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5世纪欧洲纺织作坊

15世纪欧洲纺织作坊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生产对象,种茶是德昂族重要生产形态。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迁移半山半坝地区,以旱地耕种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家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德昂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结束了被压迫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生活。这种纺织技术一直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的衣服、裙子、包头巾等多是棉制品,皆为妇女纺织。德昂族狩猎一般是为了保护庄稼,防止野兽
生产习俗_中国德昂族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

img29

茶 园

(一)茶的种植

我们无法追溯德昂族人是先有茶的种植,还是先有水稻的种植。根据古歌《达古达楞格来标》的记述,应当是茶先进入德昂族人的生活,无法想象德昂族的祖先们饿着肚子喝茶的情景,但情愿相信自己的肉身都来自天庭的茶仙这个美丽传说。至少,《达古达楞格来标》证明了茶和德昂族人古代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且反映了德昂族人早期对茶叶的图腾崇拜。

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自古以来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种茶的年代无资料记载,仅有山野里茁壮生长着的一些野茶树和曾在古丝绸之路上最早贩卖茶叶的历史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就有茶文化。德昂族与茶叶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而有着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情结。历史上德昂族有过几次大的迁徙,但凡是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一般都有大片茶树遗迹留下来。在盈江县德昂族过去的居住地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老茶树,铜壁关附近也有成片的老茶林;在瑞丽市户育乡的雷弄山上,德昂族留下了好几片茶林,现经当地居民修整改造,仍是当地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德昂族善于种茶,更善于用茶,如“出生茶”“成年茶”“集会茶”“社交茶”“恋爱茶”“定亲茶”“成亲茶”“敬老茶”“上房茶”“和睦茶”“祭祀茶”等,茶成了德昂族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俗始终伴随着每个德昂族的生命历程。究其根源,茶叶对德昂族先民的生活显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性,茶之于德昂文化有着悠久的联系。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生产对象,种茶是德昂族重要生产形态。

(二)稻谷的种植

img30

收割稻谷

德昂族先民进入农业经济的年代很早,信奉“谷娘”比信奉佛祖还要看得重要。国内德昂族居住在滇西南,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得宜,是古代中国通往印度的“蜀身毒道”(西南丝路)的必经之道。处于这条丝路之上的德昂族先民——濮人进入农业经济的时代很早,《华阳国志》曾记载说这里“土地肥沃,宜五谷”。古代德昂族的农业、手工业曾有过辉煌的时代,大约在西汉时期德昂族先民就在德宏坝区或半山区开垦了许多水田,种植水稻。传说德昂族人还用过象耕,有铁锄和铁犁,可见其犁耕种植稻谷的时间之早。后来,因为部落战争德昂族被迫迁移山区后,又在山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并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进行旱谷生产。德昂族的耕作技术普遍高于当地其他民族,尤其是水田耕作的精细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水田一般都是两犁两耙,薅一两次草。水田和园地上都使用农肥,这在当时滇西南各民族中是最先进的。由于耕作技术先进,产量也较高。如今在芒市、遮放等地还留下许多德昂族先民的村落和德昂族所开水田的遗址。《勐果占壁》一书中曾提及。

德昂族近代主要生产活动依然是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产。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迁移半山半坝地区,以旱地耕种为主。德昂族人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德昂族人的旱地耕种分为固定耕地和轮歇耕地,广种薄收。固定耕地多在缓坡、河谷较平地带或居所附近,种玉米、菜蔬等。轮歇耕地多数为头年种植荞麦、苏子、饭豆,以增加土质肥力,次年种植旱谷,第三年复种荞麦、苏子、饭豆等,第四年轮歇,经数年待山地长出灌木杂草,再砍种。同时期德昂族人以雇农的身份耕种坝区傣族土司管辖的水田。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国家新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德昂族摆脱了悲惨的命运,结束了被压迫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甘蔗,柠檬、橡胶、八角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三)棉花、竹的种植

