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才能有魅力?什么是魅力?

怎样才能有魅力?什么是魅力?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怎样才有魅力”则是从被他人认识的客体自身角度说的。对人而言把内在、外在的美统一于一身者才有魅力。△“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主持人要想使自己有魅力,就必须首先重视节目的内容,使其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自己在沟通和引导媒介信息方面的才华,只有当主持人的个性、特长与所主持的节目的特质之间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协调的发展时,主持人的魅力才有可能充分显示出来。

第三节 魅力

任何一位节目主持人都希望自己有魅力,一亮相就光彩照人,令人着迷,人们如痴如醉地随着你转,心甘情愿地收看或收听你所主持的节目。

一、什么是魅力

魅力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的力量”。[4]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有没有魅力”是从观者(如观赏者、听众、观众等)的角度讲的,带有主观色彩。而“怎样才有魅力”则是从被他人认识的客体自身角度说的。对人而言把内在、外在的美统一于一身者才有魅力。

节目主持人的魅力是凝聚于主持人身上的美对听(观)众的吸引力,也就是把听众、观众留在收音机或者电视机前的吸引力。据专家、学者对主持人的魅力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现摘录几段具体描述作为对这几个方面的注释。

△“面目端庄、举止大方、口齿伶俐、善于交流、表情亲切、易于接受、思维敏捷、宜于沟通、知识丰富、长于表达。”

△“凝重端庄的气质、严谨大方的风度、深沉流畅的风格。”

△“在众目睽睽之下,神态自若,举止松弛而不乱,风度洒脱而不俗。”

△“节目主持人就像一个优秀的驭手,驾驭一匹任性的烈马,他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镇定自如而又生动活泼地把握整台的弛张松紧,有起有伏,调动观众的热情,激发演员的激情。”

△“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5]

以上种种描述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这两方面相比,内在的魅力是主要的,因为外在的形象、形体美虽然容易给受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漂亮的脸蛋、苗条的身材不一定能给人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正如有人说:“打扮得再好,长得眉清目秀,身材苗条,风度翩翩,可是一张嘴层次太低,令人汗颜,先前的魅力便一下子荡然无存了。”所以,真正的、永久的魅力来自主持人内在的气质风度、学识才华、洞察力、应变力、语言功力及人品等。总之主持人的魅力兼融身体健美、精神高尚、语言丰富和道德纯洁于一身,犹如一座成功的雕像,是外形美和心灵美和谐的统一。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出真正的光辉。”

二、怎样才能有魅力

美国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的主持人麦克·华莱士在谈到明星主持人的魅力时这样说:“确实有一种‘占据屏幕’的素质。你一旦出现在屏幕上,就得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一些第一流的从业人员,一流的记者,一流的撰稿人没有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上,只是因为没有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特质。如果你有这种特质,突然间你就会成为新闻从业人员中最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有更多的人会收看你主持的节目。”那么,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在观(听)众心里有魅力,这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包括诸如如何化妆、着装;怎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加强思想修养;怎样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知识经验等等。下边着重从主持人如何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或曰专题栏目、专题节目)之间存在着唇齿相依、共存共荣、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唐·休伊特所说:“如果把节目比作一盘好菜的话,主持人的魅力好比调料,节目内容则是主料。”

要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谁更重要?对此不能作简单的回答。从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上看,应当说主持人节目是最重要的,但是若从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大小上看,主持人又当首位。主持人要想使自己有魅力,就必须首先重视节目的内容,使其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发挥自己在沟通和引导媒介信息方面的才华,只有当主持人的个性、特长与所主持的节目的特质之间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协调的发展时,主持人的魅力才有可能充分显示出来。

1.主持人的魅力离不开主持人节目的吸引力

主持人的魅力离不开主持人节目的吸引力,这是由大众媒介的主要功能是向广大受众传递媒介信息所决定的。主持人节目通过向受众传递新闻、社教、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实现着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反过来说,受众花钱购买电视机、收音机是为了消费媒介信息而不是为了专门欣赏某个主持人。主持人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与所主持的节目之间的这种主从关系,恰如其分地履行主持人这种社会角色的义务。

