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的人才观

新时期的人才观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人才观,给后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对新时期人才的更宽泛理解,拓展了人才的内涵与外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价值观,表明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基石。当今,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二、新时期的人才观

2002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指出:“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这既是对我国人才观的总结,也是对新时期人才观的概括。

(一)人才观上的误区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间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如此漫长的封建社会,延续了这样几个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和书中自有千钟粟。这些传统观念,突出说明了一个问题:要想成才,谋个好职业,当个官,成为“人上人”就必须通过读书来达到。学子们“栖身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去“闯华山一条道”,通过一锤定音的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也就成才了。这种人才观,给后人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建国后,在人才观上也出现过一些偏见,一是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作为人才的统计标准,使得一些技艺高超、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实用人才被人为地划在人才范围以外,导致人们普遍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在舆论导向上和政策措施上,对技能人才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人才成长只能沿单一轨道发展,束缚了青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愿。这种用学历或职称来定义的人才的旧观念,忽视了人才的职业特点,看不到人才具有不同的行业特征。

窄化了人才体系的外延,将人才途径简单化、唯一化、极端化,是一种狭隘的、肤浅的、片面的人才观;二是认为人才与人的知识水平联系密切,知识丰富就必然是人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才与人的知识并不一定成正比,倒是与人的创造才能关系最密切。社会学研究也表明,人们评价某人是人才,不是看其知识的多寡,而是依其对社会是否有贡献及贡献的大小。现实也可为证,虽然人才应有一定的知识,但淹贯群籍、熟读诗书者未必就一定是人才,而可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即便对于知识型人才,人们视之为人才,也不只是看其学识底蕴,而是还要看其贡献的大小。

(二)人才观的新发展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才观大致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遵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人才预测中建立了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的人才观,从而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阶段在2002年以后,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中央《人才工作决定》对人才的标准作出了新的界定,明确提出了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人才观念是一个历史性突破,充分强调了人才的广泛性,扩大了传统人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重构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人人都可以成才及人才是有知识的、人才是发展的、人才是多元的、人才的价值在于贡献的新人才观。

1.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对新时期人才的更宽泛理解,拓展了人才的内涵与外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价值观,表明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这是科学人才观的基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农业经济时代,人虽是生产的主体,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当时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到工业经济时代,尽管人类社会出现了两次科技革命,但技术、知识在社会总产品中的贡献率还是很低的,科技还没有成为第一生产力。只是到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科技才成为第一生产力,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使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也使劳动者越来越知识化、智能化。财富的创造再不是靠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靠劳动者的知识、智能,财富的增长也不再是单纯靠物质资本的积累,而是靠人才资本。人才资本是指具有丰富知识、技能、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人,理解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科学地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就是要革除束缚人自身发展的一切障碍,激发人的积极性,激活人的创造性,为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舞台。

3.人人都可以成才

人才具有广泛性,人人都能成才。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看这个人实绩如何”。科学的人才观要求我们不论人才所在的单位是姓“公”还是姓“私”,不论人才所在的地域是“城”还是“乡”,理应享受无差别国民待遇,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策上一个标准,在业务上统筹安排。“英雄不问出处,人才不讲身份”。以此来衡量,就不能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

4.人才是发展的

历史事实反复证明:政以人兴、国以才盛。重视人才的时代一定是国运昌盛的时代;反过来,国运昌盛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人才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人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成长的,要看到人才有它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机制。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这种规律和机制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潜在素质,把“潜人才”开发并造就成大批优秀人才是教育的最高使命。当今,人才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应对人才竞争全球化的战略措施,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应从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重视培养造就人才的过程,建立人才培养的科学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使我们国家人才辈出,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人才的价值在于贡献

人才的成长借助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社会需要的鼓励。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制约,人才也与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类历史已经证明:社会有变革自然的需要、变革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哪种需要最迫切,哪种人才的产生和成长就最多最快。所以,人才要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为社会做出贡献,是评价和衡量人才的试金石。曾几何时,自我中心的价值观一度流行,许多人过多地强调自己的功利。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获取学位、文凭、职称,就是人才了,并以此为借口,沉湎于制造自己的所谓“成果”,逃避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新的时期,要求破除现行人才标准下拼学历、比职称的评价体系,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同时,将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确立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新的人才观重新确立了个人为社会、为时代多做贡献的价值标准,指引着我国的大学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