许多史料记载德昂族人有种植棉花的生产活动,德昂族人还有产“蚕桑、绵绢、彩帛、文绣”的记载,《华阳国志》亦记德昂先民——濮人“尤善于纺织”。汉晋时期德昂族先民就利用棉花、木棉、苎麻等为原材料,织成洁白不受污的桐华布,并加以染色。这种精致的木棉织品深受其他民族的欢迎,商贾们不仅将其运往内地,也运往身毒(印度)。这种纺织技术一直保留至今,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的衣服、裙子、包头巾等多是棉制品,皆为妇女纺织。

今天,德昂族人棉花种植的盛况已经找不到痕迹,在瑞丽南桑寨的已迁离的老寨还有一个老棉树年年结出很小的棉桃。我们只能从德昂族人的纺织和染色手工艺的发展去推测当年棉花种植的繁盛。以此类推,德昂族人的棉花种植应早在西汉之前。

德昂族人与竹子的关系和茶一样渊源较深,凡是德昂族人居所附近都种植着茂盛的竹丛。德昂族人的生活与竹密切相关,建房取材是竹子,生活生产用具也多是竹子,饮食也离不开竹子。多种植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剌竹等。德昂族人生活的山区沟箐里还有许多野生竹,成为德昂族人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

(四)采集、捕鱼、狩猎

采集是德昂妇女农闲时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经济来源。雨季来临,野生植物生长旺盛,德昂族妇女便开始采集各种野生植物,如鲜竹笋、野芹菜、鱼腥菜、薄荷、野山药等。还采集各种菌类,如鸡棕、木耳、白生、香菌、胭脂菌等,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捕鱼是德昂族男子的生产活动,常用捕鱼方式有鱼笼、渔网、围塘排水等。鱼笼是自己编制的竹篾笼,各地区大致相同,多为喇叭状和水壶状。喇叭状鱼笼德昂语叫“娃格戛”,用一根龙竹制成,竹节剖成细条,四周扎上竹环,直到笼口,状如喇叭。水壶状鱼笼叫“格戛”,用细竹片编织成壶状带椭圆扁形,底座为四方形,能站立。鱼笼设有竹盖,两侧有耳,系以藤带,笼底添一小门,高3厘米,宽2厘米,小门内两边各编20多条小竹排棍,若鱼溜进竹笼,竹排张开,入笼之后竹排紧闭,鱼便无法逃。渔网过去是用火麻线织成,现改用尼龙绳编织。围塘排水就是把水沟两头筑成小坝,把水排干捕鱼。也有用石灰捕鱼和火药炸鱼的。

德昂族人所捕之鱼,多为自食,极少出售。

德昂族全民崇信小乘佛教和传统的民间宗教,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灵,花鸟虫草都和人一样有一条命,伤害任何一条生命都是有罪的。小乘佛教的信仰有着不同教派,汝卖支系信仰的“润”派,可以喂猪养鸡,允许青年人杀生;而“别列”和“梁”支系信仰的是“左底”和“多列”教派,严禁杀生,见杀不吃,闻声不吃,不能养猪、鸡,每户仅一只公鸡司晨,饲养的牛也是为了耕作。德昂族狩猎一般是为了保护庄稼,防止野兽、鸟类践踏。也有在春节期间结伴上山,群聚围猎,猎具多为弓弩和火药枪。

如今德昂族已经没有任何狩猎活动。

二、历法与农耕历法

(一)历法

德昂族因为没有文字,无本民族的历法。推算季节更迭和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借用傣历。对于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却没有自己语言记叙的历法,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德昂族使用的傣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月是阴历月,即以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固定双月29天,单月30天,大小月相间,除八月份外,其余各月的日数都是固定不变的。年是太阳年,即以太阳沿其轨迹运行一周为一年,每年12个月,全年354天。19年设七个闰月,闰月固定在九月,闰九月也是30天。

德昂族还利用干支纪年,也能用十二干支来推算出生日子和为子女命名。这种计算法,主要借用农历,但有本民族称谓。

(二)农耕节令

德昂族的农耕节令也是按傣历节令计算。每月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傣历一月,傣语称“冷金”,德昂语称“布久乌”,即阳历11月、农历十月,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是打谷、砍柴、砍伐轮歇地灌木丛等。

傣历二月,傣语称“冷干木”,德昂语称“布久艾”,即阳历12月、农历十一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扎草排、盖房、修房、纺织、犁板田等。

