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浪潮,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化

全球化浪潮,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化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人才即便是仍然留在本国就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本跨国配置、生产跨国分工的结果。在华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借用中国的优秀人才,就地研究技术、研制产品、开发市场,实现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发本地化转移,最终完成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结合,以达到对这些市场的战略控制。有些跨国公司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养中国学生和一线教师并设立奖学金,开始涉足早期人才争夺。

一、全球化浪潮,加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高涨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大多数国家经济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同时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人才资源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配置。对于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量人才即便是仍然留在本国就业,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本跨国配置、生产跨国分工的结果。

如今,跨国公司的生产在世界生产中比重越来越大。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过程已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人才的跨国界协作无疑为人才国际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国内人才向跨国企业的流动来讲,近年来,世界跨国公司都把人才资源全球化作为重要战略,积极推进国际经营人才本土化,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与培养全球化,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更多的人才资源。我国一流高校的毕业生除了出国留学外,有近1/3为外资企业效力。在华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借用中国的优秀人才,就地研究技术、研制产品、开发市场,实现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发本地化转移,最终完成本地化和全球化的结合,以达到对这些市场的战略控制。有些跨国公司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培养中国学生和一线教师并设立奖学金,开始涉足早期人才争夺。同时,在人才市场上利用财力优势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

外商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作为新兴服务产业的金融保险业,这些外资企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又使得我们本国一些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因受到冲击而倒闭,从而又损失一些就业机会。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失业、转岗的那部分员工大多数难以达到外资企业对素质的高要求,因而这些机会更多地留给了拥有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

据最新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17%的人被三资企业作为“千里马”选中;高职高专生中也有13%进入三资企业发展。在本科不同专业门类中,在三资企业中就业比例比较高的有文学语言类(20%)、理学类(18%)、工学类(18%)、管理学类(16%)、医学类(16%)、农学类(16%)、经济学类(15%),相比之下,历史学等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比例到三资企业中工作。[21]

在对外开放走向深入之际,国内企业也期盼着能接收到有志于在国际舞台上一展身手的大学毕业生。对外开放,不是单纯地“引进来”,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去”,更需要那些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顽强的奋斗精神、出色的外语能力、突出的责任心、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应变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等优秀素质的年轻人来完成这项使命。具备这些品质的优秀大学生,自然成为国内企业抢夺的目标。

不过,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趋势所带来的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高强度竞争,对于具备竞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机遇,但对于空有一纸文凭、缺乏真才实学和综合能力的平庸毕业生来说,却进一步加速了文凭贬值和就业的难度。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出现了就业模式多样化的趋势,灵活就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只有到正规部门就业才会被视为就业,如今则出现了社区就业、季节性就业、非全日制、自营就业、对外劳务派遣、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成为巨大的“劳动力海绵”。

我国在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除了作用于人才需求,也对人才供给产生了一些影响。加入WTO后,中国也开放了人才培养领域:除了对军事、警察、政治党校等特殊领域的教育以及义务教育不开放,对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和其他教育是有限开放,对出国留学和培训,接受其他成员国来华留学生则没有限制。跨国间的教育服务贸易大幅度增加,国际间的教育互动与合作也在日益加强。这使得人才培养日益国际化,在课程体系、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模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将更多向西方国家看齐,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化视野、把握国际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全球化人才,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社会文化和教育模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的国际化,打破了把人才放进“保险箱”,注重“人才所有”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人才所用”的观念。衡量与评价人才的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还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与眼光。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会从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社会的视角思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而且还应当从全球的广阔视野分析和认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