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当高职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并不尝试改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 高职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高职生对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1.他人的反馈

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清晰的反馈,这种反馈会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比如:当我们被老师告诫要更加大胆一些,更加主动、更加勤奋一些时,我们便会从反馈中得知:自己有些害羞,不够主动,学习不够勤奋。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看法一致时,我们就会相信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从而确定自己是这样的人。当否定性评价过多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如有的高职生会说:“无论我如何努力,我也不会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事实上,“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严重的自我意识障碍,它抑制了人改造与影响环境的能力,强化了顺从甚至屈从并转化为一种内在信念。“习得性无助”是后天形成的,特别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高职生来到一个陌生环境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时,环境适应中的自我意识显示出巨大的张力,很多在中学时代有着骄人成绩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认同了自己的平凡并不尝试改变时,就极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2.反射性评价

在生活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有时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明确的反馈,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态度与反应中来了解自己。我们常常依据别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称之为反射性评价。当高职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感知到“自我”时,可得到一些反射性评价。如一个高职生在信中提到:“我感到非常孤独,宿舍的同学不喜欢我,他们经常会因为我突然进入宿舍而中断正在热烈讨论的问题;或对于我提出的一些意见不予理睬。大家对我十分冷淡与不在乎,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使我非常痛苦。在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中,我的家境略好些,可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一直主动地想与同学相处好,甚至作了一系列努力都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在中学以前,我一直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我现在变得沉默了,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做。”反射性评价对自我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3.依据自己的行为判断

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认为: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如当学生参加公益事业时,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高尚的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常常依据内部线索了解自己,如想法、情绪来了解自己,而且比外显行为更准确,因为行为易受外在压力的影响,更易伪装。个体的行为既具有外显性更有内倾性,因而依据自己行为的判断为自我的确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社会比较

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高职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时期,他的人生目标、职业理想、生活态度等都在形成之中,社会比较为高职生提供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标尺。社会比较也是每个个体认识自我不可或缺的方法。没有社会比较,就没有自我的进一步优化。当然,自我比较并不总是向着积极的方向,自我比较又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当个体的目的与动机不同时,采用的社会比较策略也不相同。例如自我保护与自我美化的动机促使学生与那些不如自己走运、成功和幸福的人相比;而自我成功动机强的人则更倾向于向上比较,向着那些比自己更加成功的人比较,促使自己更加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