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书房到作坊

从书房到作坊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人深省的国际翻译日主题每年的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为庆祝这个全世界翻译工作者共同的节日,国际译联每年都会拟定相应的庆祝主题。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文章的标题非常简洁,仅只是两个简单的英文单词“Working Together”。不仅如此,他们还因其快捷的翻译速度和高质量的译文受到了联合国内罗毕会议总部翻译司的表扬和感谢。

一、发人深省的国际翻译日主题

每年的9月30日是国际翻译日(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为庆祝这个全世界翻译工作者共同的节日,国际译联(FIT)每年都会拟定相应的庆祝主题。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文章的标题非常简洁,仅只是两个简单的英文单词“Working Together”。中国译协网上有译者把它翻译成中文“携手合作”,不过在我看来,也许把它译为“合作翻译”更能传递出该标题的真正含意,因为在标题的下面,还有一行浓重的黑体字:The 2009 theme for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Day invites translators around the world to take a fresh look at why and how it pays to join forces.中国译协网上的中译文为:“2009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号召全世界翻译工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携手合作。”这里在我看来,中国译协网上的译文忽视了两个至关重要的关键词“why”和“how”。所以这后半句更确切的意思也许可翻译成“以全新的视角来关注(我们今天要强调)合作翻译的原因(why)和方式(how)”。这样的翻译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国际翻译日主题要号召今天全世界的翻译工作者采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合作翻译”了,因为今天“合作翻译”方式(how)变了,不是简单地变一个人独自翻译为几个人或一群人合作翻译,而是借助当代新的科技手段(电脑、因特网、语料库等)进行合作翻译,这与历史上的所谓的“合作翻译”,如古希腊“七十子”的圣经翻译,或中国唐代玄奘的译场等,不可等同而语。与此同时,合作翻译的原因也变了,不是简单地为了加快翻译的速度,而是还要满足更多、更高、更复杂的客户要求,包括跨越地理空间的跨国翻译服务等。否则,仅仅是“携手合作”,恐怕不值得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它吧。

对于我们中国翻译界和译学界的同行来说,对这个国际翻译日主题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恐怕不光是标题working together(合作翻译)和这行黑体字中的why(原因)、how(方式)这两个关键词,更值得给予重视的恐怕还有该主题文章所引述的某位专家对当今翻译前景所做的预言。我相信这句预言一定会使不少中国翻译工作者吃惊得跳起来,甚至在感到大惑不解、匪夷所思的同时,还会感到这种预言根本不可接受。这位专家的预言是:“独善其身的翻译工作者告别孤芳自赏的日子已经指日可待了。”[1]

千百年来,翻译一直被视作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或活动。一支笔,一张纸,一盏灯,一本书(原作),一本外语或双语词典,独自一人在书房,或苦思冥想,或奋笔疾书——这幅图景也许就是大多数人对译者工作的最鲜明生动的想象和写照。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翻译工作者也确实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他们的翻译工作的。诚然,在中西翻译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合作翻译”的先例,譬如前面提到的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圣经译本——《七十子希腊文本》就是邀集了72名犹太学者共同合作翻译而成的。再譬如中国翻译史上唐代的佛经翻译,也是设立了一个很大的译场,在一名高僧(最著名的如玄奘)的主持下,再通过其他几十名通梵语的僧人分工合作,把佛经逐篇翻译成中文的。不过这种翻译方式在中西翻译史上都是些个别的案例,更没有成为中西翻译史上翻译方式的主流。尤其是在进入文学翻译阶段以后(在西方,这是在进入文艺复兴时代以后,而在中国,则是自清末民初起),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越来越成为译者的一种个人行为。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展,特别是随着电脑、因特网、电脑翻译软件等科技新成就的不断涌现,这幅图景正日益在发生变化:笔和纸不见了,代之以电脑的键盘和荧屏;辞典不见了,代之以形形色色的电子工具书;甚至书桌上的书(原作)也不见了,因为它已经被事先输入到电脑里了。电脑的双屏显示功能,让你轻松地一边看着原文,一边写出你的译文。更具实质性的,是这幅图景中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人了,尽管你看见的也许仍然只是一个人面对着电脑在从事翻译,但其实他或她很可能是与好几个人甚至一群人一起在同时从事同一文本的翻译。当然,他们必须借助因特网、借助电脑翻译软件才能实现这样的合作翻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study)进入了作坊(workshop or studio)。