傣历三月,傣语称“冷桑木”,德昂语称“布久哦”,即阳历1月、农历十二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扎驮柴、犁板田、火烧山地等。

傣历四月,傣语称“冷细”,德昂语称“布久迫温”,即阳历2月、农历一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扎修水沟、整秧田等。

傣历五月,傣语称“冷哈”,德昂语称“布久帕”,即阳历3月、农历二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泡水田、撒秧等。

傣历六月,傣语称“冷贺”,德昂语称“布久多”,即阳历4月、农历三月,主要生产活动是犁田、敲土垡、耙田等。

傣历七月,傣语称“冷结”,德昂语称“布久布”,即阳历5月、农历四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栽秧、犁旱地、撒旱谷等。

傣历八月,傣语称“冷别”,德昂语称“布久达”,即阳历6月、农历五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栽秧、栽苏子、薅旱谷地等。

傣历九月,傣语称“冷高”,德昂语称“布久迪”,即阳历7月、农历六月,主要生产活动是薅秧、铲玉米地等。

傣历十月,傣语称“冷西木”,德昂语称“布久格”,即阳历8月、农历七月,主要生产活动是铲苏子、铲二道玉米等。

傣历十一月,傣语称“冷西埃”,德昂语称“布久格雷乌”,即阳历9月、农历八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收旱谷、收玉米、挖土、撒豌豆等。

傣历十二月,傣语称“冷西双”,德昂语称“布久格雷艾”,即阳历10月,农历九月,主要生产活动是收割水稻等。

德昂族不但根据季节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根据季节变换进行社交、恋爱、结婚和参加宗教祭祀等活动。虽然没有自己文字的历法,但有自己语言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季节歌。

“正月到五月,农暇季节,是青年男女相互集会、社交和谈恋爱的时光,小伙子带上芦笙,姑娘准备好草烟。”

五月歌云:“冷细壳枯布来,准哈枯布拔……”意思是五月过后,小伙子不能串姑娘了,要赶快整秧田,耕地,心情十分不安定。

六月歌云:“冷贺腰北忍歹,尼忍合木。”意思是进入六月后,心要安定下来,男子扛起犁头,女子拿起锄头去山地。

七月歌云:“听到山林斯布布鸟叫,尼马雀叫,大家去撒谷种。”

八月歌云:“冷别桑来……”的时节,大家要去整秧田,撒秧。

九月歌云:“冷高具来,南尾部来……”意思是禾苗已经长高,快去薅秧。

十月歌云:“冷西木额的墨郎,冷西埃飘更歹。”芭蕉花开始结果了,谷穗就要打苞,青年人的心又要浮动了。

十一月歌云:“冷木埃郎,冷西木双间若。”稻谷黄,开镰收割庄稼忙,祈求稻谷装满仓。

十二月歌云:“歹歪木间卡翁娘,歪间登翁勒。”家家户户舂粑粑,姑娘小伙穿新装,喜喜欢欢过新年。

此外,德昂族人还能根据气候变化来掌握节令,能通过观察鸟雀和昆虫活动的征兆及云彩呈现来预测晴雨。

德昂族的家庭按性别年龄来安排农活和家务劳动,男性老年人放牧、编织竹器、看守山地,老年妇女舂碓、煮饭、带小孩子、照料家务,成年男子主要从事砍伐、开地、锄地、犁田、驮运谷物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成年妇女从事薅铲、撒种、收谷、割草、种菜、采集及纺织、染色、背水舂谷等家务劳动,儿童则帮助家人照看弟妹及做一些轻微的家务活。

德昂族劳动季节安排表(按傣历):

img31

三、生产工具

德昂族远古时代的生产工具主要有木器、竹尖器,木锄、木犁。

德昂族的主要生产工具紧紧围绕着农耕生产和家庭经济活动的需要。种类繁多,几乎每一个生产活动和工序都有专门的工具。

img32

铁制生产工具   摄影:莫罕亮

在田间劳动的工具主要有耕牛、铁犁、耙、锄头、钐刀、砍刀、弯刀、斧头、镰刀、锯齿镰刀、挑箩、谷箩等;家庭生活生产工具主要有纺轮、织机、三角铁、石杵臼、脚碓、石磨、捕鱼工具等。