有学者认为:“主持人的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这句话透辟地点出了主持人魅力的最本质的意义,即他(她)对媒介信息的“沟通和引导”的作用。这就相当鲜明地暗示主持人与选美的美人,与服装模特之间的本质区别。还有研究者把主持人和节目的关系比喻为绿叶扶红花的关系,撰文道:主持人“实现的是一种传播效应或引‘戏’的功能,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说,你所传播的内容,你所引出的戏才是真正的‘红花’”。[6]

正是基于对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这种认识,所以电台、电视台一般是先设置节目,再按节目的宗旨方针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主持人。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对于适合从事主持人工作的人,应当根据他(她)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文化素养、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情况,安排他(她)们到能发挥其特长的专栏节目中。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在筹备时,就是首先“根据节目的初步构想选定主持人的”。在制定具体的节目方针时,又根据主持人各自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主持人的播讲风格:把虹云设计为温柔、热情、事业心很强的职业妇女形象;把陈希设计为思想开放、思维敏锐、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年轻女性;而傅程励则被设计为头脑清晰、善于分析、知识丰富、豁达大度的中年男子。事实证明,这种安排和设计使得《午间半小时》节目的个性和三位主持人的整体素质高度统一起来,无论是节目还是主持人在受众心中都有很高的威信、很强的魅力。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甘当托“红花”的“绿叶”。他(她)们从不刻意追求个人的服饰,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节目内容与受众心灵的沟通上。原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的主持人倪萍就是这样一种人。她就像她主持的节目一样朴实无华。她说:“我不想让观众看我的节目时,只记住我穿件什么漂亮的衣服,我想让观众记住我节目的内容和思想。所以我主持节目,从不戴首饰、项链和戒指,珠光宝气会让观众分心,同我产生距离。”她把自己的欢乐和激情都奉献给了观众,所以她的为人、她的魅力能够吸引住亿万双观众的眼睛。《今日说法》的主持人撒贝宁是一位将自己的位置安放得恰到好处的主持人,虽然是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非常具有专业优势,但他在与嘉宾交谈时从不卖弄自己的学识,而是以节目内容为主,站在观众的角度、结合群众的法律盲点提问题,经常把不易理解的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既为发挥嘉宾的专业优势找到窗口,又为观众寻求权威的解释搭起了梯子。

而有的主持人本末倒置,不在主持节目上下功夫,却热衷于张扬自己。尽管主持人节目形式提供了个性化传播的舞台,使得一些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脱颖而出,但节目主持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为节目服务。原广电部部长孙家正指出:“有的主持人往往强调个人的风格,好像拿起话筒他(她)就是电台,这不行。每个节目主持人是要通过自己的智慧、才华、风格包括风度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能把电台当成个人表演的舞台,要根据节目的内容和特点来调整和培养主持人,形成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人风格的主持。”[7]

2.主持人节目的传递效果离不开主持人的魅力

主持人节目的传递效果和对观众影响力的大小离不开主持人个人的魅力。虽说,专栏节目养育、造就了主持人,但主持人的存在又稳定了节目在受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特别是那些出类拔萃的主持人,当他们成为广大观众、听众所崇拜的偶像时,人们就有可能在某些时候将收看独特魅力的主持人形象放置于收看节目内容之上。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真正出色的主持人是非常善于把个人的魅力与节目的魅力融为一体的。观(听)众对他(她)们的崇拜,同时也是对他(她)们所主持的节目内容的认可和神往。

