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的介绍

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的介绍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自觉的品格,但是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却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

漫长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以神为本”(神本主义)和“以物为本”(物本主义)之后,正步入以人为本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虽然是现代社会才具有的自觉的品格,但是它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却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言》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那时,一位名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就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为标志,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宣言,仅仅停留在少数知识精英的书斋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赋予以人为本以真正的科学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涵,也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以人为本融入和谐社会理想与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它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基于这样一种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地位。

“以人为本”概念大致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是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人本思想,其中以中国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民本主义”是传统儒学贯穿始终的基本政治伦理准则。《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语,堪称儒家民本思想的最精当表达。对此,孟子和荀子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苟子曰:“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由这一准则出发,又引出了“德治”、“仁政”的政治伦理关怀,并对我国传统社会政治产生了深入持久的影响。此一阶段的民本思想,反映了上层统治者对百姓力量的初步认知,意味着他们认识到人心向背与天下得失的关系:要实现长期而有效的统治,就必须赢得民心;要赢得民心,就不能滥施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而应该“为政以德”,重民生,兴民利,弘教化,以收“以德服人”的功效。因此,封建“民本”思想虽有重民、贵民的人文内涵,但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是圣君贤相们“为民做主”,高高在上施恩于民以实现长治久安的巧妙统治形式。毛泽东曾就此打过比方,认为封建统治者“爱民”同农民爱牛差不多,农民爱牛是为了让牛多干活,统治者“爱民”是为了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服从其统治。这很形象地揭示了封建“民本”思想的阶级本质。

二是资产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思想。它“是适应资本主义的主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根本原则,以谈论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等为主要形式,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政治纲领和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此一思潮滥觞于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发展于法国启蒙运动,后在德国古典人本主义哲学中获得了成熟的理论形态,体现了“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主体性觉醒,并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发挥了历史性的进步作用。它推动人们挣脱专制统治和神学蒙昧主义的桎梏,获得主体人格的独立、自由和平等。但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只是从与动物相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来理解人,它抽去具体历史条件、人们的现实实践和社会关系,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观察社会历史的准绳,故无法达到对人的本质和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理解。不仅如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制度性前提,只是以财产不平等取代基于出身的不平等;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造成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还导致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盛行,造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相对于异在的经济运行过程的普遍物化,使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最终走向了“非人”的反面。其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是同时存在的。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道主义思想。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价值诉求和理论归宿。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抽象“类”本质的价值悬设,而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它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人性和人的本质都是由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和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并且就表现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对于人的本质、价值、解放等问题,只有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通过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从这一正确理解出发,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就成了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它不是人的抽象“类”,本质的价值悬设和“应当”复归,而必须在相应生产力条件下诉诸“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通过消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自由人联合体”,使人们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真正成为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有机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