四、手工业生产

穿过历史的烟尘,我们从坐落在距陇川五千米寂静凄凉的德昂族女王宫的古城遗址,以及那些平整的铺石路面、古朴的石拱桥、掩隐在荒草树木中的佛寺、佛塔遗迹,还有近年纷纷出土的精美陶器、瓷器、铜器、玉石雕像、木浮雕等,可以看出德昂族人的手工业,在历史上曾有过相当辉煌繁盛的发展。德昂族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了自己的银匠、铁匠、木匠、石匠、篾匠和先进的制陶技术。德昂族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技术,一方面随着德昂族在军事上的失败、政治经济的衰落而衰落了。到近代,他们只有为数不多的铁匠能打制和修理农具和刀、斧等,但因缺乏原材料而难以维持。另一方面,阿昌族的铁器和工艺品生产迅速发展,他们生产的工具和银饰品又比德昂族的精致,加之汉族铁匠的产品也进入德昂族地区中,德昂族的传统技术渐渐被淘汰了。20世纪50年代,镇康军弄大寨的德昂族中还有一位能制作精巧饰品的银匠,他生产妇女用的银手镯、银耳坠、银项圈和男子常用的银烟盒、银烟袋嘴等,广受德昂族、佤族的喜爱。总之,在德宏州历史上,德昂族的石匠、木匠、铁匠、银匠的手艺和制陶、煮硝、制火药、制蔗糖、加工茶叶等方面的技术,除阿昌族外,是其他民族所不及的。

纺织是德昂族妇女的一项主要家庭手工业,在历史上就有相当发展,镇康德昂族的父系大家庭里就存在过从事手工纺织的专业人。德昂族妇女用自己种植的棉花和麻,利用在背水及下地劳动往返的路上捻线,在家则用竹木制纺车纺线。当纺出的线积累到能织一件衣服或一条裙子时,她们就将它织成布。近代,英美等国的机纺棉纱进入缅甸和我国边境市场,为了节约时间,德昂族妇女有时也直接从市场上购买棉纱织布。若织的布用于做衣服,都是先织布后染色;若是织裙子则先把棉纱染成所需要的各种颜色,再纺织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裙子。此外,镇康德昂族除织棉布自用外,多纺织麻布,制成麻袋到市场上出售。

(一)石匠

如今,在德宏境内的许多地区都还有德昂族人建造的石拱桥、石板镶嵌的水井、石板铺成的道路,石板建造的广姆塔和佛寺门前的石狮上镂刻的各种花卉、马鹿、怪兽等石刻,刻工精湛细腻,栩栩如生。在女王宫遗址依稀可见四周有荒埋的条块石基环绕的遗迹,盈江、瑞丽等地方还有在德昂族人居住过的地方留下来的长条块石基。明代德昂族人在德宏建造的广姆佛塔基座与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存留下来的许多佛塔基座惊人的相似。从这些远古时代留下来的遗址废墟中残留下来的石基上不难看出,德昂族在当时已有了相当先进的建筑水平,许多建筑如佛寺、佛塔与现今柬埔寨的吴哥窟的建筑有诸多相同,如石雕、浮雕等。并与居住在柬埔寨的高棉族语言有40%是相通的,我们不得不相信德昂族是个与石头有着某着神秘关联的民族。而今,德昂族的石工技术大多已在历史长河中淹没,德昂族人如今居住的村寨里只能看见历史残余。