前苏联有一位儿童节目主持人,她从22岁“主持”到60多岁退休,教育了几代人。孩子们非常喜欢她和她所主持的节目,期望能经常通过屏幕与她“会面”。孩子们对于她哪怕仅仅是一次偶然的并有充分理由的“失约”也会感到难过、失望。她生病时,孩子们送鲜花从一楼排到三楼她的住处。她对孩子们说:“城南的小朋友在受苦,他们没有学习用具,我的心情和小朋友们一样,所以我就代表小朋友们给他们寄去一些铅笔、橡皮。”她的这番话竟然使莫斯科商店里的铅笔、橡皮连续三天脱销。在孩子们的心中,她就是一个“神”,一个英雄。她把主持人个人的魅力和节目的魅力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正是因为主持人个人的魅力对于节目内容的传递起到了如此显著的作用,所以利用受众的期待心理,努力使主持人“走红”,充分发挥其“明星效应”的威力,对于闯出名牌电视(广播)节目,大幅度提高主持人节目的收视(听)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人们喜欢机智、张扬、时尚感强的李咏,就会较多地关注他主持的《幸运52》和《非常6+ 1》,而欣赏亲切随和、以冷幽默著称的毕福剑的受众,则会更多地收看他主持的《星光大道》。有魅力的主持人这种强大的号召力、粘合力和拉动力具有无法替代的广告效应,一旦他们离开原有的栏目去主持新的节目,往往会带走一大批受众。如沈力从《为您服务》到《夕阳红》、元元从《元元说话》到《第七日》、王刚两进两出《东芝动物乐园》收视率波动的落差十分显眼。这种“观众追着主持人走”的现象当然与栏目内容、形式、风格的定位独到有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主持人在原有栏目中那种生命的投入,那种与栏目高度和谐中显现出来的、为观众所欣赏的亮眼的个性,无疑是不容抹杀的重要原因。[8]

(二)“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

主持人的“我”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的某个人。当这个人被冠以“主持人”的称谓后,就进入了媒介角色的行列中。媒介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是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媒介信息的传达者。主持人这种媒介角色的行为是以个人真实的身份向受众传送媒介信息。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扮演同一种角色的人,他们的行为、态度都有相似性。而且社会对于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角色期望,即要求每一位“扮演”者都必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为该种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属于媒介角色的主持人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是为什么在镜头(话筒)前,主持人的言行方式不全是其内心的意志反映,而媒体的意志和社会化的审美标准往往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

美国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超级新闻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并对人们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他曾经说过:“我知道自己应该走多远,不能走多远。”他所谓的“走多远”正是他对自己在镜头前的言行约束尺度,也是他对主持人这种媒介角色的理解。

勿庸置疑,克朗凯特曾经在美国公众心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在美国那个动荡不安的20世纪60~70年代,当公众普遍对总统失去信任,对美国政府表示不满时,他以自己精心培养了十几年的稳重、可靠、和蔼的长者形象,以客观、庄重、严肃的新闻报道满足了公众心理上的需求,抚平了公众情感上的创伤。以至于当人们在回忆克朗凯特富有成效的主持人生涯时,不无感慨地说:“多亏有了沃尔特大叔的照料,才使我们平安地度过了这个动乱的时光。”[9]

克朗凯特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之所以能在美国留下如此令人难忘的一页,与其说是克朗凯特以其迷人的风度、雄辩的口才、独到而精辟的分析、准确的预见赢得了公众,还不如说是他借助媒介工具,靠个人的威望,在忠实地履行凝聚着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公众的需要的媒介角色的义务。可以说,他获得的不仅是公众的崇拜还有美国政府的青睐。就连他自己都不隐讳,当谈及成功的原因时,他说:“这并不是因为我的性格和能力,而是因为逢时的机遇。”可以说克朗凯特在处理展示个人魅力和履行媒介角色义务的关系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资本主义国家,对主持人的媒介角色的意图不一定公开承认,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则对此并不回避。正如有专家所言:“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这类属性,主持人许多情况下不能、不应完全‘说自己的话’,这也是带有规律性的东西。”[10]一个节目主持人的见解、形象,其实是一个节目以至全台的宣传目的、宣传格调的具体化。

