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叫做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介绍

什么叫做创造思维方法,创造思维方法介绍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创造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是思维的最高形态,是导致一切发明成果的思维方法。在谈论创造思维方法时,我们首先要回答何谓创造力?[6]有一次我在给学生讲授“创造思维方法”课时,忽然窗外北风乍起,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把创造力与风联系起来。对于一个传统文明古国来说,出现创新热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它是我国国民创造意识觉醒的表现。

一、什么叫做创造思维方法?

地球科学家的测算,地球上有生命物体的存在已达35亿年,人是最后出现在地球上的,但却是最先征服地球的动物。那么,人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呢?这涉及“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它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提出来的,是他的全部哲学思考的中心和立足点[1]

其实,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ēs,前384—前322)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人是什么”的答案。人无疑是属于动物类,到底是属何种动物呢?说法是很多的,例如“人是政治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会制造工具的动物”,等等。这些说法,都从某一点上突出了人的特性,但是如果再深究一下,政治动物是什么意思?说话意味着什么?理性的内涵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制造工具?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要指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人,是奇迹的创造者”[2],这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的界定。但是,人又为什么能够创造奇迹呢?这是因为人具有创造思维能力,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区别。由此,我更倾向于把人定义为“是会思维的动物”,这更能反映出人的最本质的属性。

什么是思维?人又为什么会思维?提及这个问题,自然而然想到了人类的进化。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它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大自然一次设计完成的,而是经过亿万年漫长进化的产物。人的大脑是在劳动与语言的推动下逐渐发育完成的,并使人具有思维能力。从此,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跃变为“智慧王国”里的公民。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是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者,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代表20世纪科学的新思想。他不仅在物理学的多个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对于科学思维方法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谈到思维时,爱因斯坦曾既深刻又形象地指出:“准确地说,思维是什么?当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这还不是思维。而且,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每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这也还不是思维。可是当某一形象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反复出现时,那么正是由于这种再现,它就成为这种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那些本身没有联系的系列联系起来,这种元素便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3]这个定义虽然冗长了一些,但意思是十分明显的。思维是一个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最后并形成了概念。任何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总是通过意象进行的,没有意象,就永远不可能思考。

为了具体认识思维的性质和特点,有必要对思维进行分类。与其他科学分类一样,用不同的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法。思维类别是按思维内容的性质来划分的,研究思维内容与它所反映的对象客体的一致性。从总体上,人的思维分为个体思维和社会思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综合。就个体思维而言,按照钱学森先生的意见,最基本的有三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同时,他还认为:“虽然划分为三种思维,但实际上人的每一个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交错在起作用。比如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就决不是单纯的抽象(逻辑)思维,总要有点形象(直感)思维,甚至要有灵感(顿悟)思维。所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是讲人的那一类具体思维过程。”[4]

创造思维是人类独有的,是思维的最高形态,是导致一切发明成果的思维方法。在效能上它具有最大的价值,它与一般思维(或称常规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而创造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创造性的概括反映。由于客观物质是分层次的,所以反映这些客体的思维方法也是分层次的,三种主要思维方法只是最基本的,以它们为基础又可以衍生出许多的思维方法,这正是本书各章立意的依据。思维科学是研究意识的一门学问,本书主旨是讨论思维方法,而不是思维科学的理论。所谓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观念化地概括和再现思维客体的工具,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地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在谈论创造思维方法时,我们首先要回答何谓创造力?同时,还有必要从概念上分清创造与创新、发明与发现和创造与开拓的区别,只有科学地理解它们的内涵,才能在实际中正确地应用它们。

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1997)曾说:“心理学文献中没有比‘创造性’这个课题研究得更多和被人理解得更少了。”这说明创造力既是备受人们关注的课题,但又似乎是神秘莫测,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提及这个问题,使我想起古罗马伟大思想家奥古斯丁(A.Augustine,354—430)曾经提出的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起‘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5]其实,“创造力是什么”正像“时间是什么”一样,似乎是人人都明白但又不能说清楚的问题。这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创造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6]

有一次我在给学生讲授“创造思维方法”课时,忽然窗外北风乍起,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即把创造力与风联系起来。我向同学们问道:“请你们告诉我:风是什么?”大家摸不着头脑,没有人举手回答。接着我解释道: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一种“只显其影而不见其形的东西”,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凭借树枝摇晃、飒飒的风声而感知它的存在。同样地,创造力也是一种“只显其影而不见其形的东西”,虽然我们不可以把创造力拿在手上展示给人们看,但它却是物质性的,我们可以时时、事事和处处感知它的存在,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捕捉到它的影子。

近几年来,“创新”一词的使用率特别高,各个部门都提出了创新的口号,如教育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企业创新……对于一个传统文明古国来说,出现创新热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它是我国国民创造意识觉醒的表现。

但是,创新与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教育界,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创新教育的提法更为流行,如创新教育征文竞赛、创新教育学术讨论会,等等。有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就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异同加以区别,以便更有效地推行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一个学科的概念,它是创造学和教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任务是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实践,以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达到开发人的创造力的目的。正如陶行知(1891—1946)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7]。创造是不同凡响的才能,无论是对于抽象的概念或具体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独出心裁”、“别有见地”、“前所未有”和“旷世绝俗”的表现。总之,它至少以独特性与新颖性为条件,其思维方法的特征则是独特性。然而,创新是相对于原有的事物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改良、改革、刷新等意思,它的思维方法是以组合为特征的。虽然创新也是创造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广义上的创造,但它们却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如果要分出次第,那么创造就是第一创造力(或称作“原创力”),而创新只能是第二创造力(或称作“创新能力”)。从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学科分支,也未能形成它的理论体系,它的本意应当是指教育改革,内容包括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此,我认为还是应当提创造教育为好,这既符合国际公认的教育学科分类,又反映出了21世纪新型教育的特征。

科学发明和发现,虽然都依赖于人的创造力,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创造行为,其成果也是不同的。所谓科学发明(或称创造),是指人们运用本身的创造力,首次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研究出来的新成果,研制出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而它们原来是不存在的,或者虽然存在,通过二次创造(即创新)又比原来更先进。然而,科学发现却是不同的,它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工作,首次发觉或证实本来已经存在但尚未被人知晓的事物,如意大利冒险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恐龙化石的发掘,长沙马王堆古汉墓的发掘,月球飞船探知月球上存在大量深冻冰,“火星探路者”观察到火星红色岩石……发现和发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行为方式和方向却是不同的。如果用一句话来表明它们的区别,我想大致可以这样来界定:发现是对历史的肯定,对已存在事实的证明;而发明是把历史推向前进,创造不存在的事物。

至于谈到创造开拓时,有人时常把它们当单词意的词语理解,其实它是由创造与开拓两个词组成的,表示两层意思。对此,陶行知曾作了很精辟的阐述,他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在教育界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试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岂宜随便过去!”[8]面对以创造为特征的21世纪,这一段振聋发聩的箴言,是对创造精神的呐喊,当成为我国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