img33

陇川县德昂族女王宫遗址上出土的花砖及汉白玉佛像   摄影:张义和

img34

德昂族老宅的木雕窗花栏外观   摄影:张义和

(二)木匠及雕刻

德昂族的木匠能建木、竹两种干栏式住宅及桥、亭、佛寺,还能镂刻佛寺中的神龛、门梁、窗棂上的浮雕。德昂族人有过雄伟的古代木槜结构的建筑,如今在缅甸南坎芒翁还有一栋经历上百年的德昂族建造的木结构的住宅楼房,这栋用木材建成的家庭住宅有精雕细刻的木浮雕、窗格、门墩、桂枋、屋檐、廊柱等全由柚木雕琢而成,其木浮雕的工艺堪称一绝。这栋风烛残年的德昂古建筑历经了两百年风霜,现在依然伫立在芒翁村。这栋残留的古屋木浮雕与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里的木浮雕和近年出土的佛像木雕进行了对比,惊人地发现其雕刻工艺和艺术风格极为相似。这是否可以说明德昂族人在远古时代就有先进的木工技能?由于战争和不断的迁徙,德昂族人的建筑由富丽堂皇到简单方便,经历了砖瓦结构、木结构到竹结构的过程,这是个从高到低的过程。德昂族人的木工工具有斧子、砍刀、钻子、墨斗等。

德昂族人的雕刻多见于佛寺的建筑,佛像、神龛、墙壁、家具、腰箍、饰品等,多为花草树木鸟兽类。中国境内木浮雕刻技术已失传。

(三)银匠

由于德昂族曾是德宏当地的统治民族,德昂族人居住在中缅交通古道(古丝绸之路)两侧,接触商品经济较早,农业发达。一段时期内,经济生活比较富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制银的能工巧匠,打制出许多银饰品,在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的银饰都是出自德昂族匠人之手。

img35

银饰品

在民间有这样的流传,说德昂族人在迁移出去之前,在盈江高里寨一带埋有富可敌国的银子,传闻说德昂族人走得仓促,来不及将世代积累起来的财富带走,只好把银子埋在地下,并绘了图,做着标记,并留下了“上七丘,下七丘,中间七七丘,谁找到了可以买一个腾越州”的寻宝秘诀。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有过挖地基石角挖出深埋在地下的银子,传说也是德昂族人在迁移时留下来的。还有传闻说某年国外的德昂族人偷偷回来,挖了许多银子,用了100多匹骡马才把银子运走。另一个传闻说,傣族土司要德昂人交纳支派款三两银子,傣语叫“三荒拉”,这句话与“三田沟”音相近,德昂人误听为土司要“三田沟”的银子,德昂头人叫百姓把全部银子交出来,仅填满两沟半,凑不足土司规定的“三田沟”之数,德昂族人只好埋藏起银子,仓促迁走了。

传闻仅是传闻,事实上早在1000多年前德昂族人就有了自己打制的银制品、银饰和银器。现余存下来的还有银链、银泡、银手镯、银耳坠、银扣、银丝、银烟锅、银烟盒、银针筒、银戒指、银腰箍、银铃等。当时的银匠除打制银器外还兼铁、铝、铜的打制。

(四)铁匠

德昂族人使用铁犁的年代也很久远了,德昂铁匠都是祖传的,但已失传。在当时能打制锄头、斧子、镰刀、芟刀等农具。德昂族人的弯刀曾经很出名,传说是战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不过弯刀的打制技能已经失传,曾使用过弯刀的芒肖寨百岁老人已作古。学者在做田野调查时曾听这位老人描述过德昂弯刀的形状,据说弯刀是半月牙形的,刀背上有倒勾,一把弯刀的打制需要近一年的时间,弯刀必须在月圆的夜色里生炉火,支桩,风箱要一直拉到钢块出炉,必须在月圆时分铁块出炉,经过锤炼的刀,要浸在水里泡到下一个圆月夜,才能接着进炉重炼,要这样反复多次,直到完全成形。现在再也没有哪个德昂族人能说出弯刀来历和真切的制作方法。而弯刀只能作为一个历史形象和德昂铁匠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五)制陶及砖瓦烧制

德昂族女王的砖瓦结构建筑的宫室已经倒塌,只有废墟上的残砖碎瓦印证着德昂族人的砖瓦烧制技能曾经经历过风起云涌的历史。今陇川县城北边帮瓦后山的芒冒村就是从前叫“千家寨”的德昂村庄,附近有个山坳被称为瓦窑山就是当年德昂族人烧砖瓦的地方。传说德昂族人还有一窑烧制完成了的砖瓦未出窑就迁移了,这窑砖瓦还完整地保留着,因时间长了,地形发生了变化,认得方位的德昂族人都已迁移,这样过了一代又一代,如今窑的方位已经没有人知道,这窑砖瓦就这样埋藏在地下某个未知的位置,和德昂族许多遗失的文化一起沉默在时光中。

