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时间:2022-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期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根据这一假定,可以推导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等于充分就业产量的垂直线。因此,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大量地增加产量,较少提高价格水平。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常规的总供给曲线。当潜在GDP变动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一、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1.总需求的含义

总需求(AD)是指在每一个一般价格水平上对一国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也是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各部门总的计划支出之和。它分为四大块: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

2.总需求函数的含义

总需求函数表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更多高水平的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3.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曲线(简称AD曲线)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图10-17)。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由投资增加或储蓄减少导致,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则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图10-18)。

图10-17 总需求曲线

图10-18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原因:

第一,如果经济处于中间区域,任何影响IS、LM曲线移动的因素,都将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自发支出增加导致的IS曲线的右移、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的LM曲线的右移,将右移总需求曲线。而储蓄、税收与进口的增加所导致的IS曲线向左移、货币供给量的减少所导致的LM曲线向左移,将左移总需求曲线。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增加总需求,右移总需求曲线;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减少总需求,左移总需求曲线。

第二,在特殊情况下,IS曲线的移动或LM曲线的移动不一定能移动AD曲线。①在凯恩斯区域,LM曲线的移动不能移动AD曲线: 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降低利率,也不增加投资,从而也不会增加总需求。②而在古典区域,IS曲线的移动不能移动AD曲线: 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挤出效应极大,以至于总需求不变。

二、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1.总供给的含义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一般价格水平上能够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2.总供给的基本影响因素

第一,总生产函数(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Y=F(L,K,r)。总生产函数说明: 实际GDP供给量Y由劳动L、资本K以及技术水平r决定。

第二,潜在GDP。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实际GDP供给量称为潜在GDP。在经济周期中,就业围绕充分就业波动,实际GDP围绕潜在GDP波动。

第三,宏观经济的短期(macroeconomic short run)。它是指实际GDP上升到潜在GDP之上或下降到其之下的时期。同时,使失业率上升到自然失业率之上或下降到其之下。

第四,宏观经济的长期(macro economic long run)。它是指长到足以使实际GDP等于潜在GDP和存在充分就业的时间框架。

3.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的过程

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供给水平的过程为:

第一,价格变化影响实际工资水平。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与价格变化方向相反。

第二,实际工资变动影响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变动。一般说来,劳动供给与实际工资同方向变动,劳动需求与实际工资反方向变动;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共同决定实际就业量。

第三,就业量的变化引起产量的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就业量增加时,供给量(产量)随之增加。

(二)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总供给曲线(AS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它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而得到。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图10-19 总供给曲线

(三)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短期总供给曲线是表明在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总供给曲线如图10-19所示。

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1.古典总供给曲线

古典经济学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具有灵活变动的性质。因此,劳动力市场常常是出清的(即供需相等),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的水平上。根据这一假定,可以推导古典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一条等于充分就业产量的垂直线。如图10-19中的dc线段,垂直于横轴,表明价格变动而总供给量不变。这是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它是一种长期的趋势。

2.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如图10-19所示,其中的ab线段平行于横坐标,表明价格水平不变,总供给不断增加。由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工资、价格是黏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而且工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值而不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在价格水平不变情况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情况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作为工资和价格黏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条件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力。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在充分就业收入之前,总需求的变动对产出具有重大且持久的影响,对价格的影响则相当小。因为当时有大量的闲置资源,总需求的增加在增加厂商产量的同时,几乎不会提高资源或要素的价格(失业); 要素价格不变使得平均成本不变。因此,总需求的增加必然大量地增加产量,较少提高价格水平。故此时扩张性政策有很大的效果。

3.常规的短期总供给曲线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地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以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就是常规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0-19中的bc线段,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供给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它是在短期内,当货币工资率、其他资源价格和潜在GD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描述实际GDP供给量和价格水平呈同方向运动的关系的曲线。由于资源接近于充分利用,产量增加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成本增加,最终使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的,同时又是经常出现的,因此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或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四)总供给曲线的变动

一般认为,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不变的,但短期总供给曲线和古典(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可以变动的。总供给曲线变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潜在GDP的变动、货币工资率及其他资源价格的变动。

1.潜在GDP的变动

当潜在GDP变动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主要由三个原因导致潜在GDP发生变动: 充分就业的劳动量的变化、资本量的变化和技术进步。

2.货币工资率及其他资源价格的变动

当货币工资率或石油价格等其他资源的货币价格发生变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不变。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就是将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模型(图10-20)。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交于充分就业收入时,就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与价格水平的稳定。这是经济体系的最佳状态。

(二)总需求曲线变动时的均衡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当总需求发生变动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会发生以下影响:

1.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均衡价格不变

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情况下,由于没有充分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不变; 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物价水平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均衡的价格不变。

2.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均同方向变动

在一般短期总供给曲线情况下,由于资源已接近充分利用,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物价水平上升; 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即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国民收入和价格均同方向变动(图10-21)。

图10-20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图10-21 一般总供给曲线变动时的均衡

3.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价格同方向变动,而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

