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能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业务创新能力,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业务创新意味着率先提供新业务,占领新用户市场。在业务创新环节,中国互联网保护业务创新的知识产权或专利的环境还有待形成,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延续了互联网领域的这一问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领域,从本世纪初起步迄今已有10余年发展历史,尤其是2007年iPhone的出现,颠覆和超越了移动互联网以往的发展模式,几年以来,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通信业中发展最为迅猛、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移动互联网结合了传统的桌面互联网和移动网的优势,既有桌面互联网大屏幕终端、准确性、隐私性的特点,又有移动网的开放性、免费和草根化的优势。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创造就业机会、节约社会资源、实现低碳环保,而且对于整个社会运营管理效率与整体水平有重大作用,可以提高民众与社会生活智能化程度,有效改善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崛起势不可挡。

党中央和国务院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于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积极鼓励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地址资源足够丰富、先进节能、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第一种是固定互联网业务移动化,例如互联网的主流应用,包括及时通信、电子邮件、浏览器、Office、播放器等,通过现有的3G平台可以部分或者是绝大部分逐渐移植到移动网络中;第二种是移动业务互联网化,通过内容、服务的加强移植到新的业务平台,例如VoIP业务;第三种是融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特点而进行的创新业务,例如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定位、移动流媒体等业务。其中前两类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基本业务模式,由于产业基础较好,将是率先受益的短时间即将形成规模的产业。第三类基本上是从无到有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和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在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的初步形成阶段,产业形态、格局还不是非常清晰,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较为落后,技术原创性与商业模式创新仍然不足。

第一,用户激增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服务亟待完善。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将直接限制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业的发展。云计算需要高速的宽带网络支撑传输高容量的数据,较低的网络速度将会影响云计算的应用和推广。移动通信的速率、稳定性和资费将对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手机电视等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未来类似数字家庭、智能车载系统、移动办公等更丰富的智能应用都需要宽带、泛在与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应用需要大量IP地址,如不能及时启动IPv6应用,将拖累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第二,商业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清晰,产业发展动力需要加强。

创新是业务先发优势的基础,也是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不断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主要由全球互联网巨头、消费电子巨头贡献,而当前我国互联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约了业务创新能力;我国运营商在应用程序商店、业务能力开放、终端操作系统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但受到机制体制制约,效果有限,反而受到破坏性创新业务的巨大挑战;借助开源开放操作系统发展,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我国终端厂商迅速扩大智能机的规模,提升了全球影响力,但整体上来说利润微薄,更多的厂商则生存艰难。

互联网服务市场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残酷竞争市场。业务创新意味着率先提供新业务,占领新用户市场。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很有兴趣,但却又深感困惑。主要受困于应用模式不成熟、经济效益不明显,找不到商业模式的突破口。物联网、云计算仅在少数行业形成了清晰的应用模式,大部分行业尚处于观望、探索状态。移动互联网应用尚未完全展开,成功的商业模式不多。

第三,行业政策、法规与监管亟待完善。

在业务创新环节,中国互联网保护业务创新的知识产权或专利的环境还有待形成,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延续了互联网领域的这一问题。业务创新是互联网创新环境中最活跃的一环,而中小企业是业务创新队伍中的生力军,大量的业务创新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的。由于我国对业务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创新专利等的保护环境还有待形成,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创新很容易被其他公司所复制,这造成产业内业务创新动力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发展环境,这也成为制约中国互联网业务创新的瓶颈。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将会极大挫伤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只有对于原创素材的保护,才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基于移动视频、游戏、文学等数字内容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迫在眉睫。

第四,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也不容忽视。随时随地的接入服务、更便捷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智能化的可移动终端,都使得安全管理形势更加复杂。由于网络基础安全支撑能力依然薄弱,互联网安全性和可信任性一直得不到根本改善,身份真实性、用户可溯源性、恶意行为可控性等安全环境构建的基本能力依然难以有效保障;移动环境的特殊性导致现有安全手段有效性降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业务接入特性,使得原有安全防护技术遇到了新挑战。移动终端有限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使现有基于计算机的威胁防护手段的有效性和可扩展性大大降低;互联网应用和短信、彩信等通信功能融合,使威胁来源、传播途径、攻击方式更加复杂,现有的防护技术难以覆盖。内容安全监管机制难以适应微博客等移动创新应用特性。智能手机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如微博,随时随地上传信息,向群组公开发布,这给现有的媒体内容发布审查机制带来严峻技术挑战;微博客,其点点连接的网状内容传播方式,使现有的监管技术手段也无法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目前移动互联网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我国国际竞争的先机已失,国际三大巨头已经暂时形成了竞争优势。国内资本市场的对接乏力,相关政策法规亟待完善,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在手机操作系统、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环节无法形成和竞争力,不仅给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也提出了挑战。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