主持人在代表媒介形象这点上不容有任何动摇,党的方针、政策且不必说,就是主持人在镜头前(话筒前)对受众讲的“心里话”也应当掌握分寸,绝不能游离节目主题为表现自己而表现自己。例如,有的主持人为了表示自己和受众心贴心,便过多、过细地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某些缺点。虽然这样做有时也能博得受众的同情,使受众感到真实、可信,但由于这种做法容易冲淡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身份,所以不仅可能使“节目”在受众心里“掉价儿”,甚至还可能损害媒体的声誉。

当然,强调媒介角色的共性,绝不是要否定主持人个性的张扬,相反,只有强化个性的魅力,才可能更加体现媒介角色的意图。这是因为媒介角色的社会性是融于每个主持人的个性之中并通过其个性表现出来的。

突出主持人个性魅力可以为受众提供一种仿人际关系的氛围,以满足受众在对大众媒介的消费和使用中能部分地获得他们在人际互动中所得不到的东西。突出主持人个性的魅力,可以使受众感到自己是在同一个能够“耳闻目睹”的活生生的可亲可信的朋友进行“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媒介宣传的效果:声(形)扬千里外,心系万人魂。

主持人节目之所以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于这种媒介形态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一种“嫁接果儿”,是集人际传播长处(针对性、认同感强、能及时反馈信息)和大众传播优势(信息来源广、渗透性强)的“优良品种”。正是这种被“嫁接的优良品种”使主持人具有了人格化的特质。这种特质要求主持人坚持“我”就是“我”,“我”不是任何其他人的原则。在镜头前(话筒前),在根据栏目内容需要的前提下,敢于拿出独家见解,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

同是美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有“讲究实际的西部人特点”的克朗凯特,也有恬静文雅、具有东方女性魅力的宗毓华(美籍华人节目主持人);同是中国的节目主持人,有严肃犀利、冷峻深沉的白岩松,有谈吐幽默、平和亲切的崔永元,有清纯活泼、激情飞扬的欧阳夏丹,有机智诙谐、京腔京韵、自然朴实的元元,有深沉大度、饱经沧桑的王志,有甜而不腻、轻而不浮的董卿等等。他们把自己的个性和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共性有机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令人难忘的主持人形象。

反之,没有个性的主持人就失去了魅力。如有的节目,虽然主持人有好几个,但他们的特点区别不明显,让人听起来虽然“嗓音洪亮”,但“如出一腔”,没有特色。

(三)镜头(话筒)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

在第二个问题里,我们已经认识到在镜头(话筒)前的“我”是主持人作为一个有真实身份的“我”的个性和媒介角色共性的统一。那么这样的“我”和日常生活中的“我”有什么关系呢?简言之,镜头(话筒)前的“我”是日常生活中的“我”的“升华”;日常生活中的“我”是镜头(话筒)前的“我”的基础。这种关系还可以理解为:镜头(话筒)前的“我”,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中的“我”。这里的“高”不是虚构的,而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主持人身上的美好品质的集中。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主持人也同寻常百姓一样,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但一旦面对观(听)众时,他们都会竭尽全力把自己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展示出来。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是苛刻而又慷慨的。对他们在屏幕(话筒)前的缺点会很挑剔,然而对他们富有魅力的一面又很容易为之倾倒。在对主持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面并不了解的绝大多数受众眼里,那些脱俗不凡的主持人很容易被视为真善美的化身,也很容易成为受众与之神交的良师益友。

凡是有自知之明的主持人都深深懂得这个良师益友的分量,也十分明了实际生活中的“我”和受众所期望的那个“我”之间的差距。他们不愿让热爱自己的观众失望,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锻炼自己,从思想、业务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从而为镜头(话筒)前的“我”的进一步“塑造”提供更加雄厚、坚实的基础。而当作为主持人的“我”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后,便会对生活中的“我”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在主持人的“我”和生活中的“我”不断地进行着这种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我”的素质会日益优化,主持人的形象也会日臻完美和成熟。

