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关系,总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的关系,总供给曲线

时间:2022-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三种经济关系推导出来的。劳动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可以用劳动供给函数和劳动需求函数表示。当实际工资增加时,劳动供给量增加;实际工资减少时,劳动供给量减少。图16-3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函数可以用图16-3的劳动供给曲线表示。

总供给就是总产量,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有关。因此,总供给是一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总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曲线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这三种经济关系推导出来的。这是因为,经济社会的供给能力在长期内依存于劳动的数量与质量(N)、资本(K)、自然资源(L)和技术状况(T),即

Y=F(N,K,L,T)

在短期内,技术、资本存量和自然资源都是既定不变的,因而供给(产量)取决于劳动投入量。而劳动投入量由劳动的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决定。均衡的劳动就业量与生产函数相结合,就得到一定的产量,即

Y=F(N)

假定就业量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取决于名义工资(W)与一般价格水平(P)。当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时,劳动者的名义工资如果不变,则实际工资(W/P)也要变动。但是,当价格总水平变动时,均衡就业量如何变化,各个经济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各学派就以不同的工资假说为基础建立了不同的总供给模型来解释总供给曲线。本章主要介绍古典学派的垂直形状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的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总供给曲线。

古典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现代经济学家根据边际学派等传统经济理论对总供给的分析归纳出来的。这一模型以工资有完全的伸缩性的假说为基础,从工资与就业、就业与产量、产量与工资以及工资与价格关系的分析中得出,说明价格与产量关系的总供给曲线。

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假说的基本内容是: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时,工资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水平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总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劳动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可以用劳动供给函数和劳动需求函数表示。

西方学者认为,劳动的供给是工资和闲暇的函数:①劳动增加闲暇就会减少,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苦,这就是劳动的负效用(边际负效用),工资会带来满足和享受,这是工资的效用。劳动者从工资中得到的效用要能抵销劳动的负效用。在一定劳动量下的工资的效用,就等于这个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如果把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看作是一个既定的量,工资的边际效用就取决于工资量。而工资有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古典学派假设劳动的供给者具有完备的信息,当货币工资提高一倍而价格水平也同时提高一倍的时候,他们不会感到自己的境况比以前好,即不存在货币错觉。因此,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可以写作:

NS=f(W/P)

上式表明,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当实际工资增加时,劳动供给量增加;实际工资减少时,劳动供给量减少。

图16-3 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函数可以用图16-3的劳动供给曲线表示。图中的横轴N表示劳动量,纵轴W/P表示实际工资,NS为劳动供给曲线。当实际工资为W/P0时,劳动供给量为N0;当实际工资上升到W/P1时,劳动供给量增加为N1,当实际工资降到W/P2时,劳动供给量减少为N2

劳动的需求来自厂商,厂商投入劳动要素是为了获取最大化利润。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劳动的边际成本就是实际工资,劳动的边际收益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厂商为使利润极大化,就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从整个社会而言,劳动需求总量由实际工资等于边际产量而决定,即

W/P=MPL

式中:MPL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当劳动的边际产量为既定时,劳动的需求就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即实际工资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实际工资下降,劳动需求增加。因而劳动需求函数可以写为

ND=f(W/P)

如图16-4所示。在图16-4中,ND为劳动需求曲线。当实际工资为W/P0时,劳动需求量为N0,当实际工资上升为W/P2时,劳动需求量减少为N2,当实际工资下降为W/P1时,劳动需求量增加为N1

当劳动需求和供给相等时,劳动市场达到均衡,即

ND(W/P)=NS(W/P)

图16-4 劳动需求曲线

图16-5 劳动市场的均衡

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就决定了实际工资水平和均衡就业量。如图16-5所示。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决定了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为W/P0,均衡就业量为N0

根据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这时所决定的就业量一定是充分就业时的就业量。因为,如果存在失业,即劳动供给大于需求,实际工资水平一定会迅速下降,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会使厂商增加工人,失业消除;反之,如果存在过度就业,即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实际工资水平就会迅速上升,厂商就会削减工人,过度就业消除。因此,劳动市场均衡时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

根据总生产函数Y=F(N),总产量决定于总就业量。由于劳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均衡就业量是充分就业量,因此,均衡就业量通过生产函数决定的总产量是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我们可以用图16-6(a)和(b)来说明这一点。

图16-6 充分就业量与充分就业产量

图16-6(a)和图16-5一样是劳动市场均衡图,这时决定的实际工资为W/P0,就业量为N0。图16-6(b)是总生产函数图,总生产函数曲线Y=F(N)的形状表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当就业量为N0时决定的产量水平为Y0