国际译联是职业口笔译工作者和术语工作者协会的国际联盟,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107名会员组织,代表着8万余名专业翻译工作者的利益。中国译协也是它的成员之一。国际译联这个组织本身及其为庆祝今年国际翻译日所拟定的主题,再联系上述当今翻译现实变化的大背景——翻译从书房进入了作坊,我们当不难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这里不妨举一个具体的实例。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有一个由五位毕业才一两年的硕士组成的笔译团队,不久前接到联合国内罗毕会议总部的一项翻译任务,要求他们在联合国会议期间24小时待命,而一旦接到文件后,则要求他们于两小时内就把一份长达三万字的英文文件翻译成中文,并立即通过电子邮件发还给设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的会议总部。两小时!三万字!我问过多位翻译专家,别说是翻译,即使是对已经翻译好的译文进行校译和统稿都来不及啊。但上外高翻学院这五位刚刚毕业的翻译学硕士,在一名负责老师的带领下,“携手合作”,甚至用了不到两小时的时间,就提前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不仅如此,他们还因其快捷的翻译速度和高质量的译文受到了联合国内罗毕会议总部翻译司的表扬和感谢。这个成功案例非常典型地凸显出了当前这个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的两大特点:一是团队合作,也即国际译联今年的主题文章所强调的“携手合作”;另一则是高科技手段的应用,特别是因特网和电脑翻译软件的应用。事实上,正是凭借了这种新时代的“团队合作”方式和当今时代最新科技手段的支撑,上外高翻这支翻译团队才得以成功完成用传统翻译手段和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联合国的翻译任务。

二、新的时代和新的翻译现实

国际译联的“主题文章”中有一段话说:“技术和变化的市场打破了种种樊篱。今天,世界各地的译者可以真正参与到全球性的对话之中,赋予传统的工作方式以新意,并创造新的机遇。而更高的客户要求、更复杂的项目和更紧迫的时限也更突出了彼此间交流观点、信息和经验的重要性。”这段话非常确切地点明了当今翻译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其在运作方式、翻译手段等方面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事实上,翻译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末全面进入一个职业化时代,首先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是因特网所提供的即时沟通和新的电脑翻译软件的不断开发;二是翻译的全球化市场的形成,这里不光是指资金的流动,更主要的是指跨越国界的全球性翻译需求。

曾有学者对我说,借助电脑翻译软件翻译的产品质量“一塌糊涂”,“根本不能用”,他和他的同事们因此对电脑翻译软件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感到怀疑。我回答他说,这是因为他们对目前的电脑翻译软件还不够了解,所以才产生这样的误会。事实上,从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电脑翻译软件看,它们都为提高翻译(特别是专业性强、内容重复率高的实用文献翻译)的工作效率甚至为提高翻译的质量,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当今翻译市场上应用得比较广泛、反响比较好的电脑翻译软件一般都具备两个特征:一是网上操作,参与合作翻译的各成员不管身处何地,都能与其他翻译成员保持即时沟通,并能即时了解到其他成员的翻译情况,以及时更正和统一某些特定语句、术语、专用名称等的翻译;二是翻译过程中相关语料随时不断的积累,这对于从事某一专门领域的文件翻译的机构来说,特别有意义,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工作效率。

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使得翻译发展为一门职业、一个行业成为可能,同时也为世界性一体化翻译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决定性的技术支撑。在好几年前,美国著名的市场调研机构ABI公司在一项名为“语言翻译、本地化与全球化:世界市场预测”的研究报告中就说过,到2007年年底,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机器翻译市场将达1.34亿美元,软件与网站本地化在2007年将分别达34亿美元和31亿美元。据此我们也不难想象,对于已经进入2009年的今天,我们面对的全球化翻译市场该是何等的巨大。

进入职业化时代的翻译,发生变化的不光是翻译的手段——因特网和电脑翻译软件的介入,而还有翻译本身的性质。自古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只是单纯的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而已,所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所以在传统的翻译观看来,翻译只要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出了原文的意思也就完成了翻译的任务了。但是职业化时代的翻译不然,它引入了“客户”(翻译的发起者或委托者)、“用户”(翻译产品的使用者或消费者)的概念。这样,职业化时代的译者除了要完成语言文字的转换以外,还必须考虑“客户”的要求,为此他就必须与“客户”进行密切的沟通,有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要求,他还要与“客户”进行协调,包括对原文进行相应的改动。对译者而言,翻译过程中“客户”的利益甚至要高于原作者的利益,高于“用户”的利益。当然有时候翻译过程中译者也会首先考虑“用户”的接受效果,这看上去似乎把“客户”的利益撇在一边了,其实不然,在翻译时强调“用户”的接受效果,正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客户”的利益,广告、电影片名等的翻译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难发现,这时的翻译已经带有了商业行为的性质。不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译者的行为已经背离了“忠于原作”、“忠于原作者”的传统翻译理念。

