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时间:2022-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所讨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以两部门经济为前提的。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的。居民户的预期消费是其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为了分析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需要再做出些假定: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从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出发,可以认识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前面所讨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以两部门经济为前提的。但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政府为了使经济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必然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财政政策实现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变动政府的收入和支出的数量。

政府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政府税收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直接税,它是对财产和收入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就是负税人,无法转嫁税收负担。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工资税、个人所得税、公司利润税、资本收益税以及财产和遗产赠予税等。另一类是间接税,它是对商品和劳务征税,其特点是纳税人并不是负税人。属于这类税收的税种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和进出口税等。

政府税收作为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漏出对总需求起收缩作用,这是因为税收可以使可支配收入Y减少。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Y减去NT,当净税率为t时,假定NT=tY,则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

YD=Y-NT=Y-tY=Y(1-t)

图12-11 净税收与消费函数曲线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居民户能持有(支配)的收入为税前收入乘以(1-t)。当纯税率为0.2或20%时,税后收入或可支配收入只是税前收入的0.8或80%,其余的20%交给了政府。

居民户的预期消费是其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MPC,那么净税收扣除后的边际消费倾向MPC′=MPC×(1-t),假定本来边际消费倾向为0.7,那么,净税收扣除后的边际消费倾向MPC′=0.7×0.8=0.56,如图12-11所示。如果没有税收,国民收入Y与可支配收入YD相等。消费函数CC表示居民户在国民收入的每一水平上愿意消费的数量。但现在居民户仅消费增加的每一单位国民收入的0.7×0.8=0.56。与国民收入相联系,受净税收的影响,消费函数曲线CC向下移动到CC′。正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降低,所以总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国民收入降低。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者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但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需求的影响方式不同。政府购买直接引起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增多,转移支付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多,从而引起对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加。

为了分析三部门经济中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需要再做出些假定:

(1)撇开折旧,只讨论国内生产净值NDP的决定,所以投资仍指净投资。

(2)政府的收入全部来自个人所得税。间接税和公司利润税都为零,同时撇开政府转移支付。

(3)公司利润全部分配,不存在未分配利润。

根据这些假定,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和个人收入(PI)都相等,但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却小于个人收入(或国内生产净值),因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收入,即DPI=NDP-T。

在以上条件下,宏观均衡的条件是什么呢?

国内生产净值现在按定义是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是消费支出(C)、净投资(In)和政府购买(G)的总和,即

NDP=C+In+G

宏观均衡是总需求(即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和总供给相等,如果用Y表示总供给,则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Y=C+In+G

根据以上假定,现在Y就是国内生产净值NDP,即总供给。而总需求包括消费支出、计划净投资和政府购买。在三部门经济中,总供给

Y=NDP=DPI+T=C+S+T

上述宏观均衡条件也可以写作:

C+S+T=C+In+G

等式两边消去C,那么宏观均衡条件为

S+T=In+G

或   T-G=In-S

假定C=6000亿元,In=2000亿元,G=2000亿元,总需求=C+In+G=10000亿元。如果计划储蓄S=2500亿元,T=2500亿元,那么总供给=C+S+T=11000亿元,超过了总需求1000亿元,这时宏观经济就不均衡,储蓄与税收的总额超过净投资与政府购买的总额,其差额就是非意愿存货投资1000亿元。

从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出发,可以认识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当存在政府税收和政府购买时,国民收入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均衡,成为均衡的国民收入。假定存在闲置资源,工资和价格缺乏伸缩性,那么对总需求来说,消费支出是可支配收入的递增函数,假定边际消费倾向MPC=0.75,消费函数为C=130+0.75YD,意愿投资In=1000亿元固定不变,政府支出也假设固定为2000亿元;再假定税收函数为T=40+0.2Y,即边际税率(也就是NDP变化引起税收的变动)MTR=0.20,即NDP每增加1元,税收增加0.2元。这样,NDP增加1000亿元,税收增加200亿元,可支配收入就增加800亿元。根据以上假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变动如表12-3所示。

