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OM活动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一把打开创造潜力之门的钥匙。重视培养创造力,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OM作为一种把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问题中的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培养,它的特点是快速而扩散的思维,灵活而多变的答案,生动而有趣的形式,动手与动脑的结合。OM活动为每一个参与者提供了一把打开创造潜力之门的钥匙。

打开文明史的画卷,可以看到每一幅画面都离不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创造。可以说,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当今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无一不在变化,未来世界是一个创造的世界,各种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创造力的竞争。阿马杜·马赫塔尔在《探索未来》一书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将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它的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看法,发散思维当表现为外部行为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重视培养创造力,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新的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我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对创造力进行研究,人们清楚地发现,创造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有的,同样创造力也是学生所具有的内在潜力。那么如何才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呢?发挥创造力需要一种环境,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无畏的环境。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完全具备了这样的环境。

OM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OM作为一种把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问题(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答案)中的训练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收获,我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把OM的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带进了课堂,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就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自信——创造的动力

自信是理想之帆,自信是成功之船。自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内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勇于创造的重要因素和强大的内部动力。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充满自信时,他总是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接触和观察研究。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自信,学生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所以,在OM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其所特有的魅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以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把“课堂”演变成“乐园”,让学生在这个“乐园”里,尽情地释放自己,诱发无尽的创造欲。

1.注重活动的多样性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OM是一种动手与动脑的结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它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很广泛。

从内容上看,有语言类、动手类和综合类等,共分了五个单元。在设定这些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了内容的趣味性。在这些内容中很多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游戏,如寻宝记、巧送气球等,这些内容充满了童趣,学生很喜欢。有趣的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强烈的自信心。

在这些有趣的活动内容中,我又配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有说、画、唱、做、演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产生兴趣,在自信中尽情享受创造的快乐。如在《刺不破的气球》这一课中,因为这是学生有兴趣的活动,所以学生在解题时,热情高涨,积极思考,他们不厌其烦,反复思考,反复制作,反复试验,巧妙地运用老师所提供的材料,制成了各种各样有创意的装置来保护气球。再如在《明天你、我、他》这一课中,我就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说一说“20年后你会有什么变化”,想一想“你希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画一画“未来的生活环境”,演一演“明天的你”。丰富的教学形式活跃了学生思维,也给了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节课上,学生迸发出了无尽的思维火花。有的想到以后他会住进种出来的房子里;有的则认为将来他能生活在海里,和鱼做邻居……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在OM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信心的驱动下主动创造。

2.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人的心理有一种期待效应。热情的鼓励、充分的肯定、殷切的寄托、和蔼可亲的笑容都可以化为一股积极上进的暖流,融进人的心田,使人自信心倍增,循着积极上进的方向去努力。头脑奥林匹克倡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OM教学应区别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在我的课堂上,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创新和发现更好的答案。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氛围,从不去限制他们的想法,我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大家各抒己见,相互争论,取长补短,即使学生的见解非常幼稚可笑,我都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在OM课堂上自己能无拘束地表达想法而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指责。这种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自信满满。

有位小应同学,胆小、内向,在班中是一个从听不到他声音的人,而在我的OM课堂上却判若两人,他思维敏捷、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得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我让学生以“小熊的梦”为题说一句话,很多同学都围绕梦的内容进行回答,有回答小熊梦到了谁、小熊梦到了什么事等,小应同学却是这样回答:“我今天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小熊的梦’。”对他的创造性回答我大加赞赏,同学们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渐渐,我发现他在我的课堂上越来越有自信,当然我对他的任何一种细小的创新思维都能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

在课前,我经常会准备许多小星星的卡片,这是为教学中鼓励学生而准备的,课堂上只要学生在奇思妙想、创意制作等方面有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可以得到我的奖励。每次学生得到我的小星星时,喜悦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他们精心地收藏着每一颗星,感觉自身的价值在每一颗小星上得到不断的体现。这些奖励记载了学生敢于创造的经历。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质疑——创造的火花

