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原则的分析介绍,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

以人为本原则的分析介绍,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为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提供了基础与动力。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都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指针。(二)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大学文化的形成既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但大学文化主要是以大学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顽强的努力积淀和创造的。

二、以人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即人化,是人的创造本质的活动过程,只有通过人的行为与活动,才能提升到文化层面上来加以认识,人性的完善丰富与文化的发展提升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且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根据这一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将人类的文化实践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文化教育活动都是“人”来实现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大学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其本质是通过高深文化的传递、内化、选样和创新等活动,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主体精神的高级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

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具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高的价值准则,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先进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人的现代化。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关心全人类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强调把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手段,实现共同富裕。这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是一致的。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把关心人、发展人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作为最高价值准则,从人的出生开始,直到人的衰亡、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每一个发展的方面,都是社会主义文化所要关注的范围。社会主义大学的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只有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明建设中,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

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于“人”,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为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提供了基础与动力。这种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美好社会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是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以人为本就是一切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都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指针。大学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目前我们用来检验大学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大学文化建设是否以人为本,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今天,在确立大学理念时,一定要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统一起来,特别是要明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办学的根本目的,是科学的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把教育变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从而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大的空间,并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的竞争力。

人是大学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大学文化的归宿点。大学师生以自己在校园中的实践创造了大学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又影响了生活在大学中的师生;大学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归根到底也是对人的影响。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始终在人,并且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他们在大学文化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以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凝聚人心,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成为大学建设文化自觉,成为每一位师生文化自觉。其次,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使大学文化在育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营造全面育人的积极氛围;发挥大学文化在先进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并使大学文化的影响超越校园,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再次,在社会文化趋向多元化的今天,大学文化应当成为社会文化的制高点,为社会提供文化发展的导向,这是大学作为探索真理、研究真理的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二)以人为本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

大学文化的形成既是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的结果,但大学文化主要是以大学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其他员工为主体的大学人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顽强的努力积淀和创造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其中,既包括学校及其成员所持有思维和言行方式,同时也包括了他们所期待、追求的生活理想,以及对他们共同生活起实际作用的物质存在。

1.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

学生群体是高校中最大的群体,学生文化反映了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特征、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学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来衡量。学校文明程度也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实践,实际上就是“大学文化”的衍生、外化的过程,离开大学生,“大学文化”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首先是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建设。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发展中,需要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组织各种类型的大学文化建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组织相应的活动,并尽可能多地变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一种全新的面孔去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大学文化建设中来,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发展。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个民主自由的环境。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应当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的自由选择成为可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使大学文化快速健康发展。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它也存在自觉发挥与被动服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的特点。

第二,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要想获得发展进步,从根本上讲也离不开创新,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发展的本质是对原有内容的充实,方式、方法的改进或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没有新事物的出现,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也是发挥学生在大学文化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的必然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学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文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方向引导和方法策略的指导,在一定时期内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但从根本上说,这不仅不是压制,相反,它是一种激发,激发起一种较好的主动性,激发出一种长期的、有益于大学文化发展的主动性。

第三,强化学生的个性。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创造为标志的,它也在对外不断地显示其个性。任何一所成功的高校,都是通过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辟蹊径,才走出一条有着鲜明特色的改革之路。所以,个性是与创造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性的发挥或个性发挥不够充分,都会阻碍创造,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僵化、一统的制度,产生的往往是呆板、无活力的行为模式,能提供的创造空间极为狭隘,产生的相应的创造欲望就会极其淡薄,创造的能力也就无法形成。”但人才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大学主体的学生,既是文化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大学文化个性的塑造,还得靠青年学生个性的强化培养来实现。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学文化要想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开发创新能力的园地,成为创造性人才不断涌现的乐园,成为新科学、新技术产生的母体,将大学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必须通过强化学生的个性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强化学生个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主体的观念,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大学文化发展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并让他们在品味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自己成功喜悦的过程中树立新的目标,在个性的完善中实现大学文化的发展。

2.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教职员工是大学的另一个主体。从时空上比较,教职员工比学生更有稳定性,在大学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更长。教职员工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成为“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大学的风格、特色、传统主要是通过教职员工这个群体传承、发扬和创造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教职员工的职业内容,而其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看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实力如何,要看这所大学的教师。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中教职员工素质建设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1)确保坚持大学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大学文化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大学文化阵地。但要想学生自觉主动做到这些并不现实,因为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中,高雅与粗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和斗争往往处于蓄芜杂陈、良莠难辨的状态之中,而且青年学生辨识能力不强,理性认识不够,身心发展还未成熟,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引导,就是要把那些错误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热衷于西方文化、轻视民族文化的偏向引导到弘扬民族文化的轨道上来,把消极情绪、悲观心理引导到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昂扬精神上来,把庸俗无聊的消遣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追求上来,把浅表层次的文娱活动引导到深层次的净化精神境界的文化活动中来。”通过教职员工的引导,学生的精神境界将大幅度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科学理论水平也会进一步提高,身心状况会逐步成熟。学生能力的提高无疑是使大学文化符合社会建设要求并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

(2)加快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风浪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青年学生在一些挫折磨难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比顺利发展获得的体会要多得多,深刻得多,适当的挫折也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失误,都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发展的障碍,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大学文化肌体,尤其是某些大的失误,往往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从而延缓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在教职员工的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下,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他们能够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发展规划,他们也能从容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危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甚至能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尽量回避或事先防备。所以,教职员工的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能够减少大学文化发展中不必要的麻烦,使大学文化少走弯路,加快大学文化的发展进程。

(3)创设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形成往往是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期直接交流、不断沟通的结果,它也是大学中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大学文化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是品质培养和校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融洽的师生关系历来都是大学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某些教师为了树立个人的威信,选择了一些不可取的方法和态度,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制造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使以后的交流与沟通产生了困难,这样又加剧了二者的矛盾,由此出现恶性循环,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效果,又在大学中制造了不稳定因素,不利于大学人的成长。

教职员工的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能够有效地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所以他们应当在大学文化发展中,将支持和引导结合起来,并用多种形式去实现这一原则,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并且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实现大学文化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原则和教师主体性原则结合的互动统一。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文化活动,都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指针。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目前我们用来检验大学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大学文化建设是否以人为本,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是否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提出,为发展科学的大学理念提供了基础与动力。这种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美好社会的实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今天,在确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理念时,一定要把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统一起来,特别是要明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办学的根本目的,是科学的大理念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教育变为受教育者教育自己的教育,从而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大的空间,并从整体上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