表12-3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构成  单位:10亿元

图12-12 三部门的均衡收入

从表12-3可以看出,均衡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元。除此之外,任何收入都不能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当边际消费倾向MPC=0.75,In=1000亿元,G=2000亿元时,只有10000亿元的NDP才是均衡收入。在这一收入水干上,储蓄S=DPI-C=7600-7000=600(亿元),税收T=2400(亿元),S+T=In+G=3000(亿元)。

以上结果也可以用图12-12表示。在图中,横轴表示NDP (Y),纵轴表示消费支出C、意愿投资In和政府购买G之和。在图中,三部门经济的总需求曲线C+In+G与消费曲线C平行。因为In和G是固定的,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发生变化。45°线表示沿此线总供给Y与总需求总相等。于是总需求曲线C+In+G与45°线的交点E3决定均衡收入Y3。如果没有政府购买,那么消费和意愿投资决定的均衡收入为Y2,没有投资,那么国民收入水平为Y1,而且有Y3>Y2>Y1。由于存在政府购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因而使国民收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消费曲线C表示的是边际消费倾向一定时消费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关系,而图中的横轴表示的是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可支配收入,因此,消费曲线C表示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的关系。但由于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减去税收,所以当边际税率MTR=0.2时,收入每增加1元,税收就增加0.2元,税后收入的增加额0.8元就是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假定MPC=0.75,每增加1元的国民收入,消费支出将增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75%,即0.75×0.80=0.60。消费曲线反映了从国民收入到可支配收入再到消费支出的变动过程,因此,消费曲线C的斜率为0.6。这一斜率表示国民收入(这里是国内生产净值)每增加1元,消费增加0.6元。

如果用t表示边际税率,YD表示可支配收入,T表示税收,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为C=a+bYD。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减去税收,即YD=Y-T。而税收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税收又是收入的函数。假定这一税收函数为T=T0+tY,在这里,T0为常数,t表示边际税率,可支配收入YD=Y-T=(1-t)Y-T0,消费函数C=a+bYD就可以写成:

C=a+b(1-t)Y-b T0

由于均衡收入Y=C+I+G,即

Y=a-b T0+b(1-t)Y+I+G

则有

Y=(a-b T0+I+G)/[1-b(1-t)]

这就是三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的代数表达式,如果知道消费函数、税收函数、投资和政府支出,就可以求出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我们已经知道,乘数就是支出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与支出最初变动量的比值。本章第四节里我们仅简单分析了投资乘数,现在我们分析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所得税增加会使支出乘数变小。比如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8,税收为零,那么乘数K为

K=1/(1-b)=1/(1-0.8)=5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仍为0.8,而税率t为0.25,那么支出乘数K变为

K=1/[1-b(1-t)]=1/[1-0.8(1-0.25)]=2.5

这是因为,当有了税收,税收函数为T=T0+tY以后,均衡收入的公式变成:

Y=(a-b T0+I+G)/[1-b(1-t)]

因此,投资I或政府支出G (其实还包含自发消费a)的任何变动,都会使收入变动1/[1-b (1-t)]。可见,所得税降低了乘数。显然,乘数的降低是因为有了税收,同时可支配收入也减少了。

实际上,三部门中投资乘数与政府支出乘数从形式上来看是一样的。用KI表示投资乘数,用KG表示政府支出乘数,那么三部门的投资乘数与政府支出乘数可以表示为

KI=KG=1/[1-b(1-t)]

除了这两个乘数之外,还有税收乘数。税收的增加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减少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税收的减少使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就会增加总需求,引起国民收入若干倍增长。因此,税收与均衡的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税收同样存在乘数效应。

然而,减税1元对收入变化的影响,却没有增加政府支出1元对收入变化的影响那么大。这是因为,政府支出(购买)增加1元,一开始就会使总需求增加1元。但是,减税1元,只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1元。在这1元中,只有一部分用来增加消费,其他部分用来储蓄。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75,则减税1元所引起的增加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消费增加0.75元,即总需求只增加0.75元。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75,税率t=0.20,如果税收减少800亿元,则可支配收入就增加800亿元。这将诱致消费支出增加600亿元(800×0.75=600)。这笔增加的支出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600亿元。这是第一轮收入的增加。这600亿元收入中有20%要作为税收,即120亿元(600×20%)作为税收,税后480亿元成为可支配收入,它又引致消费增加360亿元(480×0.75=360)。这样,最终收入的变化将是:

