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总体构想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总体构想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大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和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建立高效的评估工作协调和运转机制,强化教育部评估工作办公室的协调职能,避免各类评估活动过多而干扰高校正常工作。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除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客观性和可测性之外,着重遵循以下原则。

三、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总体构想

(一)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时代背景

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定位和目标必须放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属于实验性评估,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针对当时高校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四个投入”不足(干部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进行的。评估分为三类,即对重点建设大学实施“优秀评估”、对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合格评估”、对其他高校进行“随机性水平评估”。这轮评估不仅对扭转“四个投入”不足现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和适应国际趋势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进行了重要尝试,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3年起开展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则是在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招生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针对高校生均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学改革、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的情况进行的。如前所述,首轮评估引起高校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取得了预期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大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重申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态势的加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预期值迅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社会公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由此引发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政府宏观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等一系列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随着2009年中国在读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美国,中国全方位地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6]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和战略目标。一方面,要推动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重视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保证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是新一轮教学评估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高校要坚持自主办学、多样化发展,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实施分类指导已是时代发展趋势。因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价值取向和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意义和目的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意义: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

开展教学评估的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促进政府对高等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社会参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评价、监督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8]

(三)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的基本思路

(1)在评估制度设计方面充分体现“四个发挥”。发挥高等学校的主体作用,促进高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创建;发挥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实施分类指导;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作用,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发挥各类评估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咨询与监督作用,促进高校面向社会依法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在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力图实现“五个转变”。评估性质、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从一元转向多元,分类实行质量审核或认证,更加重视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式发展;评估重心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更加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效果、办学效益和体制机制创新;评估内容从重过程检查转向重目标控制,更加重视推动高校自主办学、自我约束、形成特色、多样化发展;评估方式从以专家进校考察为主转变为以数据库信息监控、学校自评与专家进校考察相结合,更加重视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评估结论从单一的水平性评定调整为根据不同评估类型给出认定性结论,更加重视评估结论的导向性和客观性。

(3)在宏观指导高校发展方面,进一步强调“三个符合”。高校确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和国家规定相符合;高校的实际工作状态和质量保障体系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相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效果与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相符合。

(4)在评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努力做到“三个推进”。其一,推进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估组织架构,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内建立高效的评估工作协调和运转机制,强化教育部评估工作办公室的协调职能,避免各类评估活动过多而干扰高校正常工作。其二,推进教学评估活动的法制化进程。教育部1990年1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已经颁行21年,着手进行修订,适时颁布新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规定》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切实把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纳入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轨道。其三,推进教学评估活动的制度化建设,建立评估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完善专家组和专家委员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评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保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学评估的新闻发布制度、听证制度、评估结果公示和信息反馈制度等,保证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性。[9]

(四)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估模式的载体,是评估性质、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除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客观性和可测性之外,着重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自1994年起,原国家教委决定对1978年以后新建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掀开了国内本科教学评估的序幕,继而于1995年启动了重点大学的优秀评估试点工作,1999年启动了针对新建院校与重点大学之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随机性水平评估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03年开始实施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标志着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试点,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评估步入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与此进程同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等领域的评估评价制度也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表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不断完善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以往评估中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凝聚着一批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的心血,在多年实践中几经修改,反映了评估工作的政策导向、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应在总结以往评估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遵循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继续促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坚持使命引领的原则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可,也是人们对大学组织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要求,具体体现为大学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理想。学校办学目标是在学校使命的引领下,学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希望达到的状态和标准。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要与自身定位相吻合,能充分显现该校的特色。一所高质量的院校应当能够清楚地阐明自己的使命和办学目标,并且能够在达标的过程中取得效率和效益。

高等学校办学多元化是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不少高等学校存在着定位不当、盲目攀比、办学模式趋同的现象。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将坚持使命引领的原则,继续对“学校的使命和办学目标”进行评估,以引导高校恰当定位,明确类型、层次和特色,明晰自己的使命和办学目标,加强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同时,与上一轮评估有所区别,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强调发挥学校的自主性,学校需要提供事实证据证明其使命和办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以及使命和目标达到的程度。

3.坚持高校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原则

教育投入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上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偏重选择教育投入指标,如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图书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规章和制度等来进行评判,这对于改善高校办学条件、保证基本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落脚点应是教育的产出。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产出,如美国六个区域认证协会现行的一级评估指标均含有与学生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关的指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在取消直接的院校教学质量评估后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标准,该标准用近一半的篇幅阐述各级学位获得者应达到的学习成效;在院校审核过程中,同样要求高校提供办学效果、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效方面的质量信息。创建于1984年的法国国家评估委员会,其宗旨也是帮助政府评价拨款产生的效益,进而增强政府对大学拨款的使用效果。

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和国外教学评估发展趋势,新一轮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想必须进行调整,将评估的重心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移,从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转移。要更加重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效果和办学效益,更加关注教学活动本身以及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和教学效果。

人力资源是高校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高校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需要个体长期努力和各种促进个体从教素质提高的政策共同作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一轮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将注重引导高校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促使高校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4.坚持全程评估和分类指导的原则

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虽然是复杂多样的,但教学系统的本质特征却是一致的。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不同类型的高校使用的是同一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采用的是决策导向评估模式,即按背景、投入、过程、成果来构建的,其中的办学指导思想、特色项目等属于背景评估指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等属于投入评估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等属于过程评估指标;学风和教学效果等属于成果评估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