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艺术类

文化艺术类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该文从怒族的宗教艺术、民俗艺术、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怒族文化艺术中的幽默艺术。该文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性质本身就是文化侵略,但在客观上对推动怒族的文化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该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前怒族教育与原始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口耳相传以及模仿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
文化艺术类_中国怒族

第四节 文化艺术类

《怒族乐器嗒标[5]》 载《民族调查研究》1964年第3期。该文介绍了怒族自制的弹拨乐器嗒标,对其制作方法、定音方法和弹奏曲调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还提供了三首嗒标弹奏曲。

《怒族的古曲舞蹈》 载《民族文化》1983年第3期。文章认为,怒族的古典舞蹈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反映动物形态和动态的古典舞;一类是反映怒族生产生活实践的古典舞;另一类是“古战舞”,即表现怒族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外族侵略的舞蹈。

《怒族的民间器乐——达变[6]》 载《民族文化》1983年第4期。该文认为,“达变”是一种外形酷似琵琶的乐器,但它比琵琶小得多,只有琵琶的三分之一大。

《怒族音乐舞蹈的艺术特点》 李卫才著,载《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该文从音乐、民歌(即叙事歌、喜歌)、乐器、舞蹈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怒族民间艺术有模仿动物声音及形态的特点。

《怒族民间故事》 叶世富、郭鸿才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该书精选了70多个怒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龙女故事、孤儿故事、除妖故事、爱情故事、大力士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这些民间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古代怒族人民同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创世立业、开拓边疆的力量、智慧和美好情操,表达了他们不懈地追求幸福和光明的意志与愿望。

《“达比亚”、琵琶、“乌德”异同考——兼论四度定弦和声的起源》 陈志新著,载《云南民族音乐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该文认为,“达比亚”是小琵琶,其定弦方式很丰富,但与琵琶的定弦方式和观念相去甚远,“达比亚”自有它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不是琵琶的遗制,甚至也不和琵琶同源,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只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史的一种同步现象。

《怒族艺术中的幽默美》 韦世林著,载《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该文从怒族的宗教艺术、民俗艺术、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怒族文化艺术中的幽默艺术。

《怒族独龙族民间故事选》 叶世富、陈荣祥、左玉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该书选编了63个怒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寓言等。这些故事极富民族特色,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诅咒崖》 彭兆清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该书是怒族著名作家彭兆清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录短篇小说8篇。

《解放前基督教对怒族文化教育的影响》 载《民族学调查研究》1996年第3期。该文认为,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性质本身就是文化侵略,但在客观上对推动怒族的文化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49年前的怒族教育》 载《民族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该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前怒族教育与原始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口耳相传以及模仿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此外,还有《云南少数民族教育论文集》(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阐述了有关怒族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和建议等。

《怒族的原始教育》 陶天麟著,载《民族调查研究》1996年第4期。该文认为怒族需要教育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怒族的原始教育正是在这种最基本的需要之下自然产生的。怒族原始教育的种类主要有语言教育、游戏教育、礼仪教育、狩猎教育、采集教育、刀耕火种教育、捕鱼教育、手工业教育、畜牧业教育9个方面。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刍议——以怒江峡谷诸民族为例》 李子贤著,载《思想战线》1998年第4期。该文指出,令人担忧的民族文化现象(怒族为其中之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及家教祭祀已逐渐简化(如丧葬、婚礼)或减少(如驱鬼),有的则已消亡(如祭猎神)。作者认为,为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应建立博物馆即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基地、文化传习馆,保护少数民族民间艺人,让其传承下去,并利用现代化手段,以录像、录音等方式保存传统文化,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教育。

《怒族文化大观》 刘达成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系《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该书记述了怒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体育、哲学思想、政治和军事、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建筑名胜、商业贸易、交通通信、经济生产、怒族文化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怒族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和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怒族文化生态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歌声飞出心窝窝》 曲路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共精选了李卫才收集整理及创作的56首音乐作品。《歌声飞出心窝窝》即是其中一首享誉大江南北,唱响全中国的代表作。这些音乐作品脍炙人口,影响广泛,迄今在怒江各族人民群众中仍广为传唱。

《怒族文学简史》 攸延春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共设8章,第一章怒族概况,第二章神话传说,第三章古歌谣,第四章故事的兴起,第五章民族关系的变化与怒族社会结构的变迁,第六章故事的发展与成熟——怒族民间故事大观,第七章雪山峡谷的韵律——怒族民歌,第八章方兴未艾的怒族当代文学。

《首届怒江大峡谷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程常荣、李绍恩主编,2004年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发。该文集分综合篇、民俗文化、民间文艺、民族源流、哲学、宗教、其他等部分,其中有怒族的图腾崇拜、歌谣浅析、音乐、舞蹈、“乃仍节”朝山文化、猎神崇拜与猎神歌等方面的文章。

《灵性的土地》 彭兆清著,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汇集了作者已发表和新创作的作品48篇,大都是介绍故乡的神奇美丽、奇趣的风土人情,反映在党的领导下故乡发生的巨变,歌颂乡情、友情、亲情。

《兔峨土司衙署印象》 李绍智编著,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兔峨土司衙署是兰坪县乃至怒江州境内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具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迄今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白族土司衙署建筑。该画册共收录珍贵图片122幅,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了兔峨土司衙署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书画作品,将人文地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进一步展现其鲜为人知的文化内涵,将原生态民俗民风与现代怒族人文情景融入其中。

《婚礼歌》 叶世富搜集整理,2007年11月以内部资料形式印发。该书分序歌、创道、谈情、牧羊、剪毛、织毯、接亲7个章节,长达3000多行,章节之间衔接自然、流畅、严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部怒族民间长歌,也是研究怒族社会历史、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丙中洛阿怒民歌》 何林、丁爱华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该书设有概况、阿怒人与阿怒民歌、阿怒“本曲”、阿怒“可汝”、其他民歌形式、余论,附129张彩色图片,50万字。该书为读者了解贡山县丙中洛阿怒支系的民歌形式和文化意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福贡县民间文学集成卷》 霜现月、管云东主编,系《云南民间文学集成》(内部刊行)。该书集福贡县傈僳族、怒族民间文学之大成,容纳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和谚语,这些作品形象鲜明、情节离奇、色彩浪漫、滑稽诙谐。透过这些作品便可体味到傈僳族、怒族在怒江峡谷生存、繁衍的心路历程,它是研究傈僳族、怒族的传统意识和社会心理、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有益读物。

【注释】

[1]王国祥:《怒族研究史略》,载《怒江州民族文史资料丛书·怒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8~14页。

[2]《怒族简史》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怒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3]指亲历、亲见、亲闻某些事件的人士。

[4]指兄亡故,弟未婚者可占嫂为妻。

[5]怒族民间主要传统乐器——“达比亚”的别称。

[6]怒族民间主要传统乐器——“达比亚”的别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