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宗族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分析

宋元宗族制度的发展过程及分析

时间:2022-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代的社会变动对宗族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门阀士族宗族制的衰落,导致了宗法人伦关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弱化。统治者对重建宗族制度给予了大力支持,采取了诸如旌表义门[4]、政策法律上给予支持等方式来扶助宗族的发展。同时,对宗族制度重建贡献最大的当属官僚士大夫。他们肩负着复兴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宗族制度的重建活动中。

二 宋元宗族制度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宗族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与前期的宗族制度相比,宋元宗族制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以祠堂、族谱、族田作为收族手段的宗族形态,宗族的官僚化,宗族制发展形成南盛于北的局面,族权与政权相分离[3]

唐宋时代的社会变动对宗族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门阀士族宗族制的衰落,导致了宗法人伦关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弱化。面对“世道衰,人伦坏”的现实,统治者和官僚士大夫阶层都感到必须要重建宗族制度,以此来巩固专制统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秩序。统治者对重建宗族制度给予了大力支持,采取了诸如旌表义门[4]、政策法律上给予支持等方式来扶助宗族的发展。同时,对宗族制度重建贡献最大的当属官僚士大夫。他们肩负着复兴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宗族制度的重建活动中。

张载较早对宗族重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他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者。宗子法废,后世尚谱牒犹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遂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或问朝廷何所益?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如此则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国家。”[5]张载是将明谱系、立宗子法作为“收宗族、厚风俗”的要务,希望借此来维护宗族长远发展及国家统治秩序。同时,他亦对家庙和祭祀祖先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程颐也提出了建家庙及祭祖的看法,他认为:“士大夫必建家庙。庙必东向,其位取地洁不喧处。设席坐位皆如事生,以太祖面东,左昭右穆而已。男女异位,盖舅妇生无共坐也。姑妇之位亦同。太祖之设,其主皆刻木牌,取生前行第或衔位而已。妇各从夫。每月告朔,茶酒。四时:春以寒食,夏以端午,秋以重阳,冬以长至,此时祭也。每祭讫,则藏主于北壁夹室。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寒食则又从常礼。祭之饮食,则称家有无。祭器坐席,皆不可杂用。庙门,非祭则严扃之,童孩奴妾皆不可使亵而近也。”[6]他还主张取消在祭礼上贵贱之别,放松对民间祭祖代数的限制,“自天子至于庶人,五服未尝有异,皆至高祖。服既如是,祭祀亦须如是。其疏数之节,未有可考,但其理必如此。七庙五庙,亦只是祭及高祖。大夫士虽或三庙二庙一庙,或祭寝庙,则虽异亦不害祭及高祖,若止祭祢,只为知母而不知父,禽兽道也。祭祢而不及祖,非人道也”[7]。这种祭礼僭越了古代礼制中诸侯甚至天子之礼,士大夫可以祭及高祖和先祖,逐渐形成了一种“庶民化”的宗法伦理,为民间宗族组织的由小宗向大宗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是继张载、程颐之后另一个提倡重建宗族制度的理学家,并且,他为此进行了具体设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方案——《朱子家礼》。朱熹《家礼》的内容涉及建立祠堂、墓祭始祖和先祖、设立族田、族长、家法、家礼等,“其方案兼顾大小宗法精神,祠祭的对象是高、曾、祖、祢四代祖先,未出五服。墓祭的对象则是始祖、先祖,祭祀者是出了五服的亲尽族人。朱熹的主张重点在于小宗祠堂之制,但又不局限于此,亦为大宗族人祭祖和收族提供了方案。随着小宗的发展及向大宗的过渡,他的方案展示了宗族的发展前途”[8]

宗族制度重建过程中,不仅有张载、朱熹等著名理学家在理论建设方面的大力倡导,更有如以欧阳修、苏洵、范仲淹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在躬行实践,以实际行动为当世之表率。欧、苏两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修撰的族谱——《庐陵欧阳氏家谱》及《眉山苏氏族谱》,其内容、体例较前代族谱丰富,主要有谱序、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还有类似传记、祠堂记文的记载。欧阳修、苏洵两人创修族谱,是为了满足本族需要,“使谱谍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谱为例而审求之”[9],同时也意在为天下提供修撰样本,“以告当世之君子,盖将有从焉者”[10]。“他们创立的小宗谱法为后世修谱提供范例,其断自可见之世,详亲略远和征实存真的叙法也对后世的修谱影响颇深”,“实为宋以后中国族谱之张本”[11]

作为宗族形态三大特征之一的族田,其最著名的践行者便是范仲淹,他创设立了范氏义庄,并以此作为维护宗族利益的重要方式及手段,此举为世人所称道[12]。范氏义庄主要由义田、义学和义宅构成,其运行是以义庄规约为依据的。义庄以义田为物质基础,以福利宗族为主旨。其设立目的是为维护宗族的整体利益,并使其能够拥有长远发展的基础[13]。范氏义庄成为当时官僚富室推崇、效仿的榜样和范本,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兴建义庄的风气,且一直持续到后世的元明清诸朝,元代史料介绍精英设立宗族义庄时多提到“仿范文正公义庄之成规而有所损益”,足见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