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肩负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重任。25年来,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社会培养了14万名本、专科人才,为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红色证书工程”。实践证明,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一)符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升级,农村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加速了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需要重新就业,渴望参加学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满足了农民参加高层次教育培训的要求。但是,由于农民从业面比较宽,居住地比较分散,不可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像在校生一样集中学习,只能利用工余、业余时间进行分散学习。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通过依托乡镇街助学机构,由市考试院指导,采取专家引领、大学生支教、成校助学相结合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了学习培训的机会,满足了农民学习的愿望,其自学与助学相结合,灵活、开放、收费低的特点,符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
武清区在面向农村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起始阶段,在全区范围内对农民进行了问卷摸底调查。全区摸底调查7508人,有5132人愿意参加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占被调查总数的68%。上马台镇王振敏一家五口报名上大学的典型事例在武清传为佳话。
(二)专业设置合理,学习、考核方式创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主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专业设置、学习、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为合理设置专业,市考试院曾多次到我区进行调研,了解农村生产、农民就业的实际,开辟了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园林、畜牧兽医专本科等10个涉农专业,满足了农村各类人员学习培训的需求,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区有2000多名农村劳动者报名参加10个涉农专业的学习。
结合农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复杂的实际,在学习方式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行了创新。一是引导学员自学,考试院为学员无偿提供学习指导书、光盘等“学习包”;二是专家引领,聘请市农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三是教师辅导,由成校教师定期组织学员进行培训;四是远程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五是大学生支教,由天津师范大学组成大学生支教团,利用暑期深入到基层为学员授课。多种学习形式并举,保证了学员学习的效果。我区学员平均考试过关率达80%。同时,针对农民学员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创新考核方式,适当增加了形成性考核,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
(三)助学服务体系健全
面向农村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培训空间,但是,要使农民乐学、会学、学得好,重点是要搞好助学服务。
一是要搭建好农民学历教育的平台,建立起区、乡镇、村三级助学网络。目前,我区有区级助学机构1所,乡镇级助学机构20所,部分村厂建有自学考试学习室,学员可以选择就近上学,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两年来,我区有3所乡镇级助学机构被评为市级优秀学习辅导站,1所村级辅导站获得了“学习包”应用特别奖。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成校教师大部分来源于普通中小学,缺乏农村生产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适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需要,市考试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并且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目前,我区有60名教师能胜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的辅导,其中,杨村镇成校教师高旭芬被聘请到蓟县授课。
三是实行“一条龙”服务。各助学机构充分发挥服务功能,从学员报名、课程选择、辅导、提供学习资料、考试等实行“一条龙”服务,使农民的学习做到有组织、有计划,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服务的特点。
四是考试院主动为学员排忧解难,解决学员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针对学员计算机培训难的问题,市考试院对我区助学机构的30名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培训,两次召开座谈会,研究制定符合农民实际的计算机培训大纲,并且邀请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负责同志和计算机专家出席,进一步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