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加工的抑制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语言加工的抑制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3 语言加工的抑制机制及其相关研究就语言加工研究而言,过去强调心理表征的建构,主要用有关概念的激活扩散来说明这种建构的过程。语言加工中的抑制通过对工作记忆的内容进行控制,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无碍于认知加工的主动压抑过程。

4.3 语言加工的抑制机制及其相关研究

就语言加工研究而言,过去强调心理表征的建构,主要用有关概念的激活扩散来说明这种建构的过程。近来的一系列研究则发现,和激活一样,抑制是语言加工中两个相辅相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加工过程。语言加工中的抑制通过对工作记忆的内容进行控制,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或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无碍于认知加工的主动压抑过程。

4.3.1 语言加工中抑制的功能与程度

Hasher等(1999)认为,语言加工中的抑制机制主要有删除、限制和阻止通达三种功能。删除功能表现为通过删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或压抑曾经有关而不再有关的信息激活,以驱除工作记忆中的无关信息。限制功能则表现为通过阻止优势反应来实现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控制,排除对信息的不正确解释。抑制的删除与限制功能在干扰信息激活后起作用,是抑制机制的后作用过程。与后作用过程相对的是抑制的前作用过程,它是抑制的阻止通达功能。该功能在干扰信息被激活之前就起作用。它通过阻止干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使之不被激活或更难以被激活,以使有足够的空间来加工有关信息。

不少研究发现,抑制在语言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有效的语言加工活动既需要激活有关的目标信息,同时又需要抑制无关的干扰信息(Gernsbacher,1990;Kintsch,1998)。对于抑制效率降低导致认知效率差的原因,Harnishfeger和Bjorklund(1993)认为,抑制效率降低会导致无关信息进入并保留在工作记忆中,侵占了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这样就使加工有关信息的工作记忆空间相对减少,认知效率降低。Gernsbacher和Faust(1991)认为,抑制效率高低是语言理解能力存在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由于理解能力低者不能高效抑制(包括阻止无关信息的激活,限制和删除已激活的无关信息)语言加工中的无关信息,因而在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表征含有较多的无关信息。

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抑制与激活在语言加工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同一个体抑制加工效率存在高低差异,但对抑制加工是否有意识参与,存在不同的意见。Neil和Westberry(1987)认为抑制加工受意识主动控制,它在分心信息激活之后发生。Kintsch(1988)持与上述类似的观点,认为语言理解过程包括建构和整合两个阶段。建构阶段受意识控制较少,主要是激活起作用。整合阶段则受意识控制,激活和限制都起作用,抑制发生在分心信息的激活之后。Gernsbacher和Faust(1995)的看法和上述观点不同,认为抑制既可以在分心信息激活前起作用,又可以在分心信息激活后起作用。抑制在分心信息激活前起作用时受意识控制较少,此时它表现为自动加工。例如,在理解多义词过程中对它不符语境含义的抑制。抑制在分心信息激活后起作用时才受意识控制,此时它表现为控制加工。例如,在实验中要求被试抑制对指定信息的加工。

上述学者一般都承认抑制在语言加工的后期起着重要作用,但对于它在加工前期是否起作用意见不一。应该看到,意识是否参与抑制加工,情况非常复杂。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意识是否参与抑制加工,与语言加工的阶段有关。在语言加工的后期,抑制加工基本上是有意识的,但抑制也可以发生在加工的前期。抑制发生在语言加工的前后阶段,是抑制的前作用过程和后作用过程。通常前者要比后者受意识的影响程度小,加工速度快。如果抑制无关信息的行为是前作用过程,后续的加工会因为受无关信息的影响小,而表现为加工速度快的自动化加工方式;与此对应的抑制后作用过程,因为前一阶段未能对无关信息加以抑制,致使后续加工因受无关信息的干扰,而出现加工速度较慢的控制加工方式。

此外,语言加工中抑制无关信息是否受意识影响,还与加工对象和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及加工者对加工对象熟悉程度密切相关。对于简单的加工对象和任务,以及加工者熟悉的加工对象,被试抑制加工中受意识的控制较少,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反之抑制加工受意识的控制较大,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例如,在汉字加工中,抑制与整字不一致的成字声旁(或形旁)的语音(或意义)属于自动抑制的性质;在词加工中,抑制合成词中与整词意义不一致的词素意义一般也属于自动抑制的性质(Zhou & Marslen-Wilson,1999a、1999b;Zhou et al.,1999)。而同是语言单位词,如果需要深层次复杂加工,例如,抑制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其加工的自动化程度要比字词低(Gernsbacher & Faust,1995;周治金等,2004)。至于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句子和课文,由于对它们加工要涉及词汇、句法等若干复杂内容,其加工中意识的参与程度应该更高,加工的自动化水平会更低。

4.3.2有关抑制的语言理解模型

为了解释人们怎样理解句子和课文,Kintsch(1988)在建构-整合模型(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Mode)中首先将抑制的思想引入对语言理解过程的解释。该模型认为,理解句子或课文包括建构和整合前后两个阶段。建构阶段主要是自动加工方式,受意识控制较少。理解者根据所输入的语言信息,结合相关知识,自下而上建构一个原始的、不连贯的命题网络。这一过程相对不受语境制约,使用规则也极为粗糙。所形成的表征结构松散,混杂着许多无关的信息。整合阶段则受意识控制,满足各种限制的加工过程。理解者通过扩散激活或抑制的加工过程,进一步激活跟语境一致的信息,抑制或清除无关信息。同时,整合词汇、句子和课文的信息,逐步形成一个连贯和稳定的心理表征。在该理论看来,无关信息先激活,而后受到抑制。Kintsch的抑制加工过程属于控制加工,因此是有意识的加工。另外,该理论对抑制的机制缺乏实质性的说明。

此后,Gernsbacher(1990)提出了结构建造框架(Structure Building Framework)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理解要建立一个连贯的心理表征。其过程为:在最初接受的信息基础上建构一个基础表征,当后续接受的信息适合已建立的结构时,就把所接受的新信息映射(Mapping)到这个结构上,并发展成一个新结构。不适合时则需要另外建立一个新结构。记忆单元(词、结构规则等)是结构和表征的建造材料。记忆单元由输入的信息自动激活。如果已激活的记忆单元是正在发展的结构所需的,则得到增强(Enhancement),其激活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否则就受到抑制(Suppression),激活水平得以降低,乃至去激活。增强与抑制是语言理解时心理表征建构过程中的两种加工调节机制。Gernsbache认为抑制是一种积极压制(Suppress)激活的过程。抑制加工包括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种成分,既包括有意识的抑制加工,又包括无意识的抑制加工。该理论认为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这一建构过程要受增强与抑制两种加工机制的调节。调节的观点要比建构-整合理论中的抑制思想更加具体。该理论用已建的心理结构说明新信息的增强与抑制,抑制加工包括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这些都是对抑制加工机制比较明确的解释。

结构建造框架理论最初是为了说明英文句子和课文的理解过程而提出来的。国内学者把这一理论用于汉语句子和课文、词和构词语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