古典学派是以货币数量理论为出发点来说明价格和名义工资的决定的。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名义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水平同比例变动,名义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仅仅影响价格水平而不影响其他实际变量。价格水平随货币数量的增加而提高,随货币数量的减少而下降。货币数量论可以用来说明价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的决定。

如图16-7(a)所示是根据方程MV=P•y或M=KY=KPy做出的,横轴表示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纵轴表示价格水平,曲线M0和M1表示不同货币数量。在短期中假定Y0不变,V或K为常数,则当货币存量为M0时,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0,当货币存量由M0上升到M1时,价格水平提高到P1,可见价格水平完全取决于货币数量。

图16-7(b)所示的横轴表示名义工资水平,纵轴表示价格水平。当图16-7(a)中的Y0、M0已知从而P0已知时,通过图16-7(b)中的实际工资率W/P,便可以确定同P0相对应的货币工资率W0。当货币数量由M0增加到M1,从而价格水平从P0提高到P1时,通过图(b)中的实际工资率W/P,便可以确定同P1相对应的货币工资率W1。实际工资没有变化仍为W/P,提高的只是货币工资。可见,货币工资取决于货币数量,货币数量的变动从而价格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工资水平,也并不影响产量水平,即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位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供给完全缺乏弹性。

图16-7 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水平

可以用图形转变的办法来描述古典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及其所分析的产量、就业量、价格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图16-8 古典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16-8中,图(a)为劳动市场均衡图,与图16-5完全相同,图(a)的NS和ND相交于E点,决定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水平W/P0和充分就业量N0。图(b)是生产函数图,表明就业员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总产量为Y0。图(c)为45°线图,45°线表示该线上任何一点到横轴与纵轴上垂直的距离是相等的。通过该图,可以把纵轴上的Y0转换到横轴上。图(d)表示价格水平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当价格水平为P0时的实际工资为W/P0,充分就业为N0,产量为Y0。由于价格水平P的变动不影响实际工资的数值,充分就业量N0也不受名义价格水平的影响,同样由充分就业量N0决定的总产量Y0也不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因此,不论P的数值为多少,Y的数值总是等于Y0,也就是经济社会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AS,该线与原点的横抽距离就等于Y0

凯恩斯主义模型是对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发展。这两个模型的关键差别在于工资行为的假说不同。凯恩斯主义是以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为出发点。这一假说的含义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的供求如何变化,工资也不会低于这一水平,从而具有向下变动的刚性,但在这一最低限度之上,工资则可以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变动,从而具有向上的伸缩性。

这一假说是对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假说的修正。按照古典的说法,劳动供给和需求都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劳动供求达到均衡时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得出垂直总供给曲线。凯恩斯对古典总供给模型的劳动需求曲线并没提出异议,但对劳动供给曲线提出了批评。理由有二:第一,按照古典模型的劳动供给曲线,劳动供给量的大小应取决于实际工资的多少。由于实际工资的多少取决于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因此,一定的实际工资决定一定的劳动供给量,即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稍有提高便会减少劳动的供给量。但这一点与事实不符。实际上,当名义工资不变而价格上升引起实际工资下降时,一般说来在短期内劳动供给量并不减少。第二,工会与厂商进行工资协议时,它们所规定的只能是货币工资。至于由此而导致的实际工资的高低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如价格水平。既然无从确切决定实际工资的高低,也就谈不上劳动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的古典的劳动供给曲线了。

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的劳动供给曲线,但并未明确提出自己的劳动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关于劳动供给曲线的观点进行了解释:由于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下降。然而,由于劳动者具有“货币幻觉”,劳动的供给量就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而是货币工资的函数。可以用图16-9来说明凯恩斯主义的劳动供给曲线以及劳动市场的均衡。

图16-9 凯恩斯主义的劳动供给曲线

在图16-9中,ND曲线仍然与古典的劳动需求曲线相同,两条NS(NS0、NS1)曲线即为凯恩斯主义的劳动供给曲线。当劳动供给曲线为NS0时,货币工资为W0而价格水平为P0,实际工资为W0/P0。在现有的最低限度的货币工资条件下,劳动者愿意提供从零到充分就业N1之间的任何劳动数量。在N1之后,只有提高货币工资才能得到更多的劳动量。

当劳动供给曲线为NS1时,货币工资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到P1,实际工资W0/P1减少到原有的实际工资W0/P0之下。这时,由于存在“货币幻觉”,因此,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和原有的相同。在货币工资W0以下,劳动的供给量为零,当劳动供给大于充分就业量N0时,劳动供给量随货币工资提高而增加,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古典模型在理论上排除了失业存在的可能性,而这与现实不符。

