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水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民族乡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对充分保障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_中国水族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

1957年1月2日,三都水族自治县正式成立,县治设三合镇,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水族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6年11月,三都水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成立。在筹备会议阶段,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本着民族团结的精神,认真商讨了自治县的名称、区域以及代表名额分配等问题。关于自治县的行政区划,一致拥护国务院的决定,即以三都县为基础,与三都接壤的荔波、都匀、独山、榕江等县的水族聚居乡归入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三都县原有的乡镇是:三合镇,大河区的大河乡、烂土乡、巴佑乡、丰乐乡,普安区的普安镇、落榔乡、交梨乡、高洞乡、羊鸡乡,水龙区的水龙乡、地祥乡、中和乡、塘州乡、天堂乡、尧麓乡,都江区的上江乡、打鱼乡、甲雄乡、坝街乡,共计4区2镇18乡。为建立自治县而从邻县划入的有:荔波县划入周覃区、九阡区的15个乡。周覃区辖周覃、洞甲、恒丰、阳安、三洞、水东6个乡,九阡区辖板叶、水各、扬拱、板甲、岜鲜、拉威、水维、水碰、水庆9个乡。都匀县划入基场、潘洞、富河3个乡。独山县划入林桥、翁台2个乡。榕江县划入兴华、水尾2个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筹备,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三都县城召开,代表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和主人翁的态度,认真地讨论了三都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计划。会议根据宪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精神,依据民主集中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原则,结合自治地方的情况和民族特点,制定了《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实行,会议经过充分酝酿讨论,选出自治县县长蒙开江(水族),副县长潘一志(水族)、韦国奇(水族)、王老四(苗族)、蒙世花(水族)、王元(布依族)、韦佐臣(水族),自治县法院院长杨胜述(水族)和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7年1月2日,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宣告成立,掀开了水族历史最为壮观的一页。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后,成为水族政治、经济的中心。这是水族历史上,水族人民政治生活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大喜事,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体现。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后,区乡的区划做了调整,共分6区2镇40乡。三合镇直隶县人民委员会;大河区辖大河乡、烂土乡、巴佑乡、丰乐乡、基场乡、潘洞乡、富河乡、翁台乡8个乡;普安区辖普安镇、落榔乡、交梨乡、高洞乡、羊鸡乡1镇4乡;水龙区辖水龙乡、地祥乡、中航乡、塘州乡、天堂乡、尧麓乡、林桥乡7个乡;都江区辖上江乡、拉揽乡、甲雄乡、坝街乡、兴华乡5个乡;周覃区辖周覃乡、洞甲乡、恒丰乡、阳安乡、三洞乡、水东乡6个乡;九阡区辖板叶乡、水各乡、扬拱乡、板甲乡、岜鲜级、拉威乡、水维乡、水碰乡、水庆乡、水尾乡10个乡。三都水族自治县建立后,一些乡离三都县城很远,交通又很不方便,经济交流受到影响。为此,1961年分别将原属都匀县的基场、富河、潘洞3个管理区,原属独山县的翁台、林桥2个管理区,原属荔波县的拉威、岜鲜、水碰、水维4个管理区划归原籍。1963年,将原属榕江县的兴华、水尾2个公社划归原籍。从此,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划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之外的水族聚居地区,成立了17个水族乡(含联合乡),其中,贵州16个,云南1个。贵州境内的水族乡,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个:都匀市的基场、阳和、奉合,独山县的本寨、甲定、翁台,荔波县的永康、水尧、水利;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有7个: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水尾、定威、仁里、三江、兴华、塔石(与瑶族联合)。云南省富源县的古敢水族乡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后建立。民族乡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形式,对充分保障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水族乡的建立,大大地激发了水族人民建设自己家乡的信心和自豪感,水族人民与周边兄弟民族共同努力,使水族聚居地区的建设发展与时俱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注释】

[1]梁敏:《关于水族族源和水书形成之我见》,《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2]高路加:《关于水族来源的探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卷第3期。

[3]《水族简史》编写组:《水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第5~7页。

[4]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89~91页。

[5]潘朝霖、韦宗林主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9页。

[6]石国义编著:《水族村落家族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7]何光岳:《百越源流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95页。

[8]王义全:《水族源流考》,《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9]陈国安:《水族族源试探》,《贵州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0]蒋南华、蒙育民:《水族源流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1]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12]吴泽霖、陈国钧:《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89~91页。

[13]应为端节。

[14]《水族简史》编写组:《水族简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15]高发元主编,水族调查组编写:《云南民族村寨调查:水族——富源古敢乡都章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16]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点校:《贵州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