“学贵有疑”是我国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质疑是创造原始本质的再现。

如果说自信是创造力培养的动力,那么质疑就是创造的火花,学生只有点燃起创造的火花,创造力才会无限迸发。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不仅仅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OM教学中,我注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1.营造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只有在充满理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才能获得充分保障,学生才敢大胆质疑,其创造性思维才能无拘无束地纵横驰骋。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安全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把他们的天真好奇引导到创新的轨道上。

我的OM课堂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必规规矩矩地坐着,教师也无须唱独角戏,师生间是一种活动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关系。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学生特别喜欢,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很放松,很自由,思维很活跃,质疑也由此自然产生。

如在“设计创意帽”这一教学活动中,我事先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帽子,在课堂里布置成一个帽子展览会;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参观,然后让学生在电脑中收集各种各样的帽子信息。有了这两个活动体验以后,学生对帽子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学生思维逐步活跃起来,头脑里呈现出各种奇异的想法,一个个问题产生了,帽子是谁发明的?帽子的功能有哪些?帽子的款式又有多少?未来的帽子会有什么变化呢?对于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首先给予鼓励,然后引导学生一起解答,不能解答的问题,再次鼓励他们借助电脑,在电脑收集的信息中寻找答案。

最后,我再揭示今天的活动内容:设计一顶创意帽。学生有了刚才质疑的过程,思维已经异常活跃,创新的火花一触即发,他们在活动室里找来各式各样的废旧物品,如塑料筐、月饼盒等,并大胆运用这些物品,通过灵巧的手完成了创意帽的设计和制作。当同学们把创意帽展示出来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好似一个神话中的帽子世界,有装有翅膀的飞行帽、有闪闪发光的激光通讯帽……这时你一定会惊叹学生们的创造力竟是如此特别与丰富,这些令人惊诧不已和不可思议的帽子,来自于他们大胆的创造,而这些创造就来源于大胆质疑。

2.创设让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质疑,情境是创造的源泉。

OM活动是有趣的,学生在OM活动中真正拥有了一方快乐的空间。在OM教学中,我注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巧妙运用设疑技巧,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中我尝试用故事、游戏、表演等来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这些老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思维,引发探索,质疑问难,大胆创造。这种方式在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信息类活动中,我创设了“寻找金币”活动情境:有个价值连城的金币不见了,警方接到消息,有人偷了这个金币……这样的活动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寻找金币的行动中。

随即问题也接踵而来,有的说:“可以创建声音信息来完成任务吗?如果创建声音信息的话,怎样才能让这些材料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有的说:“可以创建视觉信息吗?如果创建视觉信息的话,需要哪些信息呢?该怎样巧用这些材料?”……

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大家围在一起,积极研究,积极实践,最终他们的解题方法可谓花样百出,创造性地运用各种信息传递的方法,成功地寻找到了金币。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在一种快乐的情境中,其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

三、合作——创造的激情

合作学习是互动式学习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个人是很难独立完成创造的,需要的更多的是团队的努力。特别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合作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目前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存在着独来独往的倾向,老师更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OM竞赛是一种团队比赛,讲求的是团队精神,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这也是OM活动的精神所在。在OM教学中我注重发扬这种精神,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同学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合作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而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作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天空,为他们主动创造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1.教师参与,做学生行动的指导者和鼓励者

师生合作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把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教师与学生合作、和睦相处时,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最大的活动兴趣;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专制、苛刻,学生的表现不是冷漠无情就是怀有敌意。师生之间没有心灵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因此OM教学中我注重师生之间合作,注意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赖的,以此建立最佳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

OM竞赛要求:解题的所有方法都应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解题所需要的道具、布景、服装也都应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任何教练和家长都不能代替完成。按照这样的要求,教学中我与学生的合作在于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启发点拨,帮助学生了解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提高自身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学生聪明才智的发现者和挖掘者,做学生行动的宏观指导者和鼓励者。

