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休克的种类不同,其发展过程也有差异。临床出现典型的休克症状,病情恶化,故又称临床进展期。应当指出,并非所有休克患者都一定发生DIC,也就是说,DIC并非是休克晚期必经的过程。DIC一旦发生,由于休克与DIC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病情恶化,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将产生严重影响。休克发展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休克晚期又称难治期或不可逆期。

第二节 休克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始动环节亦不相同,但各类休克都有一个共同发病环节,即微循环障碍。休克是一种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由于休克的种类不同,其发展过程也有差异。根据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一种典型休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3期。

一、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缺血性缺氧期)

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以缺血为主,故称缺血性缺氧期。此期机体以动员各种代偿机制来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属于休克的代偿阶段。

休克的动因,如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内毒素、疼痛等,均通过不同途径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后者可使除脑、心以外的器官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大部分血流通过直接通路和动静脉吻合支流入小静脉,微循环灌流量随之急剧减少,组织缺血缺氧。此外,在休克时体内还产生其他体液因子,如交感兴奋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刺激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血管紧张Ⅱ和血栓素A2都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一方面引起皮肤腹腔内脏特别是肾脏的缺血缺氧,另一方面却具有一定的代偿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一)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其机制是:①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血管总阻力增高;②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③循环血容量增加,因为毛细血管前阻力收缩,毛细血管内压下降,组织液重吸收增加;④心输出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使心输出量增加。

(二)血液重新分布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由于不同脏器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导致血液重新分布,皮肤、腹腔内脏、肾的血管收缩,而心、脑重要生命器官血管张力无明显变化,血液的重新分布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休克期(休克失代偿期、淤血性缺氧期)

如果病人在休克初期未能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由于微循环持续缺血和组织缺氧,病情发展进入休克期,此期微循环变化以淤血为主,也称为淤血性缺氧期。临床出现典型的休克症状,病情恶化,故又称临床进展期。

休克期组织缺血缺氧加重,CO2乳酸堆积,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降低;缺氧和酸中毒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ATP的分解产物腺苷堆积,这些物质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大量涌入毛细血管网,由于毛细血管的后阻力大于前阻力,组织血液灌入多而流出少,大量血液淤滞在微循环。缺氧和酸中毒使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不断外渗,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血液流变学改变在微循环淤血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浆外渗,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与嵌塞,这些变化使微循环血流更趋缓慢。

三、休克晚期(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休克期持续较长时间以后,休克进入晚期,由于缺氧和酸中毒加重,微血管平滑肌麻痹,对任何血管活性物质均失去反应,称为微循环衰竭期。微血流流态紊乱和凝血系统被激活,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其机制是:①微血流流态紊乱,由于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和血液黏度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血池及微血流淤泥形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停滞;②凝血系统被激活,这是由于持续缺氧、酸中毒和内毒素作用,血管内皮受损,内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而某些休克原始动因,如创伤、烧伤等,常伴有大量组织破坏并释放组织因子,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应当指出,并非所有休克患者都一定发生DIC,也就是说,DIC并非是休克晚期必经的过程。休克发展过程微循环变化如图12-1所示。

img76

图12-1 休克发展过程微循环变化

DIC一旦发生,由于休克与DIC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病情恶化,对微循环和各器官功能将产生严重影响。这是因为DIC引起的出血使血容量进一步降低;微血管广泛栓塞,使回心血量减少,重要器官缺血加重,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发展到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休克晚期又称难治期或不可逆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