科学;在长期思考问题方面,有无限的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材料方面勤奋努力 ,还有相当好的创造发明本领和合理的想法。”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创造能力的动力和保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创造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很多的,归纳起来突出的有以下五点:

(1)在智力品质方面,表现为想象丰富、新颖,思维活动有明显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2)在情感方面,对创造活动充满激情,创造情绪稳定而持久,能控制自己的激情。

(3)在兴趣与动机方面,对创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中心的兴趣。

(4)在意志方面,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5)在性格方面,勤奋勇敢,自信谦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6.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不仅是学习的动力,而且也是创造的起点,是推动创造顺利进行的兴奋剂,是构成创造动机、创造志向的重要因素。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是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比如,搞物理实验,我就有兴趣,我可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丁肇中的体会是很深刻的。达尔文儿童时期对昆虫感兴趣,对搜集标本有兴趣,不断地探索物种起源问题,终于成为一名著名的生物学家。爱因斯坦对罗盘针非常感兴趣,因而发展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白求恩大夫在医学上的成就,也是和他在少年时的兴趣紧密相联的,他在8岁时,就热爱解剖动物的实验工作,这种兴趣促使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凝结在胸外科的医术上,终于作出伟大的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这是形成和推动学生去进行积极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要与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密切结合起来。理想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是一种内部的动力。目标是人的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与满足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客观对象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是人的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它对人的行动有启动、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要注意突出中心。要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兴趣中,根据自已的专业特点与工作需要,确定其主攻方向;否则,面面俱到,样样都感兴趣,必然样样都不精。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进行大量的而且又是各种各样的创造活动,因此也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要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一定要按照国家的要求,把学生的创造兴趣,置于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统帅之下,切不可本末倒置,创造的兴趣脱离人民的需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7.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训练

就思维的特点而言,一般说来,学生有以下两种类型:

(1)记忆型。学生主要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看、记为其学习的主要手段。记忆型学生的学习成绩,大体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教师对记忆型的学生应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扩散思维的训练。

(2)创造型。学生主要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强的学习效率的意识。创造型学生的成绩大体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创造型学生,根据其所擅长的思维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如下两种:

①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往往扩散性思维的能力较弱,表现为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在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缺乏应变的意识。但如果教师提供几种方案,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案。

②擅长扩散思维的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遇到一个问题时,思路比较开阔,考虑问题比较细致,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多,能够提供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办法。但在需要做出决定时,又感到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因此,教师要对擅长集中思维的学生加强扩散思维的训练,对擅长扩散思维的学生加强集中思维的训练。

8.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定理,运用新知识结合旧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创造性运用新、旧知识的常用形式,也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索、钻研、想象的最好方法。

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一切都讲得详尽无遗,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同时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能弄懂的地方,坚决不讲;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应尽可能让他思考、回答,尽量启发他们多提问题,然后讨论解决;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则由教师指点、小结。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要有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有发展的观点,相信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会不断发展;要用辩证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思想来分析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要将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自行探索相结合,教师的示范与学生本身的实践相结合,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与创新相结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