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的抑癌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常见的抑癌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信息传递等多种重要过程,当抑癌基因表达异常时,可导致肿瘤发生。目前仅对Rb和p53两种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比较了解。Rb基因异常还见于肺癌、乳腺癌、骨肉瘤、前列腺癌、肝癌等许多肿瘤,进一步证实了Rb基因的抑癌作用。Rb基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E-2F阻抑细胞周期。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

(一)常见的抑癌基因

目前已确定的抑癌基因有10多种,其产物的功能多种多样,见表11-2。

表11-2 常见抑癌基因的一些生物学特性

(二)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

抑癌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信息传递等多种重要过程,当抑癌基因表达异常时,可导致肿瘤发生。目前仅对Rb和p53两种抑癌基因的作用机制比较了解。

1.Rb基因 最初发现于儿童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正常情况下,视网膜细胞含有活性Rb基因,控制着视网膜细胞的生长以及视觉细胞的分化,Rb基因一旦失活(基因缺失或突变),细胞周期被破坏,则视网膜出现异常增殖,形成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异常还见于肺癌、乳腺癌、骨肉瘤、前列腺癌、肝癌等许多肿瘤,进一步证实了Rb基因的抑癌作用。

Rb基因比较大,编码的蛋白质为p105,它定位于13q14,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形式,其表达量及磷酸化程度和细胞周期密切相关。非磷酸化为活性形式,能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增殖。Rb基因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E-2F阻抑细胞周期。E-2F是一类激活转录作用的活性蛋白,在G0、G1期,Rb蛋白处于低磷酸化型,可与E-2F结合成复合物,使E-2F失活;在S期,Rb蛋白被磷酸化而与E-2F解离,使结合态的E-2F变成游离态,细胞立即进入增殖阶段。当Rb基因发生缺失或突变时,丧失结合、抑制E-2F的能力,细胞不受Rb基因的负调控,于是细胞周期被破坏,增殖活跃,导致肿瘤发生。

2.p53基因 最早是作为癌基因被发现的,后来证实具有转化作用的p53都是其突变体,而野生型p53在维持细胞正常生长、抑制恶性增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一种抑癌基因。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

p5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为p53,是一种核内磷酸化蛋白,有三大功能区:核心区、酸性区、碱性区。其作用机制可能在多个方面:①抑制细胞周期,阻止细胞通过G1期,p53蛋白与DNA特异序列结合,发挥强转录因子的作用,活化p21基因转录,使细胞停滞于G1期;②监控DNA的完整性,一旦细胞DNA遭到损害,则抑制解链酶活性,并与复制因子A相互作用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有“基因卫士”之称;③诱导细胞凋亡,若DNA修复失败,p53蛋白即启动程序性死亡过程,诱导有癌变倾向的突变细胞自杀性死亡,防止细胞癌变。

当p53突变后,不仅失去野生型p53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而且具备癌基因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