与此同时,翻译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真正发展成了一种团队合作行为。这里不无必要强调指出的是,今天的团队合作翻译与历史上传统的“合作翻译”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历史上传统的“合作翻译”多是一项较大规模的翻译任务的分工合作,实际上更多的是几个或一群译者各自翻译结果的叠加和汇总;而今天的“合作翻译”是个人真正融入集体的一种团队行为,是对同一项翻译任务及其过程的自始至终的实际参与,每个译者及其翻译成果从一开始就都是这个团队集体翻译水乳交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翻译职业化时代的“合作翻译”或“携手合作”,其含义也已经超出了只限于几个译者或一群译者之间的“合作”,而是还包括了译者与翻译的委托方“客户”之间的合作。正如国际翻译日主题文章所指出的:“翻译服务方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目的,使双方认识到优秀译文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无论是文学翻译、技术翻译、口译、术语翻译或是字幕配译,无论客户就在马路对面还是在五个时区以外,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到翻译进程当中,都会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并最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其实如果再深入探究一下的话,那么我们还能发现,今天的“合作翻译”还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和外延:它希望有更多的“审校者”——传统的“合作翻译”通常有一名审校者就够了,但今天的“合作翻译”希望至少有两名审校者甚至更多;传统的“合作翻译”通常局限在一个语种以内,而今天的“合作翻译”希望有其他语种的合作伙伴,这是因为今天的翻译往往涉及多个语种,而各语种翻译团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无疑有助于保证和提高翻译的质量;传统的“合作翻译”通常不关心翻译研究界的成果,而今天的“合作翻译”非常注意吸收看上去似乎“不太相干的众多人士的智慧”,譬如译学界对术语翻译的研究等,以期获取最佳翻译效果。

翻译职业化时代的另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文学翻译的边缘化。对这个事实我们国内至今似乎还有不少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人士还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继续沉浸在个人的文学翻译的幻想世界里,以为在当今的翻译现实中文学翻译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即使你向他们指出现实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他们仍然不愿接受眼前的事实,争辩说书店里不是有许多文学翻译的作品在出售吗?其实,我们只要冷静地想一想,此时此刻,有多少人在从事文学翻译,而又有多少人正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翻译机构、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各种实用文献、科技文献、经济文献、外交、军事的文件以及信息情报等资料的翻译?这里我们还没有提到正在进行着的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国际经贸交往等场合中的口译活动以及许许多多进出口商品的说明文字的翻译。这样一想,我们就不难想见文学翻译在当今整个翻译活动中究竟占据多少份额了,文学翻译已经边缘化的事实也就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了。

而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当前“文学翻译边缘化”这个事实,是因为这个事实对于我们调整我们在职业化时代的译学观念至关重要。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在我国译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的翻译观,诸如翻译的“忠实观”(“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翻译的“原文至上观”(“在翻译中原文是至高无上的,译文只能被动地、亦步亦趋地跟着原文走”)等,其实都是建立在文学翻译的基础上的。而以文学翻译的观念来看待今天职业化时代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翻译,那就注定会是格格不入的。

三、树立专业翻译教学意识和独立学科意识

从以上我们对2009年国际翻译日主题的解读和阐述中,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昭示,即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当今翻译的这一时代特征,并非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两千年来人类翻译活动发展的历史必然。其实我在前不久刚刚出版的《中西翻译简史》一书的“前言”中也已经指出,依据特定时代的主流翻译对象,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翻译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是以宗教典籍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典籍翻译阶段;二是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三是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实用文献翻译阶段或称非文学翻译阶段[2]。人类关于翻译的最基本的一些观念,诸如翻译的“忠实观”、翻译的“原文至上观”等,都是在宗教典籍翻译阶段基本奠定、然后在文学翻译阶段得到进一步的确立、丰富和发展的。但是在第三阶段——实用文献翻译阶段(它的后期即今天我们所说的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翻译活动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对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的人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当其冲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文学翻译的观念去看待今天形形色色的实用文献的翻译。我们国内翻译界之所以有不少翻译家甚至包括一些翻译研究专家,对当今的翻译活动、翻译现实和翻译理论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甚至进行猛烈抨击,其学理根源盖出于此。

而要跟上并且适应职业化时代的翻译现实,我们必须做两件事:一是树立专业翻译教学意识;二是树立翻译学的独立学科意识。

长期以来,翻译教学一直被视作外语学科的附庸。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高等教育界,普遍存在着一个错误的认识,以为“好的外语人才自然而然地就是一个好的翻译人才”,却不知道“虽然好的翻译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外文基础,但是好的外语人才却未必自然就是一个好的翻译人才”这个道理。面对今天翻译市场上“更高的客户要求、更复杂的项目和更紧迫的时限”,即使是一个很优秀的外语人才,如果没有受过今天的专业翻译训练,他恐怕也未必能立即适应这样的要求,更遑论要在极其紧迫的时限里完成客户们提出的各种复杂的项目了。