ΔY=600+600×0.8×0.75+600×0.8×0.75×0.8×0.75+…

即   ΔY=600×(1+0.6+0.62+0.63+…+0.6n-1

ΔY=600×2.5=1500

就是说,减税800亿元,引起国民收入增加1500亿元,这一结果可以用图12-13表示。

图12-13 税收乘数 (单位:10亿元)

在图12-13中,800亿元的减税使消费曲线(C+I+G)向上移动600亿元,成为(C′+I+G)线,结果使国民收入从10000亿元提高到11500亿元。

上述变化用符号表示为

ΔY=-ΔT×b / [1-b(1-t)]

如果用KT表示税收乘数,那么上述的税收乘数可以表示为

KT=-b / [1-b(1-t)]

转移支付的增加也会增加总需求,从而使产量和国民收入增加,增加转移支付与减少税收的效果相同,即都会引起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支出和储蓄两部分,两部分的比例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0.75,边际税率t=0.2,如果政府增加转移支付800亿元,可支配收入就增加800亿元,引致消费支出增加600亿元(800×0.75),这笔增加的支出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600亿元。这600亿元收入中有20%作为税收交给国家,那么可支配收入增加480亿元,又引致消费支出增加360亿元,这样,最终收入仍和减少税收800亿元的增加数相同,为1500亿元,用符号表示为

ΔY=TR×b / [1-b(1-t)]

如果用KTR表示转移支付乘数,那么上述转移支付乘数可以表示为

KTR=b / [1-b(1-t)]

值得注意的是,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的绝对值虽然相等,但符号相反,因为增加税收,使总需求下降,而增加转移支付,则使总需求上升。

由于政府支出(这里仅指政府购买)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因此,如果政府增加支出和增加一笔与支出相同数额的税收时,国民收入一定会增加。仍拿上例来说,假定政府增加800亿元的支出,税收也相应增加800亿元,政府增加的支出数额和税收数额相等,预算收支相抵,预算平衡,但国民收入显然会增加500亿元。这是因为,政府支出增加800亿元,使收入增加2000亿元(800×2.5),而增加税收800亿元,只会使收入减少1500亿元(800×1.875),两者相抵,收入增加500亿元。

政府支出增加和税收增加同一数目,是一种平衡预算,其结果是国民收入增加,其增加额等于政府支出乘数与税收乘数的差额乘以这笔增加的支出或税收。其公式为

国民收入增加额=(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支出(购买)或税收增加额

在上例中:ΔY=800×(2.5-1.875)=800×0.625=500

两个乘数的差额(0.625)称为平衡预算: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购买)乘数-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表明,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等额的税收会引起实际产量的上升。若用KB表示平衡预算乘数,则

KB=KG +KT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包括个人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还取决于出口,或者说净出口。

净出口是指一国的出口(X)大于其进口(M)的余额。用NX表示净出口,则有NX=X-M。加进了外贸,考虑到净出口的情况下,国民收入为

Y=C+I+G+X-M

显然,进出口的变动也同其他注入和漏出一样会引起国民收入(实际产出)的变动。

假定消费函数为

C=a+bYD

个人可支配收入为

YD=Y-T+TR

在净出口NX中,当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时,进口随之增加,当国民收入下降时,进口随之减少。进口是收入的增函数。

设进口函数M=M0+mY(M0为自主性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在进口中,一部分是同收入水平没有关系的进口,即不管国内收入水平如何,都必须进口的,另一部分是同收入有密切联系的进口。收入水平越高,进口额度越大。

关于出口X,甲国的出口,可以看作乙国收入水平的增函数,乙国收入水平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甲国的出口,进而影响甲国收入水平;同样,甲国的收入变化也会影响乙国的出口和收入。假定甲国的出口额只占乙国进口额的极小部分,乙国收入变化对甲国出口额没有多大影响,也就是假定甲国的经济规模较小。在这样小国模型中,进口是收入的函数,出口则是外生变量或者说外生支出,即X=

