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为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素质的培训便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同时,还要完善就业机构,建立就业指导信息系统,形成整体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服务系统,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切实的指导和服务。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从国家层面上看,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是核心。就未来发展趋势而言,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岗位的长效机制,也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路径。同时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则是高校自身的重要功能。就目前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结构性失业外,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变化迅速的发展需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高校中的一些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较为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一些热门专业,也多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因素致使大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仍然对社会很陌生,造成了他们中的很多人既不了解社会和社会的需要,也不了解自己和自己真实的需求。为此,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和全程配套服务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首先,就业指导课程依然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课程,让他们了解社会和社会对人才技能和品行的需要,也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寻找自己真实的人生坐标,而不是人云亦云,在求职跟风、寻找高位、高薪中迷失自我。为此,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人员素质的培训便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同时,还要完善就业机构,建立就业指导信息系统,形成整体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服务系统,对学生就业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切实的指导和服务。

其次,要想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能够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实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实习,理论学习才有感性认知和感性经验,也才能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以及学习理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理论来加以指导的具体问题,也是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他们寻找解决办法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与单位建立一种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和建立一个可供学生实习的平台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另外,还须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迄今为止,高校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导致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信息缺乏有机衔接,使得就业统计和服务管理难度较大,为此,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对客观了解、评估毕业生就业失业情况,跟踪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所列出的这几个方面,主要是透过国家和高校的角度,思考应当如何从全局上、宏观上采取一些政策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本人、用人单位也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而媒体作为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者,更需要发挥其正视听、传信息、稳心态的积极作用。

毕业生有毕业生的责任。毕业生本人在就业市场中是最能动的因素。一个拥有个人资本的劳动力个体,能否及时就业,关键因素是他自己。如果一个毕业生没有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能力,那么他是不容易及时就业的。在自我的人力资本尚未形成前,大学生还是需要先学会生存,后谋求发展。只有继续父辈拼搏进取的精神,励志向上才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在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处于强势,不遵守劳动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用人单位接收员工时,要求求职者有岗位工作经验,这就造成毕业生求职的困境,没有从业就没有岗位工作经验,没有岗位工作经验又没法从业。用人单位要按劳动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诚信用人,应该有培养毕业生的意识和气度。

媒体有媒体的责任。媒体不要去炒作北大毕业生卖肉这样一个很正常的择业行为,也不要过分渲染每年的就业率数据。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政府、高校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方针政策,宣传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成才、创业成功的事例,引导社会、家长和学生树立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学生就业这道世界性难题、世纪性难题的解决不在一朝一夕,但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有望得到局部和阶段性的缓解,并逐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然后社会全面发展又带动新一轮人才需求的良性循环。

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们,让我们一起带着青春飞扬的激情,向人生更精彩的一段旅程进发,让我们一起重温美国小说家凯鲁亚克的一句话:“我们还年轻,我们渴望上路!”

【注释】

[1]《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9月1日。

[2]《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6日。

[3] 马克·汉森著,冯大鸣、唐宗清、王立新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1页。

[4]曾湘泉等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09——“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5]曾湘泉等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09——“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