而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今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的专门翻译人才,我们就必须跳出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建立专业的翻译人才培训机制。要认识到外语人才和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式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本文前面提到的上外高翻学院的五人组笔译团队之所以能够出色地完成联合国交给的如此紧迫的翻译任务,跟他们之前接受的专业翻译培养和训练是分不开的。在学期间这几个年轻人就都已经接受过十万字以上的翻译实践的训练,都已经掌握了当今最先进的电脑翻译软件应用技术。在进入这个翻译团队工作以后,他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大量不断的翻译实践,已经建立了一个与联合国文件翻译密切相关的丰富的语料库。如果没有这些前期严格的专业翻译训练,如果在毕业以后他们没有相应的翻译实践和联合国提供的丰富的相应文件翻译的语料库,要他们在如此紧迫的时间里完成如此数量众多的翻译任务,那同样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前我们必须树立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翻译教学意识,构建一套完整的专业翻译教学培训体系,从教学理念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从教材编写到教学手段,从硬件设施到毕业实习,等等。专业翻译教学当然离不开对学员进行外语教学与训练,但并不止于此。专业翻译教学还要对学员进行母语的教学与训练,没有扎实的母语基础,即使具备了扎实的外语基础,仍然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更不用说优秀的翻译人才了。专业翻译教学还要对学员进行专门的翻译技能的训练。传统的外语教学体系中的翻译教学同样对学员进行翻译技能的训练,但外语教学体系中的翻译教学目的是通过翻译教学提高学员的外语水平,而不是训练他们成为一个专门的翻译人才。专业翻译教学对学员还要进行百科知识的训练。众所周知,翻译是一门杂学,翻译的对象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知识领域,因此翻译工作者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有可能完成各行各业所交给的翻译任务。专业翻译教学还要对学员进行基本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的教学与训练,以提高学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至于要对学员进行电脑翻译软件的应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那更是专业翻译教学的必备内容。一个当代翻译工作者如果不掌握电脑翻译软件的应用技术,那么他等于把自己从翻译行业中淘汰出局了。专业翻译教学甚至还要对学员进行严格的翻译职业操守的教学与训练,这是因为翻译工作完全有可能涉及国家机密、外事机密、商业机密甚至个人隐私,一个职业翻译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翻译的职业操守,懂得严守各种机密,不泄漏客户的个人隐私。总之,这是一套完全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的训练。

明确了专业翻译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的区别,再来讨论翻译学的独立学科意识,那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由于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一直把翻译教学混同于外语教学,因此翻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也一直得不到承认,有人甚至讥笑要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学科是一个“难圆未圆的梦”。不过近年来国内在翻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非常明显,进展也非常迅速: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9所高校建立了翻译系(即翻译本科专业),有40所高校建立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而且还有更多的学校在积极创造条件筹建翻译系和申办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点(MTI)。这些事实表明,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然而,要在国内学界全面确立翻译学的独立学科地位恐怕还需要继续努力,最近偶然看到的一份材料即是一例。这份材料是某高校教师为把语言学提升为一级学科所拟的一份申请报告。报告撰写者无视国内外翻译学的最新进展(国际上早就有超过两百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建立的独立的翻译系和专业),固守几十年前语言学界对翻译的陈腐之见,仍然一厢情愿地把翻译学列为语言学下面的三级学科。

仔细分析一下,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理解或有误解的主要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是对翻译学的学科性质、内容缺乏了解,所以他们认识不到翻译学的独立学科性质;第二种人则是习惯于以传统的学科框架去套新兴的翻译学科,从而觉得翻译学不像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三种人则是对翻译学抱有偏见,只看到翻译学的实践性一面,而看不到翻译学学理性的一面。对于前面两种人,我觉得只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问题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至于第三种人,不理也罢。有道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已经进入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的今天,只要我们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人士不断强化和宣传翻译学的独立学科意识,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对翻译学这门新兴学科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最后,不无必要强调一下的是,尽管今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文章强调“携手合作”,但因为国际译联是一个职业翻译工作者的组织,所以它所说的“翻译”主要指的是实用文献的翻译,诸如联合国文件的翻译,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文件翻译,等等,富有翻译家个人再创造成分的文学翻译显然并不在它的视野之内。而且,即使是实用文献的翻译,主题文章的作者也清晰地意识到:“在这类语言文字行业中,很大一部分附加值仍然是由非常个性化的服务创造的。”可见,“合作翻译”或“携手合作”并不意味着抹杀译者的个人努力和贡献。

(原载《东方翻译》2009年第2期)

【注释】

[1]这句话,原文为“The days of the fiercely solitary translator working in splendid isolation are numbered”,这里所引译文也是中国译协网上的译文。我把它译为“译者苦心孤诣、独铸辉煌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2]参见谢天振等:《中西翻译简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