图16-9可以表示凯恩斯所指出的非自愿失业的状态。当货币工资为W0而价格水平为P0时,ND和NS相交于A点,对应的就业量为N0,非自愿失业量力(N1-N0)。因为,此时愿意接受现有的最低限度的货币工资W0而从事劳动的人数为N1。如何消灭非自愿失业呢?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主张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从而降低实际工资来增加就业,消除失业,对此,凯恩斯主义主张提高价格水平,降低实际工资的办法来消除失业。即只要提高价格水平到P1,使实际工资减少到W0/P1。这样,ND和下降的NS1线相交于B点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量为N1

可以用图16-10(a)、(b)、(c)、(d)来说明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图16-10 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推导

在图16-10中,图(a)是和图16-9一样,表明劳动市场均衡情况。货币工资为W0,当价格水平为P0时,实际工资为W0/P0,劳动的供给曲线为NS0,NS0与劳动的需求曲线ND相交于A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0;当价格水平上升为P1时,实际工资降为W0/P1,劳动的供给曲线为NS1,NS1和劳动的需求曲线ND相交于B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1,实现了充分就业。

图(b)是生产函数图。根据生产函数y=F(N)所表示的关系,产量取决于就业量。该图表明,当就业量为N0时,相应的产量为Y0;当就业量为N1时,相应的产量为Y1

图(c)是45°线图。该线被用来把纵轴上的Y0和Y1转换到横轴上。

图(d)是总供给曲线图。AS为总供给曲线,它表示产量与价格的关系。当价格水平为P0时,产量为Y0,当价格水平上升到P1时,产量为Y1。图中的AS线分为两部分。B′点以下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这表明,在货币工资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价格水平上升,实际工资下降,就业量和产量增加,价格水平和总供给水平同方向变动。B′点以上是一条垂线,表明已经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

图16-11 简化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还将该曲线加以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如图16-11所示。西方学者把图中的由垂直和水平段组成的曲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亦称作简单的凯恩斯模型。该线的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之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价格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产量,而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后,无论价格水平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总产量也不会增加。

L形总供给曲线所依据的假设是:当存在严重失业时,工资变动极小或根本不能变,即工资具有刚性,从而失业会持续一段时期。据解释,在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增加劳动投入量,劳动的边际产品也不会减少,厂商可以在既定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达到充分就业之后,所有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价格水平提高只能使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使产量增加。

新古典综合派则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之前,生产成本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总供给价格缓缓上升。因为质量最好和最容易获得的生产要素会最先被利用,随后才是次一些的或更次一些的质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质量好的比质量次的效率高、成本低。随着产量的扩大,由于生产要素投入是按先高质量后低质量的顺序排列,因此,生产成本会随产量扩大而上升。随着产量和资源使用量的扩大,使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加大,这会抬高生产要素的价格,使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当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在接近充分就业时,也接近其供给的极限,导致总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理性预期学派强调了预期对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他们提出从整体和长期来看,人们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即预期值与未来的实际值是一致的。他们对传统总供给曲线所做的修改和补充就是在其中增加了一个预期变量,并分析这种预期对总供给的影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之一——卢卡斯总供给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完全同意传统经济学的劳动的需求和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W/P)的观点。但他们强调,在考虑到人们的预期的条件下,在决定实际工资的大小时,劳动供给方面的价格和劳动需求方面的价格不一定是相同的。

劳动者得到的与资本家所支付的工资只是货币工资(W)。要得到货币工资代表的实际工资就要用价格(P)去除货币工资(W)。资本家在决定其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大小时,应该用他的产品的价格去除货币工资。因为,只要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资本家为使用这一劳动而必须支付的成本(实际工资),他就会增加雇佣的劳动量,直至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实际工资相等为止。这就是说,资本家在决定劳动的需求时,都会按照实际价格水平去计算他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大小。

与资本家不同,劳动者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他们并不熟悉各行业的现行的实际价格,他们在计算实际工资时所用的价格是预期的价格水平(P)。如果预期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一致,产量就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反之,如果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不一致,实际产量就会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相背离。

卢卡斯总供给方程就是说明附加了价格预期时总供给的决定。卢卡斯总供给方程是:

式中:Yt为现期产量,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Pt为实际价格,t-1Pet为劳动者在t-1期对t期价格预期的数值,β是产量Yt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可以看作是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当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即Ptt-1Pet时,实际产量等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Yt。如果实际价格高于预期的价格水平,Ptt-1Pet,资本家会将它看作是自己产品相对价格上升的结果,从而认为实际工资下降,增加产量和就业。相反,如果实际价格低于预期的价格水平Ptt-1Pet,厂商会将它看作是自己产品相对价格下降的结果,从而认为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于是,减少产量和就业。因此,实际产量与充分就业产量的背离,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或者说资本家采用的实际价格与劳动者采用的预期价格不一致的结果。

