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隐性知识表征的发展的介绍

隐性知识表征的发展的介绍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基于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差异,卡米洛夫-史密斯提出,相同的知识可以以多重水平和形式进行表征与储存。卡米洛夫-史密斯提出,用一个共同的图式就可以解释所有领域的知识,认为,认知构造是以模块为基础的,模块独立于领域而发展。

第二节 隐性知识表征的发展

英国学者卡米洛夫-史密斯从知识表征的角度对隐性知识的表征进行了阐述。[3]基于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的差异,卡米洛夫-史密斯提出,相同的知识可以以多重水平和形式进行表征与储存。卡米洛夫-史密斯将人类对知识的表征区分出四个不同的水平:水平I,在这一水平上表征是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材料进行分析和反应的程序,信息以程序方式编码,呈内隐状态,且相互独立,这种表征能使个体掌握行为。第二个水平E1,这时的表征已经是外显的,它的组成成分可以被用作材料来进行操作,较具灵活性,但它还未通达意识层面,不能用言语报告;第三个水平和第四个水平分别是E2和E3,这时表征已经通达意识,能用言语加以报告,同时,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发生了联结。如3~4岁儿童的语言已经表现出对法语复数功能词的理解。同样,成功完成物体平衡任务的儿童也已具备了重心的抽象概念。然而,这样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可接近的。它隐含在程序性的行为动作中,其功能让人感觉是天生的。因此,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被称作“内隐水平”(implicit level)。

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个体早期获得的许多熟练行为与逐渐形成的隐性知识(内隐学习的最初结果)有关,而这些呈现内隐水平(水平I)的知识最终可能转变为外显知识(水平E3),其中经历了反复的表征重述过程(达到水平El、E2、E3的过程)。卡米洛夫-史密斯提出,用一个共同的图式就可以解释所有领域的知识,认为,认知构造是以模块为基础的,模块独立于领域而发展。

在卡米洛夫-史密斯看来,模块的最初阶段发展通过个体不断接触环境、与环境相互作用、根据先天的加工反应倾向进行编码的结果。在这个阶段,数据驱动加工过程(如联结过程)、反馈调节机制、试误过程与模仿过程直接塑造了个体的行为。

表征重述是内部引导和驱动的,将内隐知识转变为外显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关于人类特有的从内部利用已经储存的知识,而不是通过利用环境来丰富自己能力的假设。卡米洛夫-史密斯认为,最初经历表征重述过程的知识虽然还未被意识到,但已经变得可接近了。接下来意识开始接近知识,直至最后知识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达到元认知元语言的反思。[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