于是,我们有如下的均衡产出或收入模型:

此模型确定的均衡产出水平为

此式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产出的表达式,它表明均衡产出水平是由消费函数参数a和b、投资I、政府购买G、税收函数参数T0和t、转移支付TR、出口X以及进口函数参数M0和m等因素所决定的,其中,a、I、G、TR和X对Y的贡献为正,其中任何一项的增加,都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T0、M0对Y的贡献为负,为经济的消极因素,它们与国民收入成反方向变化。

图12-14 四部门的均衡收入

从图12-14中可看出,在没有国外经济部门的条件下,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Y1,加进了外国部门以后,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所决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2,由于总需求的增加,使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由Y1增加到Y 2

同时,我们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产出表达式中可以推导出外贸乘数。

如果对均衡产出表达式中Y对X求导,即

dY/dX=1/[1-b(1-t)+m]

它表示出口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动额。由于b、t、m皆为小于1的正数,而一般情况下有b>t>m,故外贸乘数大于1,出口额增加使产出水平上升,进口额的增加降低产出水平。

在封闭经济中,1/(1-b ) > 1/ [1-b(1-t)],两者都大于对外贸易乘数,这主要是由于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进口商品上。

无论两部门、三部门还是四部门经济,只要总需求等于总供给,都可以决定国民收入水平。但是,这种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未必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我们已经知道,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就是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而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依总需求而定,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当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和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不相等时,两者之间就产生了差额,这个差额就是“缺口”,因此有:

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在存在通货紧缩缺口的情况下,意味着社会总需求不足,企业非意愿存货增加,厂商缩减现有生产水平,降低实际产出和就业水平,引起失业,最终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所以,通货紧缩缺口意味着经济面临衰退的压力,资源闲置浪费。

通货紧缩缺口如图12-15所示。

图12-15 通货紧缩缺口

在图12-15中,Y2表示充分潜在的或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社会总需求曲线为AE2,它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为OY2。而社会实际总需求为AE1,由于AE1<AE2,所以它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Y1,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国民收入Y2。AE2>AE1,它们之间的差为通货膨胀缺口,即图中的FE2。从图中也可以看到,由于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总需求和总供给只能在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的Y1达到均衡。充分就业收入与均衡收入之差为缺口与自发乘数的积,即

ΔY=K•ΔAE

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水平时的国民收入水平所形成的缺口。在存在通货膨胀缺口的情况下,意味着存在过度发出需求,即社会在充分就业状态所生产的产品仍不能满足需求的要求。然而,由于经济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社会已没有可扩大实际产出的劳动力和其他闲置资源,不可能再增加实际产出。在这种经济上,价格水平必然上升,所以,当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经济将面临物价普遍上涨的压力。经济只能在远远高于充分就业收入的名义收入水平上达到均衡。

通货膨胀缺口如图12-16所示。

图12-16 通货膨胀缺口

在图12-16中,Y2表示充分就业的或潜在的收入水平。社会总需求曲线为AE2,它所决定的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2。而实际总需求为AE1,由于AE1>AE2,所以它所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为Y1,高于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国民收入Y2。AE1>AE2,它们之间的差为通货膨胀缺口,即图中的FE1。由于通货膨胀缺口存在,导致物价水平上涨,经济最终将在高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Y1上达到均衡。Y1>Y2,它们之间的差称为乘数和缺口的乘积,即

ΔY=K•ΔAE

人们一直崇尚节俭,节俭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一种传统美德。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开源节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但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便产生了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越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这是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固民收入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增加。这可以用图12-17来说明。

图12-17 节俭的矛盾

在图12-17中,储蓄曲线从S0移动到S1表示储蓄的减少,从S0移动到S2表示储蓄的增加。S0与I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0。S1与I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1,S0>S1,Y0<Y1,表明由于储蓄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增加了。S2与I相交于E2,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2,S0<S2,Y0>Y2,表明由于储蓄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减少了。

根据上述观点,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约的悖论”。但必须指出,节俭的悖论,有其存在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矛盾。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时,节俭就能抑制过高的总需求,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达到充分就业。特别是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需要强调积累,增加生产能力,就要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