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人才观的重要性,新型人才观的提出,

新型人才观的重要性,新型人才观的提出,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崭新的科学人才观,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在这个《决定》当中,将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将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对大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三、新型人才观正当其时

进入新世纪以来,继党的十六大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要求之后,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的专门的人才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充分强调了人才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并且明确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这种崭新的科学人才观,正在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四不唯”人才观是识人标准、选人视野、用人价值的重大创新。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才能,而每一种个性、才能都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个性、才能如果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施展和发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就会生机勃发。这取决于两方面:知人与善任。知人,就是客观分析一个人的专长,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优缺点甚至性格;善任,就是根据一个人的优缺点舍短取长,将其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上。人才既包括不同领域的人才,正如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包括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新的人才观,既要让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的人才勇挑重担、独占鳌头,又要为那些没文凭有本事、没学历有能力的智者、能者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如此,才能真正形成从初级人才到顶尖人才、从有文化的劳动者到专业人才的“宝塔型”人才结构,营造出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一方面,新型人才观的提出打破了原来只重视高学历、高文凭的旧观念,提出了以人的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这是对人才观的重大突破。学历、文凭只是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背景资料,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培养人才的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大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才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另一方面,新型人才观绝不是走向轻视高等教育、贬低大学文凭的另一个极端。在这个《决定》当中,将教育视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将高校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对大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按照《决定》的要求,要着眼国家发展和战略需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育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有效机制;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作用。

2012年5月25日~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支撑。他要求全党全国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保证。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支支人才队伍脱颖而出。以2010年为例,截止到这一年年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全年选拔3972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13人。至2010年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6个,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6万人。全年全国共有547.4万人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其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75.3万人;全国共有2046.6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全年共有1658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1393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38.8万人。[3]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了明显的提高;“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计划”和“春晖计划”等一批人才工程的实施,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开拓了更为宽阔的渠道。

国家不仅积极在国内培养人才,还非常注重吸引那些飘洋过海在国外深造的学子回到祖国效力。从1978年到2006年年底,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相比之下,仅2010年一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就已经达到13.48万人,几乎为上述数字的一半。截至2010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回国39.93万人,比“十五”期间增长了近3倍,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1500多人。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50余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2万余位留学人员在园内创业。新一轮留学人员归国热潮已经形成,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成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化建设的特需人才资源。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结束之际,我国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再次强调:“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同时也认识到,未来十几年,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国之路,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对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当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