行家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夫在屏幕(话筒)外”。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主持人成长的关键是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实践中艰苦磨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神州夜航》是一档以试图做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工作为主的夜间谈话节目。节目主持人向菲由于把真诚和关爱融入到电波中,让听众觉得温暖,值得信任,被听众们视为“静夜中一位贴心又智慧的朋友”。在节目中,听众不仅仅向主持人诉说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也没有忘记与从未谋面的主持人分享他们的幸福和喜悦。尤其是在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4名负有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在向菲的劝说和帮助下卸下心灵重负,结束逃亡生活,最后向警方投案自首。

对于向菲来说,成功劝说4个杀人潜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并不仅仅是把真诚和关爱融入到电波中,把包容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融入到节目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她同样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犯罪嫌疑人听友的信任。比如,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留给可能是杀人嫌犯的听友;长达十几天的电话打扰从不厌烦,即使在假期也毫无抱怨;帮助嫌犯咨询法律问题、联系投案事宜等等。确切地说,应该是《神州夜航》节目中的向菲和生活中的向菲双重的真诚感动了犯罪嫌疑人听友。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向菲与国与民同乐同忧的节目主持人,才使主持人节目形态在短短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

正是由于主持人在我国人民群众心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主持人更应珍惜自己的声誉、检点自己的行为。普通受众虽然不容易了解主持人在屏幕(话筒)外的表现,但他们可以通过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介传播等方式去了解主持人。由于主持人和影视、演员、歌手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当受众观看演员歌手的演出时,不论他们扮演什么角色,都很自然地把他们的表演与其人格区分开来,而主持人如果被受众议论纷纷,那么在节目中的那个真实的“我”就会受到损害。

虽然以上讨论的三个问题,并不是直接谈主持人的魅力,但是只要主持人能够正确认识、正确处理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其魅力自然会放出异彩。

复习要点:

一、广播电视与报刊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除了编导之外,那些带有创造性的播报、主持节目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也是媒介信息同听众、观众见面的“最后把关人”。这说明他们的思想、业务和心理素质对于广播电视传播的效果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二、移情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如播音员和主持人虽然面对的是话筒和镜头,但是靠移情,能够在头脑中想象出听(观)众的心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对象感、交流感和播讲的欲望,从而提高了传播的效果。

三、应变

应变即随机应变。对于以真实的“我”的身份出现的节目主持人,在现场直播时,倘若遇到始料未及的情况,临场善于应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够即兴发挥,运用贴切、精练、生动、幽默的语言,迅速而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应变的心理机制是创造性思维,表现出思维的三种特点,即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应变的心理机制是“反应时”,即从刺激出现到主持人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变能力的强弱与反应时成反比。

四、魅力

主持人的魅力对其主持的节目是否有吸引力至关重要。据专家学者分析,主持人的魅力主要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如相貌身材、气质风度、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应变能力、组织沟通、引导节目的能力等。为了增强自身的魅力,节目主持人需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复习题:

1.播音员和主持人应当具备哪些心理素质?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主持活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

【注释】

[1]张庆林:《关于表象和知觉关系的一些研究》,《心理学杂志》,1987年第1期,第43页。

[2]张颂主编:《初识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54页。

[3]张颂、乔实:《论播音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

[4]《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第766页。

[5]以上种种叙述都出于全国电视学研究委员会编写的《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一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钟晓红:《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期待》,《上海文化艺术报》,1990年6月15日。

[7]张颂主编:《初识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6页。

[8]蔡帼芬主编:《明星主持与名牌节目》,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18页。

[9]《仪表、修养、品格》,《上海文化艺术报》,1990年5月25日。

[10]张颂:《小议主持人的语言功力》,《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大众文艺出版社,1989年10月版,第2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