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纺织文化传承

纺织文化传承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了解到布朗族的先民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并有悠久的纺织文化历史。有专家指出,史书中所载汉时云南所出“帛叠”、“榻布”,即今布朗族所穿的土白布和用来做被子的“牛肚被”。布朗族纺织棉花成熟收棉要选好日子,要在好日子的头一天举行收棉祭祀仪式。由于布朗族商品意识淡薄,纺织品皆属自产自用,商业化的纺织工艺品很少。
纺织文化传承_中国布朗族

第三节 纺织文化传承[5]

衣、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中国纺织科学技术》一书指出:“大约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我们的祖先由于狩猎和采集活动的需要,就能制作简单的初具雏形的绳索和网具。到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侵害以保护自己,又创造出缝纫技术……”

img87

挑棉花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云南的纺织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新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西汉至元明清时期。在纺织技术上,新石器时期是原始手工纺织形成的时期;青铜器时期是手工、机器纺织形成时期;西汉至元明清时期,是手工、机器纺织发展时期。从《华阳国志》《后汉书》《蛮书》等古籍中,我们了解到早在西汉至唐代,云南古代哀牢国等地的濮族部落和其他民族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并能用它来织布。这里“宜五谷蚕桑”“出铜、铁、铅、锡”“尤多珍奇宝货如黄金、光珠、琥珀、翡翠、孔雀、犀、象、帛叠、染采文绣、兰干细布、水精、琉璃、轲虫、蚌珠、食铁兽、能言猩猩”,而最著名的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此布“华柔如丝,民绩以为布,幅广五尺”。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了解到布朗族的先民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并有悠久的纺织文化历史。有专家指出,史书中所载汉时云南所出“帛叠”(一名白叠)、“榻布”,即今布朗族所穿的土白布和用来做被子的“牛肚被”。

img88

布朗族纺织

由于受自然和社会条件所限,再加上民族自身特性所致,布朗族至今还沿袭着数千年前的传统文化,依然保留着自己种棉、纺线、织布穿衣的生活方式。

在布朗族的观念中,不会纺线织布的女人不算好女人,这样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历史上男耕女织的观念依旧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邦丙乡的布朗族各寨,人们依旧自己种植棉花、自己纺线织布、自做衣装。每户人家至少要种两亩棉花,人多地多者则种得更多。种棉地是有讲究的,要选土层厚、土质肥沃的优良地块,于上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一月份把土地匴(砍)好,还要尽可能多地弄些草、树枝覆盖其上,待干燥以后用火烧成灰肥,来年的农历一月左右挖地,挖好的地至少要晒一个月时间。棉地忌用牛犁,翻土只能用锄头。农历四月撒棉子,播撒棉子前要整地。所谓整地就是把已挖好晒干的土再挖一遍,要把土敲得很细很细,要把石头、树根、树枝拣干净。

以上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后就要祭棉神。祭棉神到寨外与棉地同一个方向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没固定地点,也不用到棉地里。方法是带一把棉子,在野外找一个树桩,在树桩周围挖一浅沟,撒入棉子,边撒边念祭词。祭过棉神后才能播种棉花。正式播种撒棉这一天要请亲戚帮忙,傍晚收工回家后还要做“鸡肉烂饭”,以求棉花丰产。

普洱市的布朗族,撒棉子的前一天,须在地边划一小片地,然后撒上少量棉子,口中念道:“此地是鬼神的,不许鬼神到凡人地里扰乱。”种棉之日,主要用糯米饭、鸡蛋等祭品,到棉地里献祭。祭毕,须在地里吃完祭品。收工回家要顺原路返回,不得走岔,不能携带东西回家。

img89

布朗族纺织

棉花成熟收棉要选好日子,要在好日子的头一天举行收棉祭祀仪式。方法是从地里采回少许棉花放在自家神台上,同时要用一些盐巴和一些果品到棉花地里诚请棉神。在家中祭完棉神后,盐块和果品要分给左邻右舍,而神台上的棉花只能做灯芯或蜡条线,用于祭神献佛。

地处大山的布朗族,至今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还有整套齐全的老式纺织工具,如压棉机、纺线机、织布机。他们自己织的土布长度视需要来定,长可达30余米。花纹有头戴的,如男女包头,有“庄”“甫路”“药呣”“古”,上身穿的有“哲呣”,下身穿的有“沙讲”。最有意思的是,在布料花纹中有一种“了”的纹式。按民间说法“了”可以驱鬼避邪,是专为男人制作的,因为男人经常出门在外,身上穿有“了”的布做的衣服或背这样的包,坏人想放鬼害他也害不了。

由于布朗族商品意识淡薄,纺织品皆属自产自用,商业化的纺织工艺品很少。不过,如果加以开发的话,有不少产品是很有价值的,如前所述已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榻布”,即今天的“牛肚被”,还有民族包、花线。所织棉布,稍做加工,可作布料上市,将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