可以用图16-12(a)、(b)、(c)和(d)来说明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图16-12 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在图16-12(a)中,劳动供给曲线为NS,ND0、ND1,ND2为不同价格实际水平P0、P1、P2时的劳动需求曲线。假定实际价格P0与预期的价格Pe相等,即P0=Pe,这时ND0与NS0相交于E0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0。当实际价格上升到P1而预期价格仍然不变时,劳动的需求增加,劳动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到ND1,ND1与NS1相交于E1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1。当实际价格下降到P2而预期价格仍然不变时,劳动的需求减少,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到ND2,ND2与NS相交于E2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2

在图16-12(b)中,当就业量分别为N0、N1、N2时,根据总生产函数就决定了产量水平分别为Y0、Y1和Y2。通过图(c)的45°转换线,就得到图16-12(d)。

图16-12(d)中,ASE为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它表示当预期的价格水平为一定数值时,在不同实际价格下提供的产量。从图16-12(d)中可以看到,当实际价格水平和预期价格水平Pe相等时,ASE曲线与Y0垂直线相交。此时实际价格和预期价格水平部等于P0。这时的产量就是充分就业的产量。

图16-13 不同预期价格下的总供给线

图16-12(d)中的ASE线推导时以某一给定的P0为起点。如果Pe可以具有许多不同的数值,则相对于每一Pe数值都存在着一条相应的ASE曲线。每一条ASE曲线与Y0垂直线相交之点都代表预期价格Pe和实际价格相等,如图16-13所示的E1。在该点,两者相等的价格水平大于P0。如果Pe的数值小于P0时,两者相等的价格水平小于P0点。

新凯恩斯主义是以原有的新古典综合派为核心,包括一切维护凯恩斯学说的人。新凯思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对凯思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修正和发展。新凯恩斯主义者吸取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等学派的观点,用工资黏性假说替代工资刚性假说。工资黏性假说的基本含义是: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工资的这种变动不是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与工资的变动之间存在时滞(lag time)。

按照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的解释。劳动者的代表(工会)与资本家通过讨价还价以后缔结劳动契约,规定货币工资的大小。契约一经签字,不论客观情况如何,劳资双方必须遵守。在契约的有效期限内工资是粘着不变的。这就是说,在这种契约关系之下,工资的调整会慢于劳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

可以用图16-14来说明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图16-14和图16-12的形状相同。图16-14(a)中的ND0和NS分别代表劳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它们都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但在事实上,资本家所支付和劳动者所得到的只是货币工资。同理性预期学派一样,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资本家在决定劳动的需求时,是按照实际价格水平去计算他所支付的实际工资的大小,而劳动者在决定供给量时只能以他们预期的价格水平作为根据,因为他们不像资本家那样能够准确地知道实际价格水平,从而根据一定的预期价格Pe,与资本家签订契约,规定货币工资W0。因此,劳动供给曲线所使用的价格是Pe,而劳动的价格是实际价格。

在同一时期内,实际价格水平是可以经常变动的,而资本家是按照实际价格来决定对劳动需求的。如果P0=Pe,这时ND0和NS相交于E0点,决定了就业量(充分就业且)N0;如果实际价格为P2(P1>P2),ND0使处于ND2的位置,ND2与NS相交交于E2点,决定了就业量为N2。可以看到,从不同的实际价格可以得到不同的就业量。

图16-14 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根据这些不同的就业量便可以在图(b)的生产函数中得到不同数值的Y。通过图(c)的45°线把Y的数值由纵轴转换到横轴。

根据图16-14(a)中的各个实际价格和(d)中各个产量,便可以得到图(d)中的许多对相应的价格和产量的数值,把这些数值所决定的各点联结在一起,便得到总供给曲线ASE。该线也称作新凯恩斯主义的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

新古典综合派或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在短期中,由于工人存在“货币幻觉”以及受到事先签订的合同的限制,劳动供给曲线总是保持不变,只是劳动需求曲线随价格水平上升而向右上方移动,从而使就业和产量水平上升,形成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这是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工人的“货币幻觉”会消失,劳动者可以知道实际价格的数值,并根据实际价格水平来决定货币工资的大小,这就是说工资可以自由伸缩。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劳动者会要求货币工资相应上升,从而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相应移动,因而使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相交于充分就业的数值。因此,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由于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意味着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潜在产量线。如图16-15所示。

图16-15 短期和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图16-15(a)中,潜在产量线为一条垂线,潜在产量线与横轴相交于Y* ,该点代表充分就业产量。AS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它向右上方倾斜,与垂直的潜在产量线相交。图16-15(b)为长期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ASL是一条垂线,与垂直的潜在产量线重合。古典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长期的总供给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