img36

陇川县清平乡老广母(佛塔)遗址上出土的各类陶罐   摄影:张义和

德昂族的制陶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从近几年出土的德昂陶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德昂族人就掌握高超的制陶术。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有的已成为茂密的森林,有的后来有汉族、景颇族、傣族居住,这些地方经常挖掘到德昂族的陶器,如陶罐、陶花瓶、陶纺坠、土碗、陶烟锅、酒坛等。这些陶器多数上青釉,表面光滑。有简单花纹,纹路由左到右,线条粗细不匀,没有固定规则,常见的是水波纹状,与现在德昂女子衣角裙边的水波纹完全相似。以鸭蛋绿和紫红色常见,少部分深咖啡色,有些陶器绘有云纹和波纹,在罐胚压制着凸形图案花纹,外表光滑美观。在潞西庶放莫列佛寺的塔基中,被人盗掘出的骨灰罐尤为精细,陶质属黑陶,未上釉,但土质细腻,内外光滑,火候足,胎薄,底部厚仅2毫米,上口厚约8毫米,罐高20厘米,鼓部直径约30厘米,如土锅形。德昂族人烧制的陶烟斗,比日常用的大一些,烟斗两侧多刻画为双手捧合,或两个对称的动物等,这不仅说明古代德昂族人喜爱抽烟,对烟具也很讲究艺术美的形式,同时也说明了德昂族较早时期就有了较高的制陶工艺。

(六)纺织和刺绣

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在古代就是以纺织木棉布而被人们称为“木棉濮”的。从6世纪开始,德昂族人就会染织五彩布。

关于纺织,德昂族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桑洛的德昂男子,爱上了一个叫玉娥的德昂姑娘,可是遭到了桑洛母亲的百般阻挠。桑洛的母亲想让他娶一个美丽的富家女为妻子,然而桑洛只钟情于玉娥,不听母亲的劝阻。母亲见阻止不了桑洛,便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玉娥与富家女比赛织布,谁赢了,就让桑洛娶谁。比赛开始,富家女首先织好了布,虽然她的速度比玉娥快,可是做工却没有玉娥的精致,两人各占优势,只好再比。这一次,玉娥改进了纺织方法,速度比以前快了,做工也很好。和玉娥相比,富家女差了很多。由于有言在先,桑洛的母亲只好让桑洛与玉娥成婚,而这种纺织技术也因此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德昂族现在的纺织。

img37

刺绣品

“纺织”德昂语称为“唠”。许多史料都记载着德昂族人喜种棉花、木棉、苎麻、大麻等作物。事实上德昂族人的纺织原材料还有草棉、野剑麻。纺织的确切起始年代我们无法考证,值得庆幸的是许多制作方法留传了下来。棉花和木棉的采集和纺织手法与传统的方法相同。野剑麻的制作方法是将剑麻砍倒曝晒十多天,然后放入塘水中浸泡三四天,捞出来剥去腐烂的皮,将丝麻漂洗干净、晾晒干透,用手工搓成麻线,再用沸水烫软,使麻的纤维坚韧不断裂。再用纺线机绕成绽,将绽和少量灶灰放入锅中熬煮三个小时,取出后再浸泡、冲洗、晒干。又用麻栗树皮、蓼蓝叶、紫胶、野生黄姜等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就可以进行纺织了。德昂族人的纺织工具笨拙简单,一幅长4尺、宽1尺的筒裙布需要1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所以德昂女子的嫁妆是从13岁行过成年礼就要开始准备的。这种纺织工具沿用到今天。德昂族人编织的棉布、麻布质地厚实,经久耐用,编织的筒裙柔软下坠,很有特色。纺织的主要工具有轧棉机、绕线机、纺织机、腰织机等,都是用竹木制作而成。腰织机由皮腰带、木梭筒、压线板、竹夹子、纺织棍和竹木搭成的架子组合而成。织布时,将织布机搭在木架上,席地而坐,伸直双脚,脚边放几节木棍或石头,就可以操作。