在古典(长期)总供给曲线情况下,由于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总需求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国民收入不变; 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导致均衡的价格同方向变动,而均衡的国民收入不变(图10-22)。

(三)总供给曲线变动时的均衡

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会产生以下影响,如图10-23所示: 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价格水平下降; 总供给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图10-22 古典总供给曲线变动时的均衡

图10-23 总供给曲线变动时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决定,是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

(四)通货膨胀及其对策

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收入高于充分就业收入水平时,价格水平往往较高,发生了通货膨胀。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政策左移总需求曲线以降低通货膨胀率

宏观经济学在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状态时,主要是通过说明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来完成的(图10-24)。

从图中可以看出,短期的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低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图10-24 紧缩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

第二种情况是,当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从AD向右移动到AD'时,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二者都处于很高的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高涨状态。

(五)滞胀

如果经济开始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当短期总供给曲线受到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如原材料价格上升或工资提高以及垄断等因素)而向左移动时,就会形成产量或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的滞胀局面。此时,没有相应的对策,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

现在假定短期总供给曲线由于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和工资等提高)而向左移动,但总需求曲线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可以用图10-25表示。

在上图中,AD是总需求曲线,AS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图10-25 治理滞胀凯恩斯主义政策失灵

阅读资料

总供给与总需求错位,房价调控实质是调节收入分配

房地产价格一路飙升,引发了对房地产市场的再度宏观调控。其实,房价不单是一个价格问题,而是经济增长模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等体制性障碍在房地产市场的集中体现。这与房地产的多重属性如基本消费品、财产属性、投资品属性及衡量社会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状况的社会和政治属性有关。

自1998年后中国经济遭遇了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新增长点难觅等困扰后,由于房地产业的关联产业带动效应很强,对经济增长指标的促动作用非常明显,本身也创造大量就业,因而自然成为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周期的领头羊。而活跃的房地产行业又吸引了经济飞跃过程中迅猛积累甚至泛滥的货币财富大量涌进。

在这种产业增长背景下,房地产业容易形成价格虚高。首先,房地产是缺乏供给弹性的要素资本,随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供给弹性越小的要素价格增长得越快。其次,房地产的真实需求往往比较稳定,但投机需求随预测而变化,极其不稳定,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加剧了房产投资的非理性和“超前消费”倾向。

目前,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平均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幅度,不仅低收入家庭买不起,连中等收入家庭也望而却步。高房价还产生了“挤出效应”,导致居民的其他消费进一步萎缩。另外,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以及房地产消费“散户时代”的到来,国内游资与海外热钱相互汇集,通过银行杠杆的放大效应,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上的追本逐利行为。由此,投资需求正取代自住需求而成为住房增量需求的主要力量。

一旦房价越来越脱离基于自住用途的购买力,就会给实际经济发出错误的信号,同时引起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终会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错位。首先,房价高企意味着投资房地产会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业,导致银行贷款投向的区域、品种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或者说难以用正常的成本获得生产所必需的资金。其次,投资买房属于不真实的购房消费,经过炒作,进一步不合理地推高房价,对于最终的住房消费交易是有害而无益的。再次,房价泡沫使房产持有者与非房地产持有者、大都市圈与地方圈的资产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社会分配的不公,形成阶层对立。

目前,投资型占主导的市场现状反映了房地产的“市场失灵”。在任何体制下,住房都带有浓厚的社会性和政策性,原因在于住房可视为商业性与政策性的混合,其业务既有商业性经营部分,也包括政策性部分。政府应该自觉发挥在百姓安居中所要扮演的重要公共角色,调节房地产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矛盾,实现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确保房地产业的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障性和市场性、经济拉动性和经济破坏性能够处在一个合理的博弈区间内。

在住房已成为居民财产结构中最重要资产的背景下,调控房价不是遏止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不是让房价一味下行,而是引导社会财富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医疗、教育一样,住房也应该体现社会保障的应有含义,应该同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结合起来。如同分蛋糕,不能因为富人坐的位置好,就通吃,穷人位置差,就吃不到。特别是,在我国物业税缺位的情况下,持有房地产意味着可以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增值而不支付任何费用。同时,住房供给结构应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而不是将低收入者排斥在外。自住型购房力争限价,投机型购房力求限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要实现“三个为主”的合理定位,即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如果将资金投向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中、低档普通住宅,投资的结果既可以满足社会需求,又可以增进社会财富。反之,盲目地炒地、炒高档楼宇,表面上热闹,实际上供求关系严重失调,泡沫就不可避免了。

本章小结

1.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是均衡的国民收入。当不考虑总供给这一因素时,均衡的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2.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储蓄函数是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增加消费,国民收入增加; 增加储蓄,国民收入减少。

3.乘数理论是指自发的总需求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乘数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从而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多。

4. IS曲线也称投资储蓄曲线,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也称货币供给曲线,是指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5.总需求曲线表示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表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是可以增加的。

7.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均衡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的决定。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图中,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

关键词

总需求 消费与储蓄函数 乘数理论 IS曲线 LM曲线 IS-LM模型 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