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文本段落的结构作用的分析

新闻文本段落的结构作用的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段落的长短、多少是影响新闻文本结构整与散表现形态的一个方面。相比之下,西方的新闻文本往往段落分得很多,显得很活泼。中国的新闻文本近些年也慢慢从大板块段落中走出来了。1999年10月1日新华社的报道《北京举行阅兵和群众游行,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文约1000字,分为10的段落,用一个个场面展示盛大而热烈的现场。

二、段落的结构作用

从文本物化形式看,新闻文本和其他文本一样,直接结构形式是段落的组合,积句成段,缀段成篇。段落的长短、多少是影响新闻文本结构整与散表现形态的一个方面。

段落是新闻文本的结构整散最直接的、最直观的因素。我们把100年来中国新闻经典作品作一个比较,就会发现篇章的整散及发展趋势:不分段——大段落——多分段。

1949年以前,中国的新闻消息报道,很多是导语与主体没有分段叙述。1917年4月22日北京《晨钟报》的《蔡公国礼之盛况》全文800字,一个段落;1945年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写军民庆祝日本投降的热烈场面,有叙述有描写,全文近800字,没有分段;1948年11月9日《东北日报》登载毛泽东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综合消息报道,全文近1200字,也没有分段。

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消息报道把导语和主体分段叙述,但主体部分有时是一个很大的段落,或者之中有很大的段落。1961年新华社的《洪湖水上好秋色,社员采菱挖藕忙》,导语很简洁:

湖北省洪湖县的湖上收获季节已经到来。目前,滨湖地区的广大社员正下湖采菱角、摘莲子、挖藕,接着就要捕鱼、猎鸭。

接下来的主体和结尾有1300多字,分成四个密集的板块,都是三四百字。

相比之下,西方的新闻文本往往段落分得很多,显得很活泼。《肯尼迪遇刺丧命,约翰逊继任美国总统》100来字,5个自然段,一段一个新闻事实要素,真正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

中国的新闻文本近些年也慢慢从大板块段落中走出来了。1999年10月1日新华社的报道《北京举行阅兵和群众游行,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全文约1000字,分为10的段落,用一个个场面展示盛大而热烈的现场。

段落能使文本所反映的新闻事实内容构成脉络更分明,结构条理更显著。譬如《办企业无方,保“乌纱”有术》的导语段落只有三个句子,很简洁,条理清晰。接下来的主体虽然逻辑层次是清楚的:1980年邱自福调到娄底市印刷厂当党支部书记,“酒糊涂”管厂,当年亏损1.2万元。1981年邱自福调到娄底市皮革厂当党支部书记,嫉贤妒能,生产一落千丈,该年亏损3000多元,第二年亏损4万多元。1983年又调到娄底市机瓦厂当党支部书记,精力放在走“后门”、拉帮结派、吃吃喝喝上,很多人向上级要求调他走。1997年3月,邱自福到了市机械厂。但近700字,一个大段落,结构条理就不是太显著。如果说按时间分为四个自然段,效果就会更好些。[10]

大段落缺乏明晰的结构条理,可能因粘连造成表述的逻辑性不强,影响受众理解;更重要的是文字密集冗长,受众容易产生疲劳,读不下去。分段后,受众阅读时有视觉停息空间,也有思考时间(有掩卷而思之妙),轻松地进入一个一个兴奋点,保持阅读的热情。

分段多,形式上是“散”,但神不散。这个“神”是新闻事实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一个一个场面,一个一个剖面,时间变化,空间转换等等。这个“神”也是新闻理念的凸现,如强调重要部分,突出背景材料,阐明事实意蕴等等。如法新社1976年1月9日关于周恩来逝世的报道《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北京电台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里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人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就像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痛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这个300字的消息文本分了6个自然段,导语是新闻事实的核心。接下来每一个自然段都是一个重要的新闻元素,是对新闻核心事实的理念的表达:开电车的姑娘,口译人员——北京人在悲痛之中,中国人民爱戴周总理——全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痛。活泼的结构形式中充满了生活气息,传达出至真至深的动人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