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新闻失实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新闻失实还与记者的调查功力或专业水平有关。这种由时间延迟造成的新闻失实在媒体中经常发生。

三、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原因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内容包含主客观分离的因素,部分或全部内容同客观实际不符,包括主观杜撰的失实和采访不周而出现的过错失实。造成新闻失实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怀有某种动机,故意捏造事实,达到歪曲事物的目的。出现此种失实既包括利益集团出于政治需要,进行自我美化、攻击对方,也包括媒体或记者出于私利,被人收买,为其吹嘘。前一种情形多为政治性媒体,有时极尽造谣、曲解和吹牛之能事,把新闻变成操纵民意的玩偶。政治斗争容易使某些媒体颠倒事实与政治的关系,商业、金钱和物质利诱对媒体的操纵,也使一些记者制造新闻欺骗消费者,如为迎合广告商而隐瞒实情,移花接木、兜售伪劣商品。不了解事情的内幕,受众不易识破这类假新闻。

第二,采访条件受限,非故意制造假新闻而出现失实。由于主客观原因,记者丧失了亲临事件现场的时机,没有直接目睹或参与事件,只能获取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包含较大的失实风险。有的媒体出于节省经费等原因,不派或少派记者深入现场,大量转载其他媒体上的消息,因缺乏直接新闻来源而造成失实也是常见的。任何不直接参与事件过程的认识,真实把握和反映这一事件的难度必然增大。有时,记者虽然赶到了事件现场,但由于离事件中心较远,看不清、听不准,或获取材料走马观花、粗枝大叶,也会酿成假新闻。

第三,记者的专业作风不正,因草率匆忙而失实。记者采访首先接触的是事实的现象,一些现象同事实的真相并不一致,如果满足于事实的现象就匆忙报道,极可能歪曲事实。记者在自我判断和事实之间寻求真相,必须持客观立场。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就无法全面地反映事实。这种情况在市场化媒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市场化媒体依靠收视率点击率或发行量维持生存,抢占先机、争夺受众常常变成第一需要,对新闻事实缺乏认真、精心的核实。强调时效性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但不能走向极端,为追求时效而忽略真实。新闻失实还与记者的调查功力或专业水平有关。现实生活中的真相常常隐藏在现象背后,不进行艰苦细致的求证,就很难把握事实真相。

第四,记者编写新闻不及时,容易产生遗忘而失实。有的记者在事件发生几天后或更长时间才采访或编写新闻,采访对象或记者都可能忘记或忽略一些细节。这种由时间延迟造成的新闻失实在媒体中经常发生。依靠国家财政或政党经费供养的个别媒体习惯于按部就班,惰性常常压倒时效。记者的观察和认识如果与事件的发生、发展同步进行,把报道的时间差缩小到最低限度,陈述误差也就减少到最低程度。采访、报道与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远,搞清情况越困难,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第五,为追求新闻的意义、夸大事件的思想性,任意拔高事实而导致新闻失实。为强化新闻的意义而渲染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削弱事实原有的倾向,也容易导致新闻失实。新闻是对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而大量事实是平淡的,没有重大意义,或某一方面意义突出、其他意义轻微。记者追求某种理念,让事实反映出某种思想,容易强化事实中没有意义的一面,而淡化、掩盖或歪曲事实的主导面,这种情况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经常发生。

第六,语言陈述不得体,对事实大加渲染或贬低,也容易导致失实。新闻通过记者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表现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陈述是记者表达认识、报道新闻的基本手段。记者陈述的语言不准确,破坏反映的准确性,也就影响新闻的真实度。语言陈述的不得体而造成新闻失实,有的是因为记者、编辑的专业水准和基本功不高,有的是由于新闻从业者的利益驱动造成的,后者存在明显的主观故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