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有时也得讲究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在与学生一起设计小鸟服饰时,发现学生的活动热情不高,于是我突然停下手里的笔,一声不响,学生不知道怎么回事,在非常沉闷的气氛中有几个学生问:“老师你怎么了?”我深沉地说:“这小鸟服饰的设计我也想不出好的方法了,哪位好心的同学帮帮我,别让我下不了讲台。”学生们乐了,都围了过来,大家一起出主意,很快学生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有的说:“用两把扇子做小鸟的翅膀。”有的说:“可以用皮球做小鸟的头。”通过这种合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师生间的友情,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有效的激发。

2.伙伴合作,在相互切磋中求发展共提高

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班级,这种差异也能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从而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伙伴合作是一种开放的、集体式的、共同进步的学习方式,它既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下获得信息知识,并实现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开发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主体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为了保证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我经常设计一些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这些问题时互相启发,以达到信息互补,最终进入快乐学习、勇于创造的境地。

教学中,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尽可能创设更多的活动,让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如添画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轮流在一个圆形上添画一些东西,或在前面队员所画的东西上添加,每次添加都要增加新的内容,比一比,哪组的添画最有创意。活动中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创新思维彼此得到互相启发。又如太空舞会活动,该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团队合作的机会,活动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设计方案、有的收集材料,然后一起制作道具、一起排练,在这过程中,他们还一起商议,一起解决问题……最终,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完成了富有创意的表演。

教学中的生生合作,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打开了他们的思路,激发了创造力。

四、实践——创造的舞台

培养学生创造力应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创造力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造,实践是创造力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创造力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实践。

OM活动鼓励队员勇于实践,参与OM活动的乐趣也就在于实践。OM活动迎合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实践又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OM教学以实践为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并自觉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积极地加以解决,将思维变成现实,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创造力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1.勤于动手,在制作中迸发创造的灵感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创造的工具。”人类用好奇热爱世界,用想象设计世界,用动手来创造世界。

创造发明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创造发明以动手能力为基础,因为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直接促进了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进而促进了创新思维。

OM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创造型人才。OM活动中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发明,这些小发明、小创造来自于动手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在“看”“拼”“想”的过程中,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效进行这些小发明、小创造。

在教学中我挖掘教材中的小发明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构思设计,因势利导,启发求新、求变、求异的思维,鼓励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发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如在《创意小汽车》这一课中,我就带领学生发明创造,组织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汽车、了解汽车的动力装置和外形特点等,以此打开学生创造的思路。有同学找来了很多的废旧光盘,用这些光盘制成了超炫小汽车,有同学在玩具小汽车上打起主意,在原有汽车的基础上,在车顶上加一个小风车,在两侧车窗装上翅膀……一辆辆创意小汽车就这样诞生了。

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迸发创造的灵感,

2.课外实践,在活动中拓宽创造的渠道

“课内”和“课外”各有其特点和功能。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丰富的课外生活,不仅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还为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机会。

参与课外实践是OM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OM活动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在教学中,由于一节课的时间终究有限,许多学生意犹未尽就下课了,有些问题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根本难以有明确的结果,必须留到课后让学生去思考和操作。因此,在OM教学中,我注重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我经常有意识地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让他们去积极探索,开动脑筋,并运用已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和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创造力。

比如在“创意测量”这一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课外实践内容:测量旗杆的高度。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积极思考,有些同学相互合作,一起上网查找资料,相互启发灵感,有些同学则找来“救兵”(爸爸、哥哥等)一起加入研究的行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各种测量方法应运而生。如借助升降绳,在绳上做一标签,把有标签的部分拉到最顶端,然后再在底部贴上标签,接下来只要量出两标签之间的绳子长度即可。当然,学生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目测、运用光学影子等。

在课余我还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考察,了解学校周围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察看商店里不同商品的结构和功能等。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拓宽教学渠道,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我们一起参观了上海眼镜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等。在考察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他们带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践与探究。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

五、总结与展望

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对如何利用OM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基本构建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同时积累了很多经验,保证了课程的实施。

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根本宗旨是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造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OM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我在OM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将继续对本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把头脑奥林匹克的魅力渗透到OM课程中,希望通过我的研究、我的探索,让学生的创造力大放异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