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阅读生活因终端而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阅读生活因终端而变

时间:2022-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这一切背后的强大推动力是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的发展。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但是,这也令年轻人关注公众话题的方式转变了。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速发展的终端科技让人们不得不把阅读时间打碎,而网络为读者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平台,碎片化阅读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而当我们适应了碎片化的阅读之后,也许就如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人们通过快餐式媒体理解世事,通过消费抚慰心灵,通过无所不在的娱乐释放压力,通过虚拟的网络建立与世界的真实联系,通过移动终端观察世界。来自于压力与释放、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虚拟与现实的种种碰撞交融,使个人生活变得越来越片段化。

  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心理压力,激烈的竞争和艰难的生存发展,加上传统文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失,将个体推进快餐文化时代,人们需要的似乎是更快速的信息获取,而非厚重的知识积淀。快餐文化使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压抑得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宣泄,最急切的需求得到满足,从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舒畅,尽管来得快去得也快。

在片段式生活方式与快餐文化的双重作用下,个人的注意力呈发散状,很难做到长时间聚焦,个体的生活方式被绞成片段,一个个的片段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所有这一切背后的强大推动力是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的发展。

  终端与移动互联网割裂了生活

  智能终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专业人群的专属,是高科技的代名词。但现在完全不同,智能终端是绝大多数人最重要的伴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无论是Phone还是Pad都深深介入到生活。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国手机行业运行状况,期内全国手机市场出货量1.95亿部,其中智能机为822款,占比为39.16%,智能机总体出货量达9485.5万部,占同期手机市场出货量的48.66%。更值得注意的是,自第二季度开始,智能机出货量更是连续三个月超过功能机,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刚刚结束的6月份市场份额更高达56.9%。同样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看中国,美国投行Need h am &Company周一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64%,达到3310万部。已然超越了美国的2500万部。使得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智能机出货量最大的市场,同时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电脑总出货量也在2500万台左右。

  智能终端的快速递增,并以移动终端为载体构建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开发者、应用等在内的完整的移动生态链,促进了终端体验更为丰富和多元化。所有能在电脑上实现的服务都能在移动终端上实现。

  今天智能终端将像改变人类与世界的联系方式一样来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使得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具有了随时随地移动通讯、社交、娱乐、学习的能力,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上网、购物、阅读、导航……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智能终端,走路、说话,甚至睡觉都要用到智能终端。智能终端已经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端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正是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认为移动革命真正到来了。“人机合一”的关系将更加牢固。中国城市的智能手机用户无论在家里、旅途中、乘坐交通工具,还是在餐厅及商场消费,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今年有个移动运营商针对智能手机使用调查:手机上网排第一,每天25分钟,社交网17.29分钟,听音乐15.5分钟,玩游戏14.5分钟,打电话仅12分钟。此外,发email 11.1分钟、短信10.1分钟、看电视/电影9.2分钟、看书9.1分、照相3.2分钟。智能终端所承载的电话通信功能、音乐视频播放功能、拍摄功能、阅读功能、娱乐功能、支付功能就这样将我们的生活切割。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碎片化”、注意力更加分散,但是,这也令年轻人关注公众话题的方式转变了。以社交网站来说,许多年轻人不是依靠专业媒体,而是靠社交网络中的关注对象(可以是媒体、专业人士,也可以是好友)。这种更为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就将阅读本身割裂成一个个小块,让我们可以在各个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上微博。

  阅读从知识过渡到资讯

  阅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指的就是书籍阅读,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现在知识不再是阅读的唯一,快速获取资讯才是阅读的重点。科技的发展让阅读一路告别甲骨青铜,竹木简帛,时至今日,“阅读”本身正变得前所未有的轻盈与丰盛:不必捧着典籍摇头晃脑“苦读”,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阅读”,手指一动,讯息纷至沓来;不必舟车劳顿访书借书,备一个随身终端,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

  今天我们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即时的语音微信、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等等这些快捷、短小的东西。在新媒体时代很神奇,一天同样24小时,似乎比我们小时候要短得多,这必然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同样的,我们的阅读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读完一本厚厚的书籍,大多数人只能抽零碎时间进行阅读,这导致阅读变得零碎。其实,大众阅读碎片化的萌芽早已有之。早先的《读者文摘》《报刊文摘》等文摘类报刊兴起就预示了社会阅读碎片化的到来。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高速发展的终端科技让人们不得不把阅读时间打碎,而网络为读者提供了碎片化阅读的平台,碎片化阅读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现在是微博时代,开机阅读,微博阅读,基本成了当下阅读的常态,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有许多人每天都在阅读,但这种阅读都是分散在图书、网络和报刊里,零零碎碎不成系统:每天起床后,习惯边吃早餐边读手机报,在拥挤的地铁里浏览手机新闻。刚在办公桌前坐下,就打开电脑,挂上QQ/MSN和微博开始跟朋友交流最新信息,或是登录各大网站、论坛看新闻,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电子书、微博、微信成了休息时的消遣。睡觉前,很多人习惯抽空刷刷微博,翻几页电子书。

  碎片化阅读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一个重要特征。移动网络时代,信息的检索与查找非常地方便,因而就节约了大量查找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喜欢直奔主题的阅读。而当我们适应了碎片化的阅读之后,也许就如同坐上了飞机,能够很快到达目的地,但是对于沿途的景观就不甚了了。过于零碎的阅读,也往往无法阅读和理解大部头的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用个例子来说明,人们对于某部书的了解,往往并非通过真正的阅读来完成,而往往是通过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口口相传式的了解,这样就会造成很多的误解和误会,甚至是一篇文章,在微博式阅读情境下也会被肢解成140个字。当人们习惯于简单的转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会主动理解和阅读,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用检索代替阅读和思考。

  一方面碎片化阅读存在弊端,阅读的本质是将图书中的文字抽象,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否则就很难理解文字的意义。很显然,阅读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微博体”这种技术性的阅读,其明显的内涵的浅显,理性力量的匮乏,逻辑的无序性,思想的碎片化,则根本无法带来阅读的精神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同时碎片化阅读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太过随意,而渐渐忽视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严谨性。在零敲碎打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往往缺乏思考,有的信息过目即忘,不利于知识积累、传承。有学者提出,因为信息来得更容易,所以读者不会珍惜。过去,为了获得知识,需要翻阅大量资料,而这些翻阅和查找的过程正是拓展知识面、加深印象、传承知识的过程。但如今,这样的过程已经难以实现。传统书刊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杂乱无序的,读者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否则,虽然阅读几万字,但获取的可能仅仅是信息,而很难说是有营养的知识。

  另一方面碎片化阅读本身也有自己的优点,媒体或专业人士将各类知识的精髓、要点挑出来,直接呈现给读者,省去读者自己寻找的时间,不仅读者感到方便,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这些“碎片”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娱乐八卦,甚至许多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在“碎片”中呈现出来。丰富多样的内容能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信息。我们看半小时的微博,可能会了解数十种不同知识,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层出不穷的信息和随时随地皆可阅读的特性,是碎片化阅读的优点。

  说到底,碎片化的“微博”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很可能阅读的深度不够,但却拓展了阅读的广度,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能获取更多的资讯,生命的蓬勃兴旺有了多样化的可能,这是一个无法避让的趋势,生命多了一种选择,但选择权永远掌握在个人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