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新闻价值说的出现
现代新闻价值理论是以哲学、社会学理念为引导,以受众需要为出发点的价值学说,力图建立主客体统一的新闻价值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些学者首先提出现代新闻价值理论,他们称作“新闻价值的新标准”,认为新形式的报道与传统的“正统”新闻争夺版面和读者的兴趣,使新的标准得以发展。新的变化使新闻工作者面临困难,但同时也为他们创造新的机会[8]。
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国内几本新闻理论著作分析了现代新闻价值的含义,对传统新闻价值理论予以扬弃,渐渐出现新的新闻价值学说。1991年出版的《宏观新闻学》改变了传统新闻价值的定义,对新闻价值的界定是:“新闻传播价值是指新闻被受众重视、满足受众需要的若干要素的总和,是受众裁决新闻适用度的标准。”[9]1995年出版的《新闻理论教程》一书认为: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及其表现形态满足社会需要的总和。它是客观事物属性与人的需要的统一体。“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结论,只是说明了价值因素,但价值因素并不等于价值。该书2001年版指出,如果这种特殊素质,即价值因素不传播出去,不满足人的需要,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自然之物,实际上没有什么价值[10]。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新闻价值理论的产生,同现代社会生活对媒介的影响直接相关,其内容大体包括四方面:
第一,生活类新闻大量进入报道。这些报道往往不包含冲突,也很少猎奇,报道的也不是名人。如何对付坏的环境,或买食品省钱等这类报道称为“生活”类新闻,成为许多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在广播节目中更为常见。新闻工作者与受众发现,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人们的生活,有助于洞察人们的状况,重要的新闻不一定有行动和冲突,受众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永远不会失去兴趣。
第二,新闻来源发生了变化。在今天,新闻大都不是记者在大街小巷到处寻找的马路新闻,记者和受众一样,认为时政新闻主要来自市政官员;学校新闻来源于学校领导,有时是教员;政府新闻主要来自新闻发言人、领导人以及其他官员。大多数记者用大部分时间周旋于掌握和行使权力的人之间———政府、政治组织或实业界,这些权力中心可称做“机构”新闻来源,是社会正式组织的主要部分。
第三,构成新闻的要素扩大了。新闻工作者对什么因素构成新闻的概念不断扩大,消息的来源也因此而扩大。对受众影响最大的许多事件已经超出了权力机构。各国人民争取权利的斗争———青年运动、妇女运动、消费者运动和保护环境运动,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活,对这些题材的新闻采访转向了社会底层,转向他们的需要。政府和实业界决不能向记者提供上述新闻,他们代表的机构往往同有关的新闻人物处于对立的地位。这些新的采访对象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问题,新闻界只好向各种社会阶层寻找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作为新闻的构成因素越发普遍。
第四,新闻需要解决大量社会问题。新闻工作者的一个基本目的就是满足公众的需要,新闻事业成功与否都离不开这一目标。美国报纸出版协会对美国报人进行过两次调查,说明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和公众对重要的新闻看法大致相同,即媒介需要增加解决社会问题的报道。“这些报道包括有用处的新闻,尤其是怎么办的稿件和其他有关消费的新闻,包括教育新闻在内的公共事业新闻,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大事、环境保护问题和关于普通人的报道”[11]。这就提出了现代新闻价值问题,它是以对受众“有用处”为核心的,体现为“使用满足”论的价值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