德昂女孩13岁行过成年礼就开始步入交友期,从这时起,就要为自己准备新娘嫁妆了。先是精心设计图案,然后耐心的刺绣。在衣角、袖口、裙边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传统的水波纹及各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花卉图案,在绑腿两边镶上亮片和若干条精美的手绣花边,包头和帽子镶上亮片、代表彩虹的彩色流苏,挎包绣红、黄、蓝、绿等色水波纹线条和简单花卉。彩色绒线球贯穿整套服装,从衣服、筒裙、帽子到挎包都离不开绒线球的装饰。德昂刺绣多用于服饰,图案相对固定、简单和传统。

(七)篾匠及编织

德昂族除房屋建筑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多都是竹制的。德昂族对竹的使用最具特色的是在生活用具和炊具方面。德昂族人储水、背水、储存干燥食物用的竹筒以及祭祀工具,都是用长长短短的竹子做成的。吃饭用的篾桌、供佛用的小供桌编制精美、细致,礼品的装运工具,还有竹碗柜、竹衣柜、竹椅、竹饭盒等,就连洗脸洗脚、喂猪牛等用的器具都是以竹为材料做成的。竹子和德昂族人的生活密切相联,德昂族人在野外劳作时,也是用竹子作为炊具,砍几节竹子就可以做出香美的竹筒饭、竹筒菜、竹筒茶,特别是竹筒茶已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竹筒烧出的茶有茶香和竹的清香。德昂族人用青竹制成的酒杯,从前只是田边地角、野外为了方便使用的,现在也已成为各特色餐馆喜爱使用的酒具。另外,旧时德昂族人还使用过篾棺,至今葬礼上还使用竹器。

每一个德昂族男子都是篾匠,能编制出精巧的花篮送给心仪的女子。德昂男子极擅长编制竹、木、藤器具。而竹器在德昂族生活中占重要位置,竹器编织大体可归纳以下几个类型。

家具类:有篾桌、篾床、篾椅、篾席、挂篮,刀壳、茶筒、竹梯、竹甑、竹勺等。

祭祀类:供桌、供盘、幡杆、各种祭祀中的器具。

篾笆类:有粗细两种,粗竹编织的也叫躺笆,编织成人字花纹或平纹,可做建房的竹篱墙、铺地板、火塘呆板和晒收成的农作物用具。细竹编制工艺精美,专门用做铺垫,接待宾客时用。

箩类:有背箩、挑箩、渔箩、花篮、竹圈箩。竹圈箩是德昂族的储粮器,德昂语叫“木恩”,编制好后自然晾干,用新鲜牛粪糊表箩的内外可防腐。

(八)造纸、制糖、制茶

德昂族人用竹子和构树皮造绵纸。竹子造绵纸的成本较高,新中国成立后,商店又极易买到各种纸张,故已停止生产。构树皮制作方法是:每年农历二月,剥下树皮,晒干后,扎成束,然后泡在水沟中,数日后取了,放在铁锅中煮透,再加入灶灰,煮炼,然后用清水洗净,再用手揉成小团,用木捣成纸浆,把纸浆放在纱布制成的绷架上,就成了一张完整的白绵纸,这种绵纸多用来抄写经书、做账本和包装礼品。

德昂族很早就会用玉米秆和甘蔗做原材料制糖。制作方法是用牛拉一个石碾压榨玉米秆、甘蔗,将榨出的汁倒入铁锅中熬稠,倒入固定的器具中,就是土制的红糖,德昂族制作的红糖因为糖分高,味香浓,得到当地各民族的喜爱。

德昂族被称为“古老的茶农”,有着历史悠久的制茶习俗。德昂族大多制青茶,手炒手揉,曝晒。饮前用小陶罐在火上烤,待烤出香味,再注入水,此时茶水不但清香,而且味淳。德昂族人善制腌茶,制作方法是把采来的新茶揉一遍,然后用芭蕉叶铺在事先挖好的地窖里,再把揉好的茶堆放在芭蕉叶上,四周也用芭蕉叶封严,待10天后取出,曝晒。德昂酸茶有健胃、消暑等功效。德昂族人还有一种茶菜,将茶叶发酵后拌上西红柿、洋葱、花生、脆豆,这道菜在德